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
厘清古詩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層級,重新建構(gòu)出古詩教學具體的學段目標(見表1),清晰地凸顯出每個學段古詩教學內(nèi)容的指向,有利于教學緊緊圍繞學生的能力發(fā)展來進行。但是,在每個學段,對于“誦讀能力”“翻譯能力”“想象能力”和“情感體驗?zāi)芰Α钡人膫€方面的能力訓(xùn)練則不能平均用力,而應(yīng)根據(jù)目標突出每個學段重點要強化的能力,從而使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能力呈階梯式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要緊扣古詩教學具體的學段目標,理出每個學段能力發(fā)展的重點,實施有重點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古詩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 識字貫穿,以誦讀和感受為主,凸顯字詞與誦讀的教學
第一學段的古詩怎么教呢?根據(jù)古詩教學學段目標中第一學段的要求,可以將目標概括為:正確誦讀古詩并能讀出語音節(jié)奏,理解古詩字詞的意思,能借助故事、圖畫等媒介想象古詩描寫的情景,能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和詩歌的情感。從中可知第一學段的古詩教學就是教學生學習誦讀古詩,理解字詞,感受古詩之美。國學大師葉嘉瑩先生認為讀書當從識字始,學古詩也一樣,首先得認字,字都不認、道理都不懂,光背下來是沒有什么用的。可見,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而言,閱讀教材中古詩的障礙首要的并不在于理解上的難度,而是生字的羈絆。因而,第一學段的古詩教學應(yīng)當以識字和誦讀為主,讓學生在反復(fù)的誦讀中學會停頓,明白古詩朗讀與課文朗讀的不同,并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下面以一年級的古詩《一去二三里》為例,談一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
1.生字認讀,正確誦讀古詩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利用詩歌天然的語境,通過多種形式,將生字的認讀與整首詩的誦讀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讀準字音,練習正確地誦讀古詩。例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出示“一”到“十”讓學生利用經(jīng)驗來認讀,并順勢引出古詩。教師先誦讀,讓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語音節(jié)奏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詩,練習讀準詩中每個字的字音,進而將整首詩讀正確。
2.示范引領(lǐng),練習誦讀節(jié)奏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古詩的節(jié)奏易讀不易理解。教師要利用學生善于模仿的特點,進行適時的示范引領(lǐng),讓學生進行模仿性誦讀,在誦讀中感悟和理解古詩的節(jié)奏,促進古詩誦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例如在學生讀準、讀熟《一去二三里》的基礎(chǔ)上,教師再示范誦讀,讓學生認真聽并說一說老師是怎么讀的,然后自己進行模仿性的反復(fù)誦讀,體會古詩誦讀的停頓。這種有節(jié)奏地反復(fù)誦讀,讓學生感悟到了古詩誦讀與一般課文朗讀的不同,建立起對古詩節(jié)奏的初步認知,拉近了學生與古詩之間的距離。
3.圖畫支撐,形象識字解詞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利用詩中有畫的特點,充分利用圖畫的背景支撐功能,讓學生借助圖畫理解詩中字詞的義和形,從而讓學生既習得了生字,又提高了字詞理解的能力。教學時,出示課文插圖,指導(dǎo)學生看圖,并說說詩中的煙村、亭臺在圖上的哪兒,有幾座亭子等等,讓學生對古詩字詞進行一種語境式、形象性的理解。
4.情境再現(xiàn),練習感情誦讀
只有感悟到了詩境,才能感受到古詩之美。第一學段的學生不能自主地想象意境,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繪、故事講述或者情境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古詩情境的再現(xiàn),讓學生感受到,甚至身臨其境,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并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反復(fù)誦讀,讀出古詩的美。例如在學生大體把握了《一去二三里》中詞語的意思后,講述一段故事:“一個小孩和媽媽一起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路。這時,眼前有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家家都開始生火燒飯了。他們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休息。亭子周圍開滿了鮮花,小孩子伸出指頭,嘴里數(shù)著:‘一枝、兩枝……八枝、九枝、十枝。”學生被帶入古詩的情境中,感受到詩中的情趣。最后,再讓學生誦讀,以加深對整首詩情趣的感受。
