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
在辦公室看報紙,窗外忽然飄來炸茴片、炸豌豆的香味。忽濃忽淡,熟悉親切,沁人心田。尋“味”暗問,才知窗外家屬樓里居然有人返璞歸真地在“炸鍋”。這久違的芳香,不僅撩得我垂涎欲滴。
小時候因為窮,平時想吃什么都很難。哪怕是茴片、豌豆和糯米泡塊都只有過年才能吃到。因此,小孩一年到頭,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前的“炸鍋”。
說到炸鍋,技術(shù)性很強(qiáng)。在我們路北,大人們不管有多忙,古歷年以前總會抽出一天時間炸鍋——將細(xì)河沙淘洗曬干,用干柴燒大火在大鐵鍋里先將河沙炒紅,再加入少許桐油,待河沙浸足桐油后,才開始將茴片、豌豆等事先準(zhǔn)備好的春節(jié)“特供食品”逐一倒入鍋中進(jìn)行炸炒。祖父母和父母分工協(xié)作,他們一邊燒大火,一邊用竹條扎在一起做的“鍋鏟”隨著河沙的溫度翻炒?;鸸Σ坏酵┯臀短貪?,翻快了會“生沙”,翻慢了會燒煳,只有既拿捏力度又把握火候炸出的東西才好吃。炸得好的茴片上有小鼓泡,豌豆會粒粒開口,既有看相又受歡迎,炸鍋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小孩們爭先恐后,在暖烘烘的鍋臺邊幫忙添柴送火,越幫越“忙”,目的是想待茴片變色、豌豆開口取鍋時“先嘗為快”。細(xì)吃一口,津液生香,五臟六腑,頓感通徹。看著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祖父母、父母欣慰地笑著,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fèi)。一家人歡天喜地,在冷暖兩重天的氛圍中,感受著濃濃的年味。這一天,大人們還熬夜將炸好的糯米爆米花和谷糖熬制成糯米泡塊,趁熱用大菜刀把糯米泡塊切成撲克盒的模樣。然后用鐵筒、瓷壇等器物盛好,既讓小孩們慢慢吃,又防變質(zhì)變味。待過年時擺上幾盤幾碟待客,以示自家富有和勤奮。
而在我家,變質(zhì)變味的事情不可能發(fā)生??梢哉f,我們家經(jīng)常年還未過,姐弟四個就吃了個八成。到過年幾乎沒有吃的了。為了不犯同樣的“錯誤”,大人們來年一是多準(zhǔn)備點,二是炸鍋后用不同器物裝好放到三門柜上、木板樓上、雜屋里的米壇旁邊等小孩夠不著和看不起眼的地方。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姐弟四人仿佛天生“火眼金睛”,大有“挖地三尺,也要找到”的決心。大家邊找邊想,邊想邊找,眼睛滴溜溜轉(zhuǎn)?!耙粋€茅屋只有十二只角”,發(fā)現(xiàn)有“情況”,就馬上互通“情報”;找不到就到處翻,夠不著就搭木梯,也“分工協(xié)作”——一個上樓,一個扶梯,一個“站崗”,一個用簍子裝,事成后還互相抵賴。既“合伙”,也“單獨行動”。一次,弟弟騙妹妹說米壇旁邊的壇子里是豌豆加糯米泡塊,待妹妹伸手一摸,結(jié)果全是菜油……想來實在好笑。也就從那次起,大人們干脆也不藏了,還為我們一人準(zhǔn)備了一個瓜瓢,我們打著寫有自己名字的亮殼(燈籠),端著瓜瓢到處“炫耀”。我們上學(xué)或放學(xué)回家時還囑咐我們帶點或吃點茴片、豌豆充饑。那時,離過年還有幾個月,大人們就搶住晴天將相當(dāng)數(shù)量的紅薯去皮洗凈煮熟,待冷卻后搗成泥,用木刮刀燙在墊好布的特制木板上,俗稱“燙茴片”,然后一塊一塊放在曬簾上曬,曬上若干太陽后,剪成菱形塊狀,算是半成品。這可是個實足的技術(shù)活——燙厚了剪不動,吃起來牙齒特費(fèi)勁,燙薄了容易穿眼,既不好看更不好吃。大人們還慢慢積累經(jīng)驗,在茴片中摻入一些芝麻、橘子皮、生姜調(diào)味。后來,又將茴片做成“貓雞屎”,這“貓雞屎”雖然“名聲”不太好聽,它可是傾注了大人們的智慧和汗水。大人們用干凈布做成袋子,將袋子留出一個手指頭粗細(xì)的眼,然后將紅薯泥裝入其中,用盡手中力氣將紅薯泥從眼中擠出,活像貓雞拉的屎,所以取名“貓雞屎”,既有創(chuàng)意,又好吃好玩……
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年時大人們買回一些花生、玉蘭片和茴片、豌豆一起炸,還將玉米粒炸成爆米花;后來,就干脆用菜油炸茴片、炸油餃、炸翻餃;買回甜橙、蘋果、橘子;再后來,買回腰果、桂圓、果凍、酸奶草餅;現(xiàn)在,父母又將看得中的香梨、蛇果、冬棗、布林等高級水果及各類副食品要弟弟妹妹用小車往家里拖。到過年時活脫脫一個小吃上的“滿漢全席”??粗@些食品的精致樣兒,精美包裝,細(xì)想那煙熏火烤的茴片子、豌豆、糯米泡塊簡直潦草至極,但它們絕對的綠色環(huán)保無污染,對小孩而言,可以說是既填飽了肚子,養(yǎng)育了筋骨,還開啟了心智,我對它們充滿敬意。我不知是吃慣了喜歡那個味,還是懷念那段日子,在我看來,它們不知要比現(xiàn)在的肯德基、漢堡包甚至必勝客要勝出多少倍,也要好吃多少倍。
于是,我關(guān)門步出辦公樓,走到炸鍋的同事家里湊熱鬧,和掌鍋師傅套近乎,共同品味著這漸漸遠(yuǎn)去的芳香。
責(zé)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