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摘 要:學生在小學階段是其思想品質與行為能力初步成型的階段,而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其不僅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還能夠塑造學生的心靈。因此,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刻不容緩。結合教學經驗,簡單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
關鍵詞:德育;滲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對小學生的德育主要是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即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提升自身的品質與思想情操。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生生活的領路人。要成功地在語文學習中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師就要采取適當?shù)慕虒W手段,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知識,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本文主要從愛國主義教育、感恩父母教育與環(huán)保意識教育這三個方面出發(fā),介紹在語文教學中無痕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主旋律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將愛國主義教育無痕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其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質的重要途徑。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識字2》時,我這樣引入課程:“長長的暑假結束了,在暑假里你們出去旅游了嗎?有沒有去過我們的首都北京?它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大部分都沒有去過北京天安門,他們對于天安門的印象也只是電視中升國旗的片段。于是我便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早上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視頻,以及國慶閱兵的視頻,并告訴學生這里就是天安門廣場,讓學生感受國慶大典的歡慶氣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榮,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感受祖國的強大,對祖國充滿敬佩與熱愛,并以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很多人都認為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為時尚早,其實不然,學生的很多品質都是在小學階段形成的,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但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偉大,進而對國家充滿熱愛之情,是時代永恒的主旋律。
二、感恩父母教育是當務之急的話題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保護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學生這樣的思想會影響他們心理素質的發(fā)展,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尤其是讓他們學會對父母感恩,是刻不容緩的話題。
嚴肅呆板的說教不僅會打擊學生的信心,還會讓他們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滲透感恩教育,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啟發(fā),感受到父母偉大的愛。比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時,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我先讓學生交流母親為自己做的事,很多學生都不知道從何說起。然后我讓學生先讀一遍課文,并為學生配樂“母親”,然后讓學生將課文中講述的故事講出來。在學生基本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便開始進行細致的講解,抓住“忙著”“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母親的恩情。
最后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媽媽與我的事”為主題展開寫一篇小練筆,讓學生在實踐與感受中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進而自主地體貼、孝順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三、環(huán)保意識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
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環(huán)保問題目前已經成為與人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一個話題。保護環(huán)境不僅要憑借科學的管理,更要不斷提高全民的環(huán)保意識。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小學生滲透環(huán)保意識的教育,有助于他們從小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養(yǎng)成熱愛自然的良好品質。
比如,在教學《云房子》時,由于這篇課文是以小鳥的活動為線索,用小鳥的眼光觀察世界,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小鳥的心理變化,我為每位學生都準備了小鳥的頭飾,并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文的情境。學生通過扮演小鳥,體會蓋房子的過程,感受到天空的美麗與小鳥的活潑,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通過見證房子消失的過程與小鳥由失望到歡快的心理變化,學生能夠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環(huán)保問題是制約現(xiàn)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一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從小養(yǎng)成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迫在眉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都能為社會帶來希望。因此,將環(huán)保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與體會中認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也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主要手段。
總之,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脊梁,對其進行德育刻不容緩。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將德育融入課文教學之中,從而讓學生自發(fā)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學生的德育觀念,使學生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金夏艷.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J].教書育人,2011(13).
[2]盧錦珍.蘇霍姆林斯基后進生教育思想的價值和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