房澤
摘 要 信息技術集聲音、動畫、圖像和文字于一體,給音樂教學帶來極大的輔助效果。對小學音樂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進行積極的嘗試與探索,提出幾點教學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 小學音樂;信息技術;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7-0119-02
1 前言
實踐證明,形象、直觀的具體物象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提高學習效率大有保障。而信息技術以其自身優(yōu)勢可以很好實現(xiàn)這一目標。為此,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借助信息技術調動學生情緒,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和熱情,讓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 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教材內容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wǎng)絡信息更新速度快,內容豐富,容量巨大,包含多種形式的音樂[1]。教師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拓展獲得信息的渠道,搜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網(wǎng)絡中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素材,借助網(wǎng)絡平臺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教師要圍繞課內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網(wǎng)絡音樂素材,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對教材內容的拓展,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自主收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文本與圖片,將其整理成資料庫,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音樂知識體系。此外,通過教師提供的網(wǎng)址,學生可以自主檢索樂曲的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年代、樂器簡介等,不但可以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藝術享受。
如在教學《采樹種》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網(wǎng)絡中查找與“植樹造林”有關的知識,如植樹造林的時間、中國綠地的覆蓋面積、什么叫防風固沙等,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環(huán)保意識。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不斷積累信息和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自我遷移,為學生張揚個性提供了平臺,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了音樂素養(yǎng)。
3 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音樂充滿了熱情,對知識充滿了渴望,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變得積極主動[2]。傳統(tǒng)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非常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元素,導致課堂氛圍枯燥范圍,學生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信息技術集聲音、動畫、圖像和文字于一體,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選擇適合音樂教學的素材,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方法,增強教學方法的豐富性和有效性。如在教學《小白船》時,很多學生在識譜的時候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的學生露出害怕的表情。在這節(jié)課中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用葉子代替音符,隨著音樂旋律起伏出現(xiàn),有效地提高了裝飾音的直觀性。形象生動的動畫效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實現(xiàn)了“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此外,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藝術鮮明的形象,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情境和環(huán)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能有效促使學生產生強烈共鳴。音樂課件具有生動、真實、形象、逼真、具有感染力等特點,集聲音、文字、圖片、動畫、視頻于一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這門藝術,掌握音樂樂曲的內涵。如在教學《彼得與狼》時,雖然大家對這個音樂童話的情節(jié)都比較熟悉,但是其中包含大量模擬聲音,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自主制作相應的動畫課件,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明白什么樂器演奏什么音色的音調,從而比較容易地理解音樂這種藝術形式。
再如,在教學《苗嶺的早晨》時,學生并不了解苗嶺地區(qū)的地理風貌,也就不能完全理解樂曲內涵。為此,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苗嶺地區(qū)的美麗風光:“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遠處群山綿延不斷,近處一條小溪靜靜流淌,樹林中充滿鳥兒的鳴叫。幾位苗族小姑娘走在山間小路上,即將上山干活?!边@樣的情境真實生動,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觸景生情,激發(fā)了濃厚的學習欲望。因此,將音樂與信息技術因素相互融合在一起,讓音樂來描述外部世界,用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聽覺與視覺感官,帶給學生更為強大的震撼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 通過信息技術發(fā)展學生能力
心理學研究指出:“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比單一感官感知好?!盵3]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聽覺與視覺相互結合的視聽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渠道刺激學生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聯(lián)想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與欣賞水平,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情感認知體驗。此外,創(chuàng)新是促使一個民族長足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音樂教學中也是如此。音樂教師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學會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體會音樂的美感,并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年齡較小,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參與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全面接觸音樂信息,學會從不同的視角來傾聽音樂、關注音樂、欣賞音樂。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情境,吸引學生入情入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對音樂產生全新的認識。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
如在教學《我是人民小騎兵》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大草原有關的視頻資料,為學生呈現(xiàn)安靜祥和的大草原,以及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紛紛跟隨音樂不停哼唱。通過這樣的視頻資料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為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享受美提供了基礎。再如,在教學與文字、詩歌、動作、戲劇、圖片、影視相結合的音樂時,教師可以借助編輯軟件給音樂配上生動形象的圖片與字幕,將其用大屏幕播放出來,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 結語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創(chuàng)新,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小學音樂教學的素材和內容,而且激發(fā)了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并讓學生的能力也得到更有效的鍛煉和發(fā)展。因此,音樂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信息技術的作用和優(yōu)勢,從行動上探索二者融合教學的策略和契合點,從而增強整合教學的效果,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艷芳.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程整合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4):98-99.
[2]齊俊秀.談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10(4):67-68.
[3]張慧君.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S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