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科學的課堂提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結(jié)合學段的教學目標和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條件,讓學生多動腦、勤表達,在40分鐘有限的時間內(nèi),加大學生的積累量,提高學生的書面、口語表達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技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技巧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以及教學內(nèi)容設置問題,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一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fā)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一、問題要精心設置
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置問題, 要符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淺顯的,學生不經(jīng)過思考就可以回答的問題不提,這樣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學生都能流利作答,但實際對學生的學習沒有任何的作用。而難度過大的問題也不應該提,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常常會沉默, 因為找不到線索, 而不知道該如何解答,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教師的問題要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層”設置, 而且要根據(jù)學生水平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使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充分享受解決問題的愉悅。
二、提問要設置情境
在對學生探究欲望激發(f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來進行。根據(jù)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讓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來讓學生積極地和教師進行互動,使所提出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又能通過交流來把學習的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能讓學生通過思考來對知識獲得更深的理解,但是要體現(xiàn)學生作為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在增加他們對知識探究語文的同時,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讓他們在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中來完成課文重難點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在語文學習中的自學能力。
三、提問要有靈活性
教師提問時面對的是一個個靈活的個體,在課堂上總是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狀況,因此,教師提問要把握好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靈活提問,而且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不能提問后立即要求學生作答,蜻蜓點水一樣,這樣學生沒有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難以對問題形成印象,對問題的理解也不會透徹。如教學《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讓學生分層,有的學生把第二句劃到了“飛機遇險,情況嚴重”這一層里。
四、教師的提問要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次數(shù)要適當,不能過多,提問過度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并且所提的問題不能太過于偏離教材。同時還要根據(jù)各個層次學生的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這樣設計出來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語文課產(chǎn)生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五、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好一個“度”,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又要適時地介入,還要能及時地走出,還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當問題難度大,學生一籌莫展而陷入僵局時,教師要個別地給予點撥、誘導,促其茅塞頓開、靈感突現(xiàn);當學生學習淺嘗輒止未能深入或出現(xiàn)明顯破綻時,教師要給予提示、糾正,以養(yǎng)成好的思維品質(zhì)、學習習慣,及勇于克服困難的學習意志。
六、課堂要抓住時機,發(fā)揮問題的最大作用
由于設計教學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設置疑問的時機,如果教師能在恰當?shù)臅r間提出問題,可能會事半功倍。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還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看課文,全面思考,進而突破知識難點,牢牢掌握知識重點。而設置疑問最恰當?shù)臅r機就是疑點、難點、重點、文章的過渡,抓住了提問的時機,發(fā)揮問題的最大作用,將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七、教師提問的語言要有啟發(fā)性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點撥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感情上受到熏陶,而不只是滿足于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提問時要考慮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表述準確和精煉,便于學生對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思考的方向也正確,這樣就能更好地深入課堂內(nèi)容,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八、根據(jù)學生差異性設置問題
小學生的性格、學習能力和實踐經(jīng)驗等多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導致了學生在學習、認知和思考的過程和方式方面形成明顯的差異,給課堂提問增加了難度。教師只有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根據(jù)學生的性格、思考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的不同進行分類,在設置問題時針對學生的差異性,讓問題的深淺度適合學生的能力,符合實際情況。對于思維能力一般的學生,要以提高能力為主,增加他們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的問題不易太難、不易太淺,要在符合這類學生的基礎上以提高思維能力為主進行設置。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耐心的與學生進行講解,注重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設置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力。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和思考能力,讓他們自主的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有助于小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同時也能夠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戚本健. 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 2015(09)
[2] 錢昕. 淺談如何增加小學語文的趣味性[J]. 知識文庫. 2015(23)
[3] 王慶偉. 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懸念”[J]. 中華少年.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