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在“高效課堂”深入推進和高考新舉措相繼出臺的視野下,其在中學諸學科中的地位只能日益加強。但就目前中小學課堂及基層教研工作實踐的現(xiàn)實情況看,其境遇卻是不容樂觀的。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教學操作的形而下層面。筆者現(xiàn)就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談點淺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堂教學乏味,時效性亟待提高。實事求是地講,自該學科被納入改革視野以來,一大批語文教學同仁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嘗試,效應令人稱羨。從錢夢龍、于漪、魏書生到“高效課堂”,無不浸透著先驅們的心血。而若將視界放在更加宏觀的范圍,從更深的層面加以審視的話,就發(fā)現(xiàn)這里始終存在著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錯位。部分邊遠地區(qū)和基層學校的教師,其教學理念和方法還停留在“注入式”或“滿堂灌”范疇,致課堂死氣沉沉缺應有的靈氣與活力。
2.閱讀教學乏力,關聯(lián)度亟待加強。過去,閱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附庸,其地位始終可有可無。因此,很難引發(fā)師生的興奮點。近年來,在新課改強勁東風的吹拂下,其境遇盡管有所緩解,但距設計者的初衷仍是相去甚遠。
3.寫作教學乏術,表現(xiàn)力亟待強化。語文教學的聽和讀,終須落實在說和寫上。無論學生步入社會還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寫一手文從字順的文章,乃是基本要求。然現(xiàn)實卻是部分學生在考試或工作當中,不能出色地完成寫作任務,成為社會詬病語文教學的口實。我們雖不能無端要求社會對我們的勞動一概給予尊重,但卻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加工出合格產品,以獲得社會的尊重。試問,在該方面我們的有心付出到底有幾許?
二、解決的基本途徑
鑒于此,筆者以為,正本活源,以變應變,方可另辟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徑。
1.博采眾長以適其味。如何創(chuàng)新方法,提高效率,筆者曾做過一些探討。其中《假“翻轉”之利器工“高效”之善事》一文就集中地闡述了這一問題(參見《金陵光》2015年冬季刊第84頁)。需特別申述的是,面對不同課文,教師的安排處置才是區(qū)別匠心的關鍵所在。詩歌、散文、小說、影視文學的不同審美效應,非文學作品譬如記敘文的敘事手法、寫人藝術和技巧,議論文的邏輯運作規(guī)律和論證方法,特別是說明文是如何將復雜深奧的事物說“明”的,才是廣大語文教師最為撓頭的問題。另如文言文教學,在復習階段是可以用集中梳理、縱橫比較法進行。若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流行于學術界的其他方法論,諸如系統(tǒng)論、控制論等等,定可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當然,此處之“正本”,是就如何科學使用教科書而言。依據前人觀點,課文雖僅僅系“例子”,卻也是歷經千錘百煉而成就的經典,是必須花大力氣弄懂識記的。其次,作為老師,還必須拓寬視野,博采眾長,學會引他山之石以攻玉。只有自己的“一桶水”常換常新,才能夠引無窮活水來適應學生的口味。
2.披沙揀金以強其力。在新課程背景下,無論使用部編教材,還是省編教材,語文課本的最大亮點就是一改昔日一本獨行的局面,在必修教材之外,還有選修教材。此舉的最大好處是在極大的空間里解放了教師。內容包羅豐富,涵蓋古今中外,可謂披沙揀金的結晶。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克服視而不見的陋習,怎樣科學合理地去利用這個“源”,并使其“活”起來,方能最大效益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水平。筆者以為采用內外兼顧、必讀向選修延伸法施教效果較佳。譬如,課堂開發(fā)——《琵琶行》系音樂描寫的巔峰之作,講授時不妨將其與《李憑箜篌引》等相聯(lián)系,有意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選修課文;課外開發(fā)——教師可在自己的閱讀屏幕上披沙揀金、篩選出一些短小詩文以饗學生,激活其興趣。
3.批郤導款以謀其術。培養(yǎng)聽說讀寫技巧,提升其能力,乃語文教學之歸宿。語文是傳承民族血脈最直接的學科,無論叫《國文》《國語》,還是叫《語文》;無論是《文學》《漢語》分科施教,還是合而為一,均以此為終極目標。而其中的寫作,可謂重中之重。中、高考作文,實際工作中的文件起草等,無一不是彰顯其水平的用武之地。而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又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訓練,怎樣提高,各人有各人的秘訣。而筆者認為,批郤導款,瞅準關鍵點、巧抓要害進行訓練,才可收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這個“巧”,就在于如何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令其對寫作“愛”起來,以至于產生濃厚興趣。該方面方法頗多,但筆者以為教師范寫“下水”作文,并引導學生與其習作對比參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若能長期堅持,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麗梅,教師,現(xiàn)居甘肅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