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冰
田明,又名田紹杰,別號紫虛居士,土家族,1948年生,湖南湘西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文史館研究員、國家社科研究正高職稱、民族文化學者?,F為吉首大學、湖南城市學院、重慶長江師范學院、湖北民族學院兼職研究員、客座教授,湘西州政府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吉首書畫研究院院長。1981年獲首屆全國少數民族美展二等獎,1994年獲中華民族書畫藝術大展暨表彰獎勵大會最高獎,2002年入選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協等),2005年獲全國第六屆美術“民族百花獎”,2011年獲湖南省“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杰出人物”榮譽稱號,2012年獲第一屆湖南省文學藝術獎。出版有學術專著及畫冊《土家織錦》《當代最具收藏投資價值的國畫家·田明》等多種。
武陵的湘西之美,如芳馥醇厚的“包谷燒”酒,那山、那水、那人,恬靜中熱烈,澹泊中豪放。而把這一份美帶出大山的人當中,沈從文拾起了散文和小說,黃永玉打開了絕美畫作,宋祖英哼唱出山谷回音般扣人心弦的歌聲。田明卻用自己的筆墨丹青寫武陵大美,守民族之魂。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田明,又名紹杰,1948年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父田茹,畢業(yè)于原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師承徐悲鴻、張大千等畫壇巨擘,家庭熏陶為田明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他轉益多師,后深造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的中國畫專業(yè),深得龍瑞、陳綬祥、林冠夫等大師的教誨,得其三昧。一個土生土長的湘西土家漢子,晝間飲猛洞河水,夜里聽麻媽輕唱“搖籃曲”,湘西風韻早已深入骨髓,因此他謳歌,他揄揚,他頌贊,為這一片鸞翔鳳集、鐘靈毓秀的靈地寄出醉人的明信片。
看田明老師作畫是一種享受,有人比作為宣紙上的筆墨芭蕾,的確是有那么一種感覺。田明的畫,常常把構圖安排得很滿,使畫面有一種沿四面八方爆裂開的張力,大器秉然。他遍訪湘西山山水水,溶洞、峽谷、泉瀑、早起的錦雞、夜暮的溝壑,每一個場景,從來都只是他構建在心神腦海那個大千世界里的元素,他創(chuàng)作當下隨心所至,信手拈來,盡情把玩。田明的筆墨,以線為上,蒼勁而老辣。他認為中國畫以線造型,有三層境界:描、畫、寫。描為初,畫為次,最高的是“寫”,以寫書法的筆運感覺入畫,擲地有聲,力透紙背,盡情之時往往“得意忘形”,此乃逸品也。
田明的畫作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均有涉及,近年來他尤其擅長水墨山水。其曾先后修業(yè)于南京和北京,受金陵畫派和北方山水的影響,畫作既有北派畫風蒼茫渾厚的大器,又不失江南華滋潤澤的娟秀。然而,武陵的山水,不僅跨越南北,亦有她瑰麗而內斂的西部風格,遠非單一傳統(tǒng)的“南宗”或“北派”足以表現。對此,田明尊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于藝術的思考,依賴于萬物,更依托于心源之本,觀照自然,得于心源而后誕生藝術的胚胎。他畫了許多太行山及武陵山的寫生,兩者在外觀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它被人類文明賦予的內涵卻大有不同,太行山是紅色之山,它正義凜然而蒼涼悲壯;而武陵山“險、奇、野、方”,有板有眼,棱角分明,如同湘西人民方方正正毫不含糊的性情。所以田明畫太行,多體現雄宏之氣,畫面滿溢而出,用錯位、分割、取舍、夸張等不同構成去重新組合歸納,一尊尊向上沖刺的群峰夾雜著一排排橫向延伸的斷層,大縱大橫,大起大落;而他的武陵山,野性中夾有幾分秀麗,用混合的斧劈、折帶、解索及牛毛皴來極力表現山坡上蓬松的植被和堅實的石崖,形態(tài)各異的吊腳木樓點綴于其間,幾行飛鳥、一葉扁舟、苗女、山羊……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情境和諧而雅致,蒼渾華滋,意境深邃?!暗眯脑础保仨氁韧◤仡I會到所畫之物的精神內核,先有所造化,由心出發(fā),賦予它人格化的文化思考和主觀感受,才能賦予筆下之物獨一無二的氣質。心源就是感悟,就是那說不清也道不盡的大山情結,是他多年勤奮的藝術真誠和升華。
