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露貞
余德耀美術館坐落在有著“西岸文化走廊”之譽的上海黃埔江畔,由原來龍華機場的大機厙改建而成,總面積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中,老機庫改建的主展廳就占了3000多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之一。日本新生代建筑師藤本壯介操刀設計,在全景觀玻璃大廳外種植了綠色樹木,屋內也栽培了竹子,加上卡特蘭那件從意大利運來的橄欖樹裝置,高聳在方形土堆之上,一時間模糊了觀眾在室內外空間的體驗。美術館2014年5月開幕以來,接連推出高水準的藝術展覽,持續(xù)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不僅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他的藝術實踐以及對現(xiàn)代主義的認知也影響了許多中國藝術家,同時,賈科梅蒂也是世界雕塑拍賣最高紀錄的創(chuàng)造者。2016年藝術家逝世50周年,全球掀起了大師紀念浪潮,余德耀美術館3月開幕的賈科梅蒂回顧展是這一浪潮中的重要一站,也是亞洲唯一一站。與此同時,這是賈科梅蒂在中國的首次大展,也是繼2007年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大展之后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回顧展,現(xiàn)場展出了來自賈科梅蒂基金會的250件作品,涵蓋了藝術家從早年創(chuàng)作,歷經立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到1960年代等不同階段的備受關注的雕塑、繪畫、肖像素描、手稿以及相關攝影等檔案資料,為全方位理解和欣賞大師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維度;其中包括最具標志性的《行走的人》(1960)、《匙型女人》(1927)、《行走的女人》(1932)、《鼻子》(1947)、《籠子》(1950)等雕塑作品。
特聘國際首屈一指的展陳設計師
國內美術館或博物館專門為一個展覽聘請國際知名展陳設計師的案例并不多見。余德耀美術館這次請來了國際首屈一指的展陳設計師阿德里安·卡迪,量身打造展陳空間。阿德里安·卡迪以設計法國盧浮宮朗斯分館、改造埃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等項目而聞名,于2000年創(chuàng)立了阿德里安工作室,近期完成了位于加拿大多倫多的阿加汗博物館的設計,近期項目還包括與大衛(wèi)·奇普菲爾德事務所共同打造的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阿德里安·卡迪面對的難題是一個跨度極大、空間也極為高廣的展廳,這個舊時代的機場建筑又因其無比堅固、內部無柱的特征,而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以林立的白色幾何體展具重構了空間,不同尺寸比例的展品陳列搭配得當,俯瞰時可感受到整體布局的層次。徜徉其中,則是氣氛統(tǒng)一、較為純凈簡單的展示空間,幾乎沒有干擾,可以放慢腳步,靜靜地用心體會每件作品。
以時間發(fā)展為線索展覽動線
賈科梅蒂回顧展在展陳設計上的一個重大特色是,結合了歷史信息的多層次傳遞和解析,營造出個立體的、邏輯清晰的、具有時空感的環(huán)境。
展覽布置基本以松散的時間發(fā)展為線索,通過主題性的方式探討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涯的重要片段。從二樓開始,按照指示標記迂回前行,最終走向一樓3000平方米大廳。主線清晰、導向和觀點明確,較具學術性,能夠像看一部個人傳記一樣,系統(tǒng)而又集中了解到賈科梅蒂的一生中不同階段風格發(fā)展的特點。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出生在藝術之家,父親喬萬尼是知名新印象派畫家,教父是象征主義畫家?guī)熘Z·阿米耶。他自幼便和弟弟一起學畫,大弟弟后來成為一個家具設計師,并且協(xié)助他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展場第一個部分首先呈現(xiàn)的主題是藝術之家對賈科梅蒂的熏陶和培養(yǎng),賈科梅蒂在藝術探索初期追隨過父親和教父的步伐。
賈科梅蒂20歲來到巴黎,接受現(xiàn)代主義各流派的浸染和熏陶,在1935年以前其作品參加了所有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的展覽,被認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展場的第二個部分,名為“從立體主義到超現(xiàn)實主義”,觀眾可以看到賈科梅蒂受到原始藝術、新立體主義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影響的不同作品。
