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出版史上,溥儀先生所著 《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問世43年以來,印刷21次,累計印數(shù)186.3萬余冊,而且仍然有長盛不衰的趨勢。本文簡要地勾勒這本書的成書過程。
最早的《我的前半生》
溥儀撰寫 《我的前半生》 的起始時間,據(jù)他自己說,從1957年下半年就開始著手準備了。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20萬字的初稿,并將初稿油印出來。但,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準備期實際上更長。
1950年,當中蘇兩國政府締結(jié)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以后,溥儀從蘇聯(lián)被押解回國,到了撫順戰(zhàn)犯監(jiān)獄。同年,因抗美援朝的緣故,又轉(zhuǎn)移到哈爾濱。1954年,由哈爾濱遷回撫順,直到1959年12月被特赦。在此期間,溥儀在一個特殊的改造環(huán)境中,勞動、學習、交代歷史、出外參觀,等等。如果從1951年他通過自傳的方式交代歷史算起,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9年。
“我的前半生”很像是一篇命題作文的題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qū)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關(guān)押的國民黨戰(zhàn)犯、偽滿戰(zhàn)犯等,都回顧自己的歷史,反省自己的罪惡,撰寫“我罪惡的前半生”之類的交代材料。溥儀并不擅長寫作,但有他的弟弟溥杰和一些偽滿大臣幫助他總結(jié)歷史;而且,交代材料寫得越多,對自己的過去認識得越深入、越細致,成書的基礎(chǔ)也就越好。譬如,溥儀在1952年開始交代九一八事變前后與日寇勾結(jié)的歷史真相;隨著覺悟的提高,在1954年又坦白了給日本陸相南次郎寫求援信和東京國際法庭作偽證等問題;這些材料,后來都成為 《我的前半生》 的重要內(nèi)容。
最早的 《我的前半生》 的基調(diào),即“我罪惡的前半生”,因此,它是一本具有悔過書性質(zhì)的作品。
“你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紀元”
《我的前半生》 從家世寫起,一直寫到1957年參加戰(zhàn)犯管理所組織的社會參觀。此書經(jīng)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油印,分送公安部及有關(guān)方面后,引起了有關(guān)領(lǐng)導的濃厚興趣。公安部辦公廳主任劉復之、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凌云等人議論過這本書,認為,溥儀出于沉重的悔罪心情寫書,用意是好的,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書中自嘲自罵的地方比比皆是,幾乎每段敘述完事實就責罵自己一通。這種過頭的認罪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溥儀從一個末代皇帝、戰(zhàn)犯到自覺悔罪成為一個新人,思想轉(zhuǎn)變過程也雜亂不清,不能從中得出有益的教訓。史實方面也有很多地方敘述得不準確。不過,從中還是能夠看出一個皇帝身上發(fā)生的變化,也能從近80年來的動蕩而復雜多變的歷史中,大略看出社會前進的軌跡。當時,不少同志認為:此書如加以適當整理,將溥儀的思想轉(zhuǎn)變脈絡理清,很有公開出版的價值。
對 《我的前半生》 油印本的看法,凌云在“《我的前半生》 是怎樣問世的”這篇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其中提到“這本書得到過毛主席、周總理的欣賞”。筆者在2006年2月采訪了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他也說:“毛主席看過 《我的前半生》,說寫得不錯,這才引起我們的重視。”周總理在1960年1月26日接見溥儀時談 《我的前半生》 油印本:“你的東西基本上是要與舊社會宣戰(zhàn),徹底暴露,這是不容易的事,末代皇帝肯這樣暴露不容易。沙皇、威廉的回憶錄都是吹自己,英國的威爾斯親王也是吹自己。歷史上還找不出這樣的例子,你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紀元。”又說:“你寫的東西有價值……這本書改好了,就站得住了。后代人也會說,最后一代皇帝給共產(chǎn)黨改造好了,能交代了,別的皇帝就不能交代?!笨梢宰饕粋€合理的推斷:由于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重視,由于有關(guān)方面負責人的積極響應,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 獲得了出版的機會。