二、 誦讀貫穿,以詩意理解和畫面想象為主,凸顯詩意與想象的教學
進入第二學段,學生通過兩學期的古詩學習,對古詩已經(jīng)建立了一定的認識,在誦讀上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停頓和語音延長的方法,朦朦朧朧地感受到了古詩凝練的語言背后隱藏著一幅畫或者一個故事。那么,第二學段古詩的重點是什么呢?根據(jù)古詩教學學段目標第二學段的要求,可以將第二學段的目標概括為:能借助注釋、圖畫大體說出古詩的意思,能想象并簡要描述詩歌的畫面,能誦讀出古詩的語音節(jié)奏和意義節(jié)奏,感悟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可見,第二學段是學生形成古詩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翻譯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fā)展應(yīng)該作為第二學段古詩教學的重點,而誦讀則是這些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手段。所以,第二學段的古詩教學可用誦讀來貫穿,以詩意理解和畫面想象為主要任務(wù)。下面以三年級的古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例,談一談第二學段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
1.正確誦讀,讀出節(jié)奏
因為有了一二年級的基礎(chǔ),教學中可以相機滲透平仄的知識,讓學生進行誦讀練習,通過平仄來表現(xiàn)詩歌語音的節(jié)奏,并以此建立對古詩文本的初步感知。例如教學一開始可以讓學生進行對對子的游戲,并引出《絕句》,告訴學生這首詩里也有很多對子,以形成誦讀的期待,然后讓大家自由練習誦讀詩歌,力求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同時相機講一講平長仄短,并結(jié)合誦讀掌握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引,學生的誦讀就會得法,練習也就有了方向,誦讀能力就能進一步增強。
2.反復(fù)誦讀,說說詩意
“說說”看似簡單,其實是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而這一能力的提高關(guān)鍵在于能否在字詞理解的基礎(chǔ)上,組織出詩歌的大體意思。這樣的“組織”能力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掌握和提高。因此,要引導(dǎo)學生充分利用注釋和課文中的插圖來理解詩句意思和組織詩歌大意,并在評價詩歌大意的過程中相機引導(dǎo),使學生不斷地修正自己表達。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學生通過反復(fù)、有節(jié)奏地誦讀《絕句》后,對詩歌有了初步的把握,這時讓學生借助插圖說說:你知道了哪些詩句的意思?哪些還不理解?以此讓學生初步理解詩歌的大意。而“窗含西嶺千秋雪”是理解上的難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dǎo)學生學會觀察詩人站立的位置,借助圖畫理解“含”可以理解為“嵌入”,“窗含西嶺千秋雪”就是遠處白雪皚皚的西嶺仿佛嵌入窗中。在學生理解難點后,出示相關(guān)詞語的解釋,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大意。而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相機引導(dǎo),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詩意,而且知道了詩歌有時可以直譯,有時可以意譯。
3.情境創(chuàng)設(shè),讀活畫面
想象詩歌畫面是想象意境的基礎(chǔ),而畫面的想象越豐富,學生越容易進入詩境,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會在其間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因此,一方面要讓學生把詩歌的語言想象成畫面,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讀活畫面,把畫面想象成動態(tài)的情境。例如在學生把握了《絕句》的詩歌大意后,教師可以借助圖畫和音樂,通過語言描繪來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dǎo)學生走進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去想象小鳥怎么叫,白鷺怎么飛。然后,讓學生去描繪想象到的情境,借機讓學生去誦讀,讀出詩中的情趣。
4.背景介入,讀出理解
