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程
智能手機的預裝軟件,一直困擾著消費者,成為消費者的心頭之患。之前曾有消費者提起訴訟,結果因為無以獲得法律的支持而敗訴。讀了《民主與法制》2016年第1期《全國首例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落槌》報道,此次由上海消保委提起新消法實施后的首例公益訴訟,使三星、歐珀公司整改,使消費者得以簡便、迅速地獲取產品信息,從而保障了消費者對于手機預裝應用軟件所享有的知情權、選擇權,其象征意義大于實質價值。
事實上,手機預裝軟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認可的做法,已經成為眾多廠家潛規(guī)則。2013年工信部頒布的《關于加強移動智能終端進網管理的通知》規(guī)定,手機廠商預裝軟件必須通過工信部審核,并不得單方面安裝未經用戶同意的,會擅自收集、修改用戶信息,以及給用戶造成流量消耗、費用損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軟件。如果手機預裝軟件經過了工信部的審核,并沒有帶來不良后果,那么即便數(shù)量相對較多也符合法律規(guī)定。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手機預裝的軟件未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屬于暗中吸費的“流氓軟件”,那么無論是個人提起訴訟,還是公益訴訟,很難獲得勝利。
全國首例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勝訴,與其說是一場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公益訴訟,不如說是善意的提醒。要想真正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發(fā)起更多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诠怖娴目紤],除了完善現(xiàn)有規(guī)則的配套,增強各級消協(xié)組織的操作水平,不妨加大對消費公益訴訟的法律援助,必要時候,完全可以擴大消費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以彌補單一主體的局限性,讓眾多的消費者告別單打獨斗能歷史,一改往日被動乏力的尷尬,依法走向主動維權。通過公益訴訟制度和懲罰性賠償制度,才能把所有不合規(guī)的手機預裝軟件都卸載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