“灰皮本”的問題與“另起爐灶”
1960年1月,群眾出版社由副總編輯于浩成撰寫出版說明,把油印本印成灰色封面的鉛印本(俗稱“灰皮本”)。這個本子限政法系統(tǒng)和史學界一定范圍內(nèi)部購買閱讀。公安部決定,由文藝編輯部主任李文達協(xié)助溥儀整理書稿,以便落實周總理的指示:“作為未定稿,用四號字印出來……你再改,改為比較完善的。”
據(jù)凌云“《我的前半生》 是怎樣問世的”一文記載,為了安排這次改稿,由凌云出面約請溥儀、溥杰兄弟在全聚德吃烤鴨,群眾出版社總編輯姚艮和李文達都參加了,席間主要談的是有關(guān)合作寫書的事。1960年4月,溥儀被安排在香山植物園勞動,李文達住在附近的舊香山飯店。每天下午,溥儀到飯店與李文達商量如何整理書稿。共用晚餐后,溥儀回植物園,李文達在住處動他的剪刀漿糊,另外,把溥儀口頭補充的材料寫進被整理的書稿之中。
這樣的整理工作進行了一個來月,全書還只整理出一半。兩個月后,24萬字的整理稿終于寫就。但,群眾出版社認為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1961年5月18日,群眾出版社在一份“關(guān)于修改溥儀的‘我的前半生的進行情況和今后意見的報告”中,對“灰皮本”的問題作了如下表述:“我們原來的想法是在原著的基礎(chǔ)上加以刪節(jié),并根椐溥儀的口述再補充一部分材料,修改成一部以‘皇帝如何改造成新人為思想主題的回憶錄體裁的文學作品,計25萬字左右。但在修改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原著使用的歷史材料很多不實。特別是清末一段,溥儀以及幫助他寫稿的溥杰、偽滿大臣等在撫順時主要參考了清宮演義等筆記小說,大多不可靠,就連溥儀本身家世,也是差誤百出;民國一段,也多是道聽途說;觀點不用說,錯誤和模糊之處舉不勝舉。如周總理即曾指出,溥儀結(jié)婚時任總統(tǒng)的是徐世昌而非黎元洪這一項重大錯誤。至于改造階段,原著多是自譴自嘲和議論文字,缺少生動的真情實錄……”
群眾出版社和溥儀磋商,確定了作品的主題思想:寫出一個皇帝如何改造成為一個新人,充分反映黨的改造罪犯事業(yè)的偉大勝利。同時要描繪出沒落階級之不甘心死亡,封建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勾結(jié),清室和軍閥政客的瓜葛,改造和反改造斗爭的復雜性,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實事求是的作風,等等。
群眾出版社為了落實作品的主題思想,在如何解決“灰皮本”的問題上認為,光靠溥儀個人的口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量采訪溥儀周圍的人物,大量查閱歷史檔案,甚至還要到各重要現(xiàn)場實地觀察。李文達建議,重新搜集材料,重新構(gòu)思,在占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礎(chǔ)之上,梳爬剔抉,提煉成文。這在 《我的前半生》 創(chuàng)作史上,以一個成語概括:“另起爐灶”。
一稿大字本和“中國人的驕傲”
公安部的有關(guān)領(lǐng)導同意李文達的建議。他首先到東北調(diào)查,大部分時間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此外又到長春、哈爾濱等溥儀住過的地方。在“另起爐灶”的過程中,他為了掌握溥儀的性格、思想和跨度80年的歷史背景,對溥儀周圍的重要人物都作了專題研究,寫出了每個人的傳略,對圍繞溥儀的重大事件,也進行了研究,撰寫出一些文章。群眾出版社的圖書檔案里面就有李文達“另起爐灶”的手跡稿,他編制的溥儀的譜牒、年表、大事記,他寫的構(gòu)思大綱、修改建議和幾個比較起來有所變動的創(chuàng)作方案,親手記錄的書稿研討會情況或據(jù)此整理出來的紀要,以及一些與出版相關(guān)的信函、報告或電話記錄,等等。這些文獻,為認識 《我的前半生》 的創(chuàng)作過程,提供了寶貴的依據(jù)或線索。