功夫在畫外 織錦編春秋
田明先生的畫室里懸掛著導師陳綬祥先生擬寫的對聯“抓住東游西蕩、南轅北轍,裝進里頭,化成平常道;收拾三教九流、五花八門,撒向空中,得一智慧根?!边@幅對聯,寫的便是田明繪畫與眾不同的地方。他不僅僅是專業(yè)畫家,也是民族文化最虔誠的守護者。他花了六年時間,只為了成就土家民族工藝美術史中一朵絢爛的奇葩——土家織錦。將土家織錦撰寫成一本具介紹性、資料性、研究性和指導性為一體的學術專著,這是田明多年來的夙愿。而今,他把理想變?yōu)轭C獎臺下雷動的掌聲,《土家織錦》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政府最高獎第九屆“山花獎·學術著作獎”、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16屆大會“最佳獎”以及2012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頒發(fā)的“湖南省首屆文學藝術獎”。他以社會大文化的視野,從藝術人類學的高度,游藝于浩瀚的民族文化之林,高瞻遠矚。田明的畫,就是在糅合了幾個貌似并無關聯的領域后而達到的極致,這就是功夫在畫外。
不管是田明的畫作,還是民間藝術理論著作《土家織錦》,都深深根植于湘西厚實的文化傳統(tǒng),業(yè)內人士評價他為“清麗而不失端莊,秀雅中透出中正”,亦戲稱他為“湘西山水第一人”,清麗、中正,是武陵,是湘西的魅力,也是田明的印記。然而,田明畫作成功之處絕不僅于此,他具有宏觀的遠見和目光,縱、橫、深三者合一,一手緊握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一手抓住湘西民族民間的文脈精髓,還有一手,是他對于現實生活游刃有余的感知??v,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解讀,他的畫,既吸取了唐宋繪畫的廟堂之氣,大氣磅礴,陣勢浩大,表現一種大時代的包容性,在細微處卻又能彰顯明清繪畫細膩的筆墨精道,把情意“寫”得“栩栩如生”;橫,是本土文化的滋養(yǎng),故鄉(xiāng)山水、手工技藝、音樂舞蹈甚至巫儺祭祀都是他最好的素材,生于斯長于斯,培養(yǎng)出他對于民族文化敏感的知覺;深,是對于現實生活的領悟,田明曾在北京、深圳發(fā)展,最終卻選擇離去,他拋下浮躁,毅然背上行囊回歸故里,對他而言,現實的大舞臺比不上內心小小的堅守。他不喜歡大都市張揚而虛偽的生存狀態(tài),留戀著武陵大山里那支悠揚婉轉而簡單的山歌,所以他的畫作,既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又為普通百姓所樂道,雅俗共賞。沒有澄明的內在,便畫不出既清且正的作品。田明有著全局性的理論支撐,畫作并不刻意追求某門某派的定式,講究自然清新,有法而有無定法,每一幅作品都講究當時當地的有感而發(fā)。這就好比一個分數,思想的分子無限大,技法的分母無限小,整合起來,便是無窮無盡的可能。
論語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田明如今曉有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并且是多所大學和美術學院的兼職教授、研究員。他帶著湘西少數民族漢子的爽快和熱烈,也藏著書香子弟的嚴謹與柔情,游走在傳統(tǒng)和現代文明的彼岸,用自己的畫筆娓娓述說著大山的深情,頌揚西蘭卡普如此斑斕的武陵大美,“寫”一個清新雅麗的理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