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晴
摘 要:西晉末年,海內大亂,給眾少數(shù)民族領袖的割據創(chuàng)造了條件。當時,除司馬氏晉政權之外,還先后出現(xiàn)過二十多個地方政權,氐族李氏割據巴蜀建立成漢政權,成漢政權是最早建國的國家之一。文章以成漢政權的建立及其民族關系為研究對象,探討成漢政權對西南地區(qū)的貢獻。
關鍵詞:成漢;十六國;民族關系
中圖分類號:K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5-0024-03
成漢政權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十六國”之一。兩晉之際,群雄割據、王國紛爭,巴人李氏于巴蜀地區(qū)割據,建立了成漢政權。“李氏自起事至亡,六世,四十七年。”{1}即李氏于公元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347年為東晉權臣桓溫所滅。成漢政權作為西南地區(qū)的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地方政權為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成漢政權的建立
巴人與成漢政權關系十分密切,他們不僅是成漢政權得以建立的中堅,而且是該政權的領導者李氏家族皆為巴人。巴人又稱巴氐,即四川地區(qū)的板盾蠻。史書記載“其先居于巴西宕渠。秦并天下,為黔中郡,薄賦其民,口出錢三十,巴人謂賦為‘賨,因為名焉”。{2}因此巴人又有賨人之稱。“及漢高祖為漢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求還鄉(xiāng)里,高祖以其功,復同豐、沛,不供賦稅,更名其地為巴郡”。{3}“漢末,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值天下大亂,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漢中?!眥4}至曹操克漢中以后,又“移于略陽,北土復號曰‘巴人”。{5}西晉末年,由于統(tǒng)治者的暴政和,關中一帶氐、羌、盧水等少數(shù)民族爆發(fā)大起義,關中大亂。加之饑荒、疾病流行,關中六郡百姓被迫流亡他鄉(xiāng)。當時,由于漢中無法收容日益增多的外來民眾,所以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qū)就食,成為流民,巴人李氏即在其中。
時益州刺史趙廞有叛逆之心,但西夷校尉才是益州軍隊的直接掌者,他想在成都擴大軍隊不容易,于是趙廞“潛有劉氏割據之志,乃傾倉廩,振施流人,以收眾心。特之黨類皆巴西人,與廞同郡,率多勇壯,廞厚遇之,以為爪牙?!眥6}趙廞指使流民中有威望的李庠、李特等人把流民中的許多勇士組織成部曲,并為己所用。公元300年趙廞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擁兵反叛?!疤氐茆耘c兄弟及妹夫李含、任回、上官惇、扶風李攀、始平費佗、氐苻成、隗伯等以四千騎歸廞”。{7}不久便占據成都。之后趙廞忌諱李庠在流民中的威望和才干,有殺庠之意,于是“淑等上庠大逆不道,廞乃殺之,及其子侄宗族三十余人。”{8}此后,趙廞與流民關系惡化。
李庠死后,李特接替其位,于公元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之后率流民攻入成都,平定趙廞之亂。趙亂平定后,朝庭委任羅尚為益州刺史。當時,朝庭執(zhí)意要把流民遣還回鄉(xiāng),但李特深知一旦被遣回鄉(xiāng),必遭其弟李庠的悲慘結局。李特故此以厚禮賄賂羅尚等人,但他們并不滿足,還乘機襲擊流民,“于是六郡流人推特為主”,{9}李特、李流兄弟利用流民的怨怒率兵反抗,于是,“流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10}公元303年,李特及其弟李流相繼去世,特子李雄繼領部眾并攻下成都,據有益州?!埃ㄎ鲿x)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僭稱成都王,赦其境內,建元為建興”。{11}公元306年,李雄稱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后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
平定趙廞叛亂的力量是趙廞為了叛亂而一手扶植起來的流民武裝。這支流民武裝在把趙廞消滅后又在反對羅尚的斗爭中發(fā)展壯大,經過整整三年時間公開的武裝斗爭,建立了大成政權,李雄稱王、稱帝,另立朝廷。{12}
二、成漢政權與晉的關系
由于成漢政權在“十六國”中建立較早,并且地處西南,與同時期的其他地方政權聯(lián)系不多,成漢政權的對外聯(lián)系主要在與中原王朝之間展開,且彼此之間的關系以戰(zhàn)爭為主。
大成政權建剛建時只能控制巴蜀、梓潼、巴西數(shù)郡,時西晉的軍隊包圍著他,李雄想要維持他的統(tǒng)治就必須打破包圍,擴充地盤,西晉滅亡后成漢政權隨之與東晉爭奪疆域。為此成漢政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北面取漢中、東面定巴郡、南面平寧州。
李雄進取成都后,率先用兵漢中。漢中為梁州治所,“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眥13}漢中的戰(zhàn)略位置對益州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是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李雄奪取漢中可以鞏固西北,向東與羅尚爭斗亦可免除后顧之憂?!扒怖顕⒗钤频嚷时姸f寇漢中,梁州刺史張殷奔于長安。國等陷南鄭,盡徙漢中人于蜀”。{14}成漢盡有漢中為中心的梁州之地。
羅尚兵敗成都后。據守荊州之巴郡,權統(tǒng)巴東、巴郡和涪陵?!傲_尚卒,巴郡亂,李驤攻涪,又陷之,執(zhí)梓潼太守譙登,遂乘勝進軍討文碩,害之。雄大悅,赦其境內,改元曰玉衡。”{15}公元314年,雄以李恭為荊州刺史,又命李壽等伐巴東、攻建平。到公元331年。成漢政權已控制了荊州之巴郡、巴東郡。