1961年8月15日,公安部黨組指定凌云、于桑、夏印、沈秉鎮(zhèn)等局長以及其他一些有關(guān)人士,組織了一次 《我的前半生》 研討會,對“另起爐灶”本已經(jīng)寫出來的部分章節(jié)發(fā)表意見,并聽取李文達的匯報。據(jù)凌云回憶,李文達“在會上講了許多溥儀在改造過程中的非常生動的故事,都是溥儀沒有講過或語焉不詳?shù)?。更主要的是,他抓住了溥儀怕死不認罪到悔恨過去、向往新生的思想變化脈絡……”李文達在會議上對推倒原作、另起爐灶作了解釋,與會者一致表示同意,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1962年6月,群眾出版社印成一稿大字本。關(guān)于這個版本的簡要情況,編輯部在1962年5月10日的一份請示報告中說:“……我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搜集了材料,訪問了有關(guān)人物,重新修改成這個樣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4章。上篇寫出生到出宮,中篇寫天津和偽滿,下篇寫勞改和特赦。一共50萬字……”這份報告對一稿大字本的接續(xù)情況做了預示:“我們擬俟部內(nèi)領(lǐng)導審閱之后,加印若干樣本 (大字本),送往部外各有關(guān)部門和專家們審閱。在取得他們的修正意見之后,再做一次修改。在定稿后,再排印普通版本(32開小字體,分上下兩冊,內(nèi)有插圖100張),公開發(fā)行 (同時并送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
“中國人的驕傲”是一稿大字本的序言,經(jīng)潤色后,又成為二稿大字本的序言,但 《我的前半生》 殺青時它被刪消。這篇序言產(chǎn)生在一稿大字本之前。早在李文達住在舊香山飯店時,就有這篇文章了。1961年1月23日,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廖沫沙在一封信中說:“據(jù)我看,文章是基本寫得好的?!敝醒虢y(tǒng)戰(zhàn)部秘書長金城則建議在《人民中國》 或 《人民日報》 上發(fā)表。筆者在2006年5月曾專門去上述兩個單位尋找這篇文章,但沒有任何結(jié)果。意外的收獲是,在 《人民日報》1961年9月17日第5版,發(fā)現(xiàn)了一篇溥儀署名的紀念九一八事變30周年的文章。
南次郎問題引起的爭論
一稿大字本印出以后,溥儀所在單位領(lǐng)導、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申伯純,對這部書稿評價很高,認為“基本上是成功的”,“教育意義很大,政治影響也很大”,“將來出版必然要轟動,甚至還要從香港流進臺灣去”。申伯純還對書稿的具體內(nèi)容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見。根據(jù)申伯純等人的修改意見,溥儀和李文達對一稿大字本作了不大的修改、增益或刪消,又補充了溥儀“五十三年大事記”和從國家檔案館等地方摘錄的材料作為附錄,于1962年10月印出二稿大字本,繼續(xù)征求方方面面的修改意見。
申伯純和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另一副主任楊東莼,在1962年11月27日,組織了一次由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的對二稿大字本的座談會。在會議召開之前的11月20日,申伯純收到國際法專家梅汝璈寫來的信件。梅汝璈認為,書稿所述溥儀給日本陸相南次郎寫求援信,希望他幫助自己復辟,后來在東京國際法庭上,溥儀只敘述日本人的罪狀,而把自己的責任一推干凈的內(nèi)容,即作偽證的情況,不宜公開披露。其“供給反動派以偽造歷史、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材料”,“國際影響必定是極壞的”。申伯純把梅汝璈這封信作為11月27日座談會研討的內(nèi)容。出席座談會的有翦伯贊、侯外廬、黎澍、劉大年、李侃、邵循正、翁獨健、何幹之、楊東莼、申伯純等人。吳晗和呂振羽收到請?zhí)?,但因公出差未到會?/p>
在座談會上,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翦伯贊呼應梅汝璈,主張東京法庭一段不要寫,不能讓日本軍國主義從中找便宜,抓小辮子。他還說:“凡是在國際法庭上所未承認的,一律不要承認……”申伯純則說:“東京法庭一段寫出來,是作者進步的表現(xiàn),更足以表現(xiàn)此書內(nèi)容的真實性,日本軍國主義也不可能借此翻案?!眲⒋竽旰魬瓴儯J為“東京法庭一節(jié)不寫也不好,實際上這是一個表面上的問題,寫出來日本軍國主義也翻不了案,但是在寫法上要改,寫成在當時環(huán)境下不得不如此做,目的在于暴露日本軍國主義”。
溥儀和群眾出版社并未采納梅汝璈和翦伯贊的意見,而是在修改二稿大字本時作了一些平衡工作:一方面依然保留溥儀給日本陸相南次郎寫求援信和東京國際法庭作偽證等內(nèi)容;一方面剪裁“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節(jié),刪掉“隱瞞了我自愿前往”等字眼,將有關(guān)這部分的內(nèi)容大幅度弱化了。