1935-1948年是賈科梅蒂的風格轉型期。由于超現(xiàn)實主義領袖普魯東的責難,他離開了這個圈子,并且重回20世紀20年代的創(chuàng)作方式,通過參考模特來塑造頭部雕像。賈科梅蒂認為刻畫頭像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他陷入執(zhí)迷,“對于臉部研究得太多,反而感到臉部比任何人物形態(tài)都要陌生”,這一階段,賈科梅蒂不斷地自我質疑,銷毀了很多雕像,也幾乎不再參展。展場第三部分以“對頭部的迷戀”為主題,呈現(xiàn)賈科梅蒂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頭像,似乎這一生他永無休止地探索著人物頭像這一主題。
1940年,賈科梅蒂逃離納粹占領下的巴黎,到瑞士日內瓦避難,遇見了后來的妻子安妮特。他將旅館房間改造成工作室,創(chuàng)作微型雕塑。減小雕塑的尺寸是為了重現(xiàn)從遠處觀看的視覺經驗。1945年賈科梅蒂重回巴黎,重新開始制作裸體及頭像等雕塑,并決定把尺寸放大。經過多種嘗試,他的雕塑變得修長纖細,逐漸形成我們所熟知的瘦削人像風格。
制造神話,鏡頭里的賈科梅蒂
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fā)明的攝影術公之于世,1960年左右被使用。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影像成為一種宣傳媒介,賈科梅蒂很早就認識到攝影圖像的重要性。自20世紀30年代初直到1966年去世,賈科梅蒂很歡迎當時就非常頂尖的攝影師來到他的工作室拍攝照片,他主動成為這些攝影師的模特,讓他們記錄自己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協(xié)助他們拍攝經典的瞬間,以見證他從工作室走向傳奇的過程。這些攝影師包括曼·雷、恩斯特·謝德格、薩賓·韋斯、布列松、戈登·帕克斯等。這個主題單元呈現(xiàn)在二樓走廊,鏡頭里的賈科梅蒂呈現(xiàn)出用心準備過的神態(tài),布列松也在精心構思后按下快門,既見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也將其銘刻在消逝時間之外。
堅實的底座
在雕塑上堪稱前輩的布朗庫西曾通過底座與雕塑形狀、材質的強烈對比來反襯作品的重要地位,有時甚至會將粗木作品放在拋光的青銅底座上來強調兩者不同。主展廳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到,與布朗庫西相反,賈科梅蒂采用了同樣的材質來澆鑄底座和雕塑。實際上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開始,如何去展示自己的雕塑成為賈科梅蒂一直思索的問題,他在底座和人物形象之間試驗各種比例與形式,并用和人物同樣不規(guī)則的表面來制作底座,這樣一來,底座的地位和人像相差無幾,某些情況下底座和人像就徹底融為一體了。
無盡的巴黎
賈科梅蒂大多數(shù)作品在工作室中完成,《無盡的巴黎》這個單元呈現(xiàn)的是他算得上僅有的一次戶外集中創(chuàng)作。編輯特里亞德打算出版一部關于巴黎的石板畫書籍,委托賈科梅蒂創(chuàng)作,賈科梅蒂因此有了走出家門記錄自己第二故鄉(xiāng)的契機。他在書中畫巴黎的街道與紀念性建筑,畫夜晚蒙帕納斯街區(qū)的咖啡館與酒吧,也畫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轉印紙上素描的技術不允許改動,因此賈科梅蒂必須在寫生時完成,一次成形,沒有反悔的機會?!稛o盡的巴黎》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關于他60年代初的生活狀況真正的圖像傳記,邀請讀者從他的工作室出發(fā),跟隨他的步伐,體會他的城市日常生活經驗。這本書中有150幅石版畫,但是到1969年才出版,那已是賈科梅蒂去世三年后。
場景再現(xiàn),工作室中的一生
從1926年12月起,賈科梅蒂搬進位于藝術家云集的蒙帕納斯街區(qū)伊波利特-曼德龍街46號只有23平方米的工作室。賈科梅蒂一生中大多數(shù)作品都在這間又小又不舒適的陋室中創(chuàng)作完成的。1957年,讓·熱內撰文寫過《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工作室》并在雜志《鏡面的背后》上發(fā)表。展場布置使用了大量賈科梅蒂基金會所藏的攝影資料,通過拼接的方式,力圖還原當時工作室中的部分場景,特別是一段記錄賈科梅蒂從咖啡館慢慢走回工作室的錄像,使觀眾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到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
在這個單元陳列的柜子意圖還原恩斯特·謝德格所拍攝的工作室一角,柜子中的作品可以在照片中找到對應,并且都是真跡。柜子內部的墻面部分也是當時保留下來的工作室中真實的墻體。
咖啡館
由于賈科梅蒂很喜歡巴黎左岸的咖啡館,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不是在工作室便是在咖啡館,咖啡館是他休憩會友、觀察思考的地方。展覽現(xiàn)場辟出一塊空間,根據(jù)賈科梅蒂當年在巴黎經常光顧的咖啡館模型呈現(xiàn)了一個“賈科梅蒂的咖啡館”,桌椅、柜臺以及木制的書籍銷售攤位,皆是法國街頭最常見的模樣。觀眾不妨在觀看結束后享用一杯法式咖啡,稍作休息,心中再次回顧賈科梅蒂的一生和他的創(chuàng)造。
(編輯/雷煥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