寧州是晉武帝秦始六年置,向來是民族雜居之地?!埃|晉泰興)二年(公元319年,成漢玉衡九年),驤伐越巂,又分伐朱提。三年,獲太守、西夷校尉李釗。夏,進伐寧州,大敗于螳蜋,還?!眥16}這次征伐并沒有成功。于是在成漢玉衡十三年(公元323年)李驤再次攻寧州。時東晉發(fā)生王敦之亂,無暇顧及寧州方面軍事。并且李特領導的流民起義,在寧州大姓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受到晉王朝的打壓的寧州大姓開始投向成漢。成漢玉衡二十二年(公元332年),李壽等又一次攻寧州,兵圍朱提郡,次年,“炳、彪等出降,威震十三郡,三月。刺史尹奉舉州委質,遷奉于蜀”,{17}所轄十四郡,除牂柯郡,全部納入成漢版圖。
通過三十多年努力,全盛時期的成漢疆域:西至汶山、漢嘉、越巂,東抵巴東,北極漢中,南包今云南東部和貴州部分地區(qū)。{18}控制了今四川、重慶、陜西、云南和貴州等有大片土地。這不僅為成漢進一步的內政開發(fā)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促進了周邊地區(qū)特別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
三、成漢政權的漢化
成漢的建立者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地域主要是巴蜀地區(qū),管轄的人民除巴人外,還有大量漢人。政治、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巴人能在漢族內地建立政權,并存在近半個世紀,當與其漢化程度有關。其漢化過程也是與漢民族的交流的一種體現(xiàn)。
成漢政權的漢化表現(xiàn)在政治上。首先,學習漢族的皇帝繼承制度。成漢皇帝都是李姓,政權在李氏家族內世代相傳。有繼承資格的只能是自己的男性直系后裔,漢文化中的宗族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對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其次,在臣吏選拔制度方面向封建政治體系靠攏。成漢政權原本在臣吏來源、職官設置、職官職務上存在很大紕漏,以至于“官無秩祿,積署委積,班序無別”。{19}隨著更多的漢人入仕,并參與高層決策,更多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制度被介紹引進。在漢地主的幫助下,巴人李氏建立了以漢族封建政治制度為范本的政權,設官命職,氐族上層向封建官僚轉化,此后出現(xiàn)“諸李子弟無復兵馬形勢者,雄時舊臣及六郡人皆斥廢也”{20}的現(xiàn)象;再次,借鑒漢人方法整肅軍隊。成漢的建立依靠的是流民,這樣的軍隊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訓練,缺乏嚴格紀律,戰(zhàn)爭中常有屠殺、掠奪人民現(xiàn)象,“行軍無號令,用兵無部伍,其戰(zhàn)勝不相讓,敗不相救,攻城破邑,動以虜獲為先,故綱紀莫稱”。{21}且軍隊缺乏統(tǒng)一指揮和調度。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增加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學習和借鑒漢族成熟的軍隊治理方法。
經濟上,巴人在成漢建立前,是半農半畜的民族。成漢政權建立后,他們借助巴蜀地區(qū)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利用比鄰漢族的條件,學習漢族生產方式和賦役制度。種植墾荒,買賣土地,“貴者廣占荒田,貧者種植無地,富者以己所余而賣之”,{22}出現(xiàn)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其賦稅也仿照中原的賦役方式實行:“其賦民,男丁歲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不過數(shù)丈,綿數(shù)兩,事少役稀?!眥23}可見成漢經濟的生產部門、剝削方式、生產方式、土地占有方面均有漢化。
文化上的漢化最為直觀,巴人有自己的語言,部落中大多使用氐語,但又與漢人交流用漢語。李特一族世為朝官,則李氏必能漢語。接受語言就是接受一種文化的開始?!靶勰噶_氏死,雄信巫覡者之言,多有忌諱,至欲不葬。其司空趙肅諫,雄乃從之。”{24}可見其習俗也在改變。成漢政權的統(tǒng)治者在國內推崇儒學,并將其作為選拔官吏的一個標準,使下層氐人有機會接觸到漢文化?!芭d文教,立學官”。{25}李壽“敏而好學,雅量豁然,少尚禮容”,{26}李期“聰慧好學,弱冠能屬文”,{27}都帶有儒生的影子。統(tǒng)治者推廣儒學的結果是氐人思想的轉化,儒學逐漸成為氐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信條。
經過漢化,巴人的經濟、文化生活逐漸與漢族非常接近,有一部分甚至融合于漢族中。
四、成漢政權與被統(tǒng)治民族關系
成漢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政權,尤其是在南部寧州境內,是僰、臾、昆明、磨沙、僚、濮、鳩僚、閩濮等族的聚居和雜居區(qū)。
僰、臾、昆明皆為氏羌系統(tǒng)的民族,“僰,羌之別種也”,{28}“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29}兩晉時期,僰、臾、昆明的居住區(qū),既相互交錯,又各自有自己的聚居區(qū)。益州南部及寧州所統(tǒng)轄的各個郡縣內,幾乎都有僰、臾、昆明族的分布,其中以建寧郡為首的滇中地區(qū)則是僰族主要的聚居區(qū),越巂郡則是臾族的主要聚居區(qū)。僰族主要居住在平壩地區(qū),在當時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發(fā)展最高的一個民族,進入各個郡縣的漢族“大姓”則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內與僰族相融合了。臾、昆明主要居住在山區(qū)和半山區(qū),經濟文化生活較為落后。此外,磨沙亦是出自氏羌系統(tǒng)的民族。云南郡是磨沙主要聚居區(qū),越巂郡、漢原郡也有磨沙人口的分布。