老舍等人對書稿文字、寫法的認識
老舍對 《我的前半生》 二稿大字本著力甚勤。據(jù)于浩成 《鳴春集》 記載,樓適夷到老舍家作客,看見老舍像是在爬格子。一問情況,老舍幽默道:“給皇上當奴才唄”——即指審閱和修改二稿大字本。姚艮與李文達也曾經(jīng)攜帶公安部副部長徐子榮署名的介紹信,為 《我的前半生》 的撰寫問題去老舍家里求教。老舍是從文字和寫法上提出意見的,他在書上作了文字修改 (平均每頁均有所批改),凡錯、別、漏字及有問題的句子大部分作了改正或批上記號,并且指出可以刪掉的地方。他認為“全書甚長,似略可節(jié)刪——應以溥儀為中心,不宜太多地描繪別人而忘掉中心”。并指出誰應描繪稍詳,誰可簡單交代。指出不順當句子很多,如“這位花白頭的老上校,我剛來這里時很怕他”,應當是“我剛來這里時,很怕這位花白頭的老上校”,應該加工改順當。他在下冊封皮里寫著:“在末后兩三章里,似乎是要解決一切問題,便有表明大覺大悟的意思,使人未必相信。不如少說一些道理,而由小見大地說出具體的覺悟來。如:原來體弱,勞動后卻能吃30個餃子;原來自私,后來卻能幫助某人做些什么事……書中對自己如何笨,如何唯我獨尊,暴露得很好,可惜一扯就扯到較空泛的道理上去,說服力就不甚強了?!?/p>
參加1962年11月27日座談會的歷史學者們,對二稿大字本的文字、寫法也發(fā)表了各自的意見。他們或認為文字不宜過于華麗,要樸素些,以與作者身份相適應,或認為不反對華麗,但在文學性之外,同時要注意科學性、邏輯性。他們還認為,全書材料取舍,應符合于自傳體裁的要求,以親身經(jīng)歷為主,其他枝蔓盡量刪削。為了說明事實原委而必須引用一些其他材料時,也要寫得簡單扼要,不必作過多的鋪敘。此外,他們對書稿的內(nèi)容,該增益什么,該剔除什么,如何把握分寸,等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強調(diào):“對于涉及國際關(guān)系和黨的改造戰(zhàn)犯政策的有關(guān)部分,更需要慎重研究,以盡量避免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使它更好地為政治服務。”溥儀采納了這些意見,并由李文達執(zhí)筆,對書稿進行了調(diào)整,尤其是對書稿的后半部分進行剪裁或給予變動,考慮到自己與新婚妻子李淑賢的關(guān)系,又刪掉了“離婚”一節(jié)。
向殺青和出版挺進
著名專家學者座談《我的前半生》之后,在1962年12月至1963年2月之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遼寧省政協(xié)文史辦公室、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等單位對二稿大字本的修改意見,相繼以信函或電話等方式到達群眾出版社。1963年3月,張治中在從化溫泉致函申伯純,充分肯定了二稿大字本的成績,同時,從取材、表述、結(jié)構(gòu)、校訂四個方面,指出了二稿大字本的不足之處?!段业那鞍肷?的作者,根據(jù)他們的意見,對書稿進行了相應的調(diào)整。
1963年5月25日,劉復之把張治中致申伯純函批示給群眾出版社:“意見值得重視,請給我一份改稿?!?963年6月15日,劉復之在桂林致函李文達、姚艮、于浩成,表示對 《我的前半生》 上冊“在火車上趕任務粗讀了一遍”,并提出兩條“僅供參考”的意見。之后,劉復之又致函“謝、徐部長”,把1962年11月27日座談會等有關(guān) 《我的前半生》修改意見和張治中的信附上,表示 《我的前半生》“現(xiàn)已根據(jù)各方意見修改好,打出了清樣,請您審閱”。1963年10月15日,李文達與申伯純通電話,問他是否要寫個書面意見和見一面。申伯純說:“沒時間見面談了,因為就要出差。清樣已經(jīng)看過,沒有什么原則意見,有些小意見都寫在清樣上了?!变邇x則將申伯純批注意見的清樣帶回群眾出版社。1963年10月23日,群眾出版社致函中宣部、統(tǒng)戰(zhàn)部,表示“今年8月間,我們又將根據(jù)所提意見修改的清樣送上,請予再審,以便定稿……我們擬11月初付印,希早日將審查結(jié)果告訴我們”。
1963年11月,《我的前半生》 殺青,此時已三易其稿。在送印刷廠校對期間,又在校樣上作了九次修改。正式付印之前,姚艮、于浩成、李文達和他們的兩名助手,又逐字逐句地審核了書稿,終于實現(xiàn) 《我的前半生》 于1964年3月正式出版。
此外,早在1961年春天,陳毅副總理就曾指示,由外文出版社將 《我的前半生》 修改后的定稿譯出對國外發(fā)行。筆者不知英文、德文等版本是何時譯成出版的,但日文版產(chǎn)生得較快,它與中文版同步——從1964年3月到1965年12月,在 《人民中國》 月刊連載了22次。
(選自《探尋丟失的歷史——〈我的前半生〉成書史話》/孟向榮 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