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燕
好課堂有一個顯著的標志,那就是讓學習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真正發(fā)生。這樣的課堂與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正好相反,學生被教師推在了前面,教師則在學生的后面。那么,“教師在后”有哪些值得深刻反思的呢?
“教師在后”利于營造開放的課堂,展現教者的智慧。大家知道,課堂中真正的問題(即學生自己的問題),不是教師事前都可以預設到的,往往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被某個問題、某個情景誘導出來的。因此,教師應該特別關注學生圍繞某個問題展開討論產生的分歧,或是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思考,而不要總是惦記教學設計中還有什么沒有完成,學生的發(fā)言偏離了路線。有專家說:低端學習就是所謂的跟隨者的學習,是“我教你學”的學習方式,筆者特別認同。因為這樣的學習做到極致也只是跟隨了教師的進度,是一種復制型的學習。還有一種做法筆者更無法茍同:許多內容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已經弄明白了,教師還要按照預設的路徑走,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而且學習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學習積極性就自然降低了。
教師站在學生后面,有利于發(fā)現學生的問題。比如,當學生站在認知的十字路口時,他會讓學生在此刻留意分清方向,自己或和同伴一起判斷選擇正確的方向。而不是教師走在前面說,跟我來吧,別走錯了路;當學生自信心不足,有些氣餒時,教師會適時加油鼓勁,而不是說,哎,這么簡單的都不會呀!智慧型的教師,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知道學生此時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教師在后”有利于學生充分歷練,實現自主建構。實際上,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學,在學生“想和說、讀與寫”的過程中,很多的問題是能夠自然而然地解決的。比如理解教材的教學,教師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去解讀、復述和品味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進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而不必由教師包辦代替。也就是說,我們習慣性認為需要教的東西,很可能學生能夠自己學會。而當下,有些教師的教學還在機械地延續(xù)這樣的過程:復習舊知、引導新知、講授新知、理解新知、鞏固新知。看似很完整,卻不免做出了一些無意義的重復。有的課堂乍看教學效果不錯,好像幫助學生增長了知識,實際上卻因為缺少自主探究和學習的內化,有的只是千篇一律的技能訓練而已。當然,一些難以跨越的內容,需要深度探究的,仍然需要擺在桌面上重點討論,不可一味推給學生。
綜上所述,在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充分歷練、自主建構,有利于增長學生能力和才干。這樣的課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發(fā)現的機會,教師把嘗試和訓練的時間讓給了學生…… 其實,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能夠更加全面透徹地認識自己的學生,充分地了解學情,以便在下一輪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我們說,“教師在后”與“學生在前”是一種良性的互動,是一種教學佳境。
應當指出,“學生在前,教師在后”不是一味地強調誰先誰后,而是強調課堂學習中的師生關系。從根本講,是要讓教師們認識到,對學習目標、學習問題、學習流程、學習結果的過度預設和包辦,結果是學生思維被限制,桎梏了課堂的靈性。我們期待課堂能走出“問答式、告訴式、獨白式”的窠臼,而代之以“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共享”。若能做到“學生在前,教師在后”,則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教師。
當然,我們還要說,“學生在前,教師在后”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放羊”課。相反,從整體上看,教學的整體架構必須做到更加嚴謹有序,更需要教師從“學什么、怎么學、用什么工具學、在什么環(huán)境下學”這四個方面練就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在后”也絕不否定教師的作用,相反,更需要教師具有點石成金、撥云見日,讓學生頓悟和開竅的能力。因此,要達到這些要求,需要教師站得更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