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硯田
瞻仰李大釗先生故居,還未置身內宅,門前不遠處,那一棵古槐,就用它的靈性,它的超凡脫俗,把我滿心的虔誠留住。古槐,內含清奇的神韻,外露灑脫的風骨。已經疏缺的枝葉,更顯出自然原態(tài),這種真實,是對歲月里的相關人物,一種回眸和眷顧。正如先生言:離于眾庶,則無英雄。偈語禪機,古樹蒼生,厚重的歷史自覺站成一道背景,百世不會凋零。古槐,前生后世600歲的樹齡,若是尋常樹木,怎么能站成一棵令人仰視的紅色典故?古槐意深,舍得生命和青春的人,才能活在人們心中。而舍得自我犧牲,是他人難得掌握的一門人生要領。樹下受教,不必垂眉合十,睹樹思人,古槐,會點撥你人生課程中的一些要點。
那一眼滋潤日月的水井,亦未曾入圍內宅,正站在門外守望。淙淙的心緒不竭,仍擔負著對生命的允許。這一眼注滿靈根的水井,水量豐沛。它不單潑灑著植被,還能洗凈行者心靈的塵埃。掬一捧曾經養(yǎng)育先生及眾鄉(xiāng)鄰的清涼,心中按捺不住一種對不該早早隱去的高貴生命的追思,還有對先生生前唯一的血親、一手把偉人養(yǎng)大的年邁祖父,一種沉重的懷念。井臺上的一撮濕土,可是老人灑下的不干汗?jié)n?先生兒時的家庭結構,幾近哀殘,早早就失去父慈母愛。是我們共同的祖父,像守候田頭的青苗一樣,用畢生的心血,養(yǎng)大了先生的童年。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來,用行動回報了親人的心愿。鄉(xiāng)居殘缺望月圓,抱守孤獨夜闌珊。心井滴盡千秋雪,一泓善水苦牽甜。
先生故居的每一凡物,一花一回笑,一粟一故事,一葉一菩提。都可以成為一方水土的地標,甚或一個民族的圖騰,并構成參拜生命的某種儀式。
讓我心安的,是先生的故居,天未曾失一角,地未曾缺一口。依稀舊時模樣。地面素潔,去塵;窗若心明,無土;花木扶疏,蕾吐;天邊云舒,日出。一切一切,依舊是昨天的格局,古樸里透著肅穆。就算細小的一應事物,若油燈、若書桌、若食具,都被細心的人,擺放在日子的原處。讓人感受偉人的平凡與真實。這是一個又一個先生異姓且陌生的親人,用心里的一份堅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灑掃庭除。他們用無盡的哀思,殷殷的汗水,化成一扎又一扎祭奠的花束,向無語的先生,日日傾訴。原來有那么多無名的人深愛著你,一如你深愛著他們。這讓我原來一份厚厚的牽掛,一份膚淺的感動,一份并不成熟的鄉(xiāng)愁,盡嫌多余。而我在此時滴淚,就是因為這太多無名的人,用他們無私的勞動,使一部中國革命史的諸多細節(jié),件件都未遺失,事事都有出處,就像一部完整如初始的紅色卷宗,擺放在歲月的書櫥,以供后人系統(tǒng)地閱讀。
只是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領的呼喝與吶喊,已被歷史所塵封,偌大的院落,顯得過于孤獨和冷清,孤獨成一種凄美。而對于生命,先生亦曾有深說:“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有時候也有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候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食悲壯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犧牲之中”。人生踐諾,歲月如歌。這是人生的宣言,句句都生動地描述著,黃皮膚的高貴骨格。先生的半身銅像告訴我,美的價值就在于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然狀態(tài),它是一種永恒。歲月無情,奈何不了別一樣的人生。我來先生故居,不能簡單成向經典致敬。經典的東西,不分姓氏,不論張李,它是全人類的共屬。理想蔥蘢,銅像身邊的泣血杜鵑,與人的心苗對接,燃燒成一片火紅的沸騰。
沿著曾經滄桑多皺的黃土,親近每一塊布滿青苔的老磚舊瓦,走近溝壑縱橫的歲月深處。記牢昨天吧,記牢昨天,讓一個共和國的公民乃至整個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思想上的成熟。最讓我動容處,是一個尋常的農家院落,喂養(yǎng)出了一副鐵肩。而鐵肩擔回的萬道霞光照亮了我們的山河。還有人生最耐看的一個亮點,是先生的妙手一揮,就召回最光輝的思想,讓千家萬戶,在所有的日子里,沐浴著一個又一個的溫暖。你的如椽大筆,過去,曾經驚醒過一段歷史,今天,留給我們讀不完的典故。
面對著若干間空屋,我久久不愿離去。這哪里是人去屋空呢?我總覺得一個且高且大的身影,是那樣的慈祥、親切和熟稔,就站在我的身側。他幫助我丈量人生的高度,批閱著我歸去來兮的功課。它還是一處沒有書籍的圖書館,最耐讀的,是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典藏。來一次,敬學。來兩次,敬坐。來三次,敬生。再來,境界。常來,一次又一次累加,就是一次質的飛躍。翠柏頭上鳴鸝鳥,蒼松腳下讀出聲。我們大家都來,做先生一個可心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