有了畫面作背景,學生的誦讀就從語音節(jié)奏的關(guān)注轉(zhuǎn)向意義的表達,從而讀出理解上的節(jié)奏。這是一種個性化的理解活動,而反復(fù)誦讀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為體驗詩歌的情感做準備,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例如在學生感受了詩境后,相機介紹《絕句》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反復(fù)地讀詩,說說自己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并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dǎo)他們通過誦讀來強化自己的理解。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感受詩歌的內(nèi)在之美,越發(fā)覺得這首詩有味道。
三、 體悟貫穿,以再造意境和文字品味為主,凸顯意境與詩情的教學
葉嘉瑩先生認為當下的詩詞教學就是讓詩從抽象變?yōu)榫唧w,讓今人也能體會當時詩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詩詞活起來。對于小學生而言,體驗到詩情,也是讀詩、學詩的一個重要目的,而作為小學的最后一個階段的第三學段,教學應(yīng)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那么,怎么來教學呢?綜合古詩教學學段目標第三學段的要求,可以將第三學段的目標概括為:能借助詩句,在誦讀與想象中描繪出古詩的意境,并通過關(guān)鍵的字詞和資料的閱讀感悟古詩的內(nèi)在意蘊,進行古詩情感的體驗。因此,第三學段的古詩教學應(yīng)將再造意境和文字品味作為重點。下面以古詩《宿新市徐公店》為例,談一談第三學段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
1.經(jīng)驗引入,觸碰意象
意境基于意象,是意象的整合和超越。因此讓學生再造意境,首先要讓學生對意象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意境的感受和詩歌深層的理解進行鋪墊。例如教學一開始,可以出示圖畫,讓學生據(jù)圖背誦《小兒垂釣》《池上》,通過比較共同點來直觀感受“兒童”這一意象,然后揭示詩題,簡介范成大,點出他是在詩中描寫兒童特別多的一位詩人,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宿新市徐公店》中“兒童”的關(guān)注。
2.誦讀節(jié)奏,理解詩意
反復(fù)地、有節(jié)奏地誦讀,能讓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大意,為描繪意境做準備。如在誦讀《宿新市徐公店》時,可以讓學生按平仄的方法自由誦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然后借助圖理解“籬落疏疏”“一徑深”和“未成陰”,最后讓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歌的大意。這樣理解,讓學生對詩中的景象和事情有了一個整體把握,拉近了學生與詩境的距離,為學生走進詩境提供了認知上的支撐。
3.情境描繪,再造意境
意境是詩人之情與詩中之景的交融。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了詩意后,要通過多種方法引導(dǎo)學生對詩中的情景進行描繪。這樣的描繪就是再造意境的過程,描繪得越具體,意境就越豐富,學生就越能沉靜其中。例如:當學生初步把握了《宿新市徐公店》的詩歌大意后,就可以借助圖畫引發(fā)學生想象孩子們捉蝴蝶的情境,他們怎么捉?蝴蝶怎么飛?他們又是怎么追的?最后找不到蝴蝶,他們又有怎樣的表情?然后讓學生描繪,并相機加入一些情境性的表演,將“捉”具體化、豐富化,使詩中的意境躍然于眼前,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就在詩境中,兒童的情趣也就自然地呈現(xiàn)出來,融入到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之中。
4.品讀詞語,誦讀表情
詩人的情感既在詩境中,更在語言中。正如王國維所說:著一字境界全出。因此,在意境的體悟下,要引導(dǎo)學生品讀“詩眼”,讓學生從詩歌的語言中真切地體驗詩人的情感,悟出語言的情感和美感。例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讓學生品讀“疾走”“無處尋”,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真與可愛,感悟到童趣,更體驗到詩人對孩童的喜愛之情與一顆純真的童心。最后,讓學生再去誦讀,表達出這樣的童趣與喜愛之情,古詩之美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學生的情感也經(jīng)歷了一次熏陶,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
綜上所述,依據(jù)重構(gòu)的古詩教學學段目標,厘清每個學段教學目標的重點,實施凸顯重點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建構(gòu)出學生古詩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階梯,從而讓教學真正促進學生古詩閱讀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