僚人、濮人是出自百越系統(tǒng)的民族。秦漢時,僚人主要聚居在牂牁郡內。西漢武帝平定夜郎而設牂牁郡,夜郎的主體民族是僚人,牂牁郡便是夜郎僚族的分布區(qū)域。牂牁郡內除了僚人之外還有部分濮人?!傲拧焙汀板А笔且粋€民族群體中產生了差別的不同部分,兩者雜居在一起。東晉以來,牂牁郡內的漢族移民“大姓”與僚、濮人中的先進部分融合了,但僚、濮人中還存在著許多落后的部落,東晉初年,一部分落后的僚人向北流人蜀。聚居在牂牁郡內的僚人北上進入與牂牁郡相連的涪陵郡、巴郡以及巴西郡?!段簳酚涊d:“李勢在蜀,諸獠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攻破郡縣。”{30}《晉書》亦載:“初,蜀土無獠,至此,始從山而出,北至犍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萬落,不可禁制,大為百姓之患?!眥31}但僚人入蜀也為成漢政權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鳩僚是出自百越系統(tǒng)的民族。自秦漢以來,鳩僚就一直聚居或散居在興古郡和永昌郡內,遷徙變動不大。閩濮則出自孟一高棉系統(tǒng)的民族。閩濮族一直與鳩僚共同雜居在永昌郡的范圍內,“閩越濮、鳩僚,其渠帥皆為王”。{32}西晉末年,刺史李毅、王遜先后在寧州的殘暴統(tǒng)治,激起了永昌郡內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永昌郡太守逃往南部邊境的永壽縣,西晉王朝不再控制永昌郡,至成漢李勢時廢省了永昌郡,永昌郡內的各族人民又恢復了他們古代閉關自守、各自發(fā)展的狀態(tài)。
這些土著民族或聚居或散居在各縣中,成漢政權對境內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仍然沿用兩漢以來的羈糜政策,任用歸附的“大姓”及民族上層來管理其原來的地方。因為蜀地本地多巴人,所以成漢政權與北方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相比,民族矛盾并不尖銳,在成漢國前期和中期,國家呈現(xiàn)出安定的局面,“是時天下大亂,而蜀獨無事,年谷屢熟,乃至閭門不閉,路不拾遺?!眥33}但是由于成漢政權曾遷大量僚人入蜀,但是僚人不為成漢政權所用,反而為“為益州大患”,{34}僚人入蜀成為成漢滅亡的原因之一。
成漢政權在十六國政權中存在時間較長,曾一度出現(xiàn)過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景象。后來隨著李氏皇族因即立問題產生內訌,大成政權由盛轉衰。末代統(tǒng)治者李勢更是一個極端無能和荒誕的皇帝:“勢既驕吝,而性愛財色,常殺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國事。夷獠叛亂,軍守離缺,境宇日蹙。加之荒儉,性多忌害,誅殘大臣,刑獄濫加,人懷危懼?!眥35}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下,成漢政權于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被桓溫所滅。
注 釋:
{1}{4}{5}{16}{17}{19}{20}{21}{25}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李特雄期壽勢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696,661, 661,670,674,688,684,688,688.
{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96,列傳84.2110.
{3}{6}{7}{8}{9}{10}{11}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20,載記20,3023,3023,3024,3026, 3027,3036.3022.
{12}楊偉立.成漢史略[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21.
{13}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漢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104.
{14}{15}{22}{23}{24}{26}{27}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21,載記21,3036,3037,3041,3040, 3037,3043,3042.
{18}蒙默.四川古代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37.
{28}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117,列傳57,3044.
{29}{32}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64,438.
{30}{34}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96,列傳84,2249,2249.
{31}{35}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21,載記21,3047,3047.
{33}司馬光.資治通鑒·晉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6.2720.
參考文獻:
〔1〕王文光.中國西南民族關系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
〔3〕漆澤邦.試論李特起義和成漢政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79(07).
〔4〕李紹先.成漢古巴蜀開發(fā)歷史略論稿[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11).
〔5〕劉揚.淺析成漢的漢化[J].宜賓學院學報,2007(05).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