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駿
摘要: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塔索》《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13部前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級練習(xí)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xiàn)力。其中,本文所介紹的拉科奇進行曲是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15號。
關(guān)鍵詞:演奏家 對比 音樂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首》又名《拉科奇進行曲》,約寫于1840年代,與李斯特之前所寫的狂想曲不同,這首狂想曲沒有太多的在速度上對比,整首曲子除了有著自己強大的推進力量外,基本上都保持著進行曲的速度。中間有一段運用右手刮鍵的技術(shù),使音樂更顯得氣勢磅礴。而在結(jié)尾處,八度級進的運用,更是讓音樂進入最后的高潮,展現(xiàn)出了無與倫比、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
羅伯托·齊棟(Roberto Szidon),1941-2011巴西鋼琴家。他熱烈生動的指觸,豐富變化的音色和優(yōu)美起伏的抒情性,證明他的演奏屬于浪漫派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評論家們認為,他有著超人的技巧、藝術(shù)的智慧、個性和準(zhǔn)確的理解力。
齊夫拉(Gyorgy Cziffra)1921-1994法籍匈牙利鋼琴家,他的演奏以技巧而取勝,技巧的表達令人眼花繚亂,但對作品的內(nèi)涵往往很難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練習(xí)曲及高難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華,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超技練習(xí)曲》。
一、演奏速度對比
在音樂的語言中所謂的速度有兩層含義:“其一,某一作品所要求的速度;其二,演奏者處理這一速度的方式” 不同演奏者對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意圖有不同的理解,無論作品所表示的速度如何,演奏者無論多么刻板地按照原定速度演奏同一首作品,其效果都會有微小的差別。
在演奏的整體速度上,齊夫拉所演奏的整體速度快于羅伯托·齊棟。通過節(jié)拍器,筆者發(fā)現(xiàn),全曲開始第一、二、三部分,兩位演奏家演奏的速度是相近的。但是從第四部分開始,齊夫拉的演奏速度突然的有所加快。而羅伯托·齊棟則是保持原來的速度進行演奏。筆者認為,這是兩人對曲目的結(jié)尾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在速度上的表示有所不同。羅伯托·齊棟認為整首曲子極少甚至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速度的對比。而齊夫拉則是明顯在第四部分開始讓曲子進入一個臨近高潮的狀態(tài),在速度上的變化使得其表現(xiàn)更加明顯。
二、演奏力度、音色的對比
(一)演奏力度對比
力度在音樂里指的是音響強弱的程度,通常采用意大利語來表示。根據(jù)鋼琴以槌敲擊弦的發(fā)聲原理,手指所使出的力量大即力度大,反之,使出的力量小則力度小。力度的對比是“音樂表現(xiàn)中最有力的因素之一”。音樂中的力度變化是多樣而且復(fù)雜的,演奏者需要在作曲家所標(biāo)的力度符號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作出具體、相應(yīng)、細致的力度變化。
力度和音色兩者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力度大,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聲音就明亮,力度小,聲音就柔和細膩。用不同的力度演奏所產(chǎn)生的音色會有極大的不同。
在筆者研究的兩位演奏家的演奏中,就可以明顯的聽出音色上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不同聽覺感受。
羅伯托·齊棟在表現(xiàn)音樂中代入感更強。在音色控制上強調(diào)起伏性,在ff處和p處都有相當(dāng)明顯的表現(xiàn)。給人予感情豐富的感受。似乎羅伯托·齊棟把自己當(dāng)作曲目中的主角拉科齊王子,用自己的手指在演繹這個人物的存在,使拉科齊活脫脫的再現(xiàn)。這和羅伯托·齊棟是熱情的巴西人不無關(guān)系,強烈的表演欲讓他更容易把自己融入故事角色之中。在音樂中聽到的是更多情感的表達,更多是感性成分。
齊夫拉的演奏則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他的音色樸實,并沒有太多花俏的東西存在。力度的起伏也比較小,多數(shù)都在f和ff上進行。齊夫拉的演奏給人一種他作為講述者來講述這位英雄人物事跡的感覺,像一位老者,對后人娓娓道來。冷靜的音樂處理,更多的表現(xiàn)他的技巧而不是情感,只為了把音樂交代清楚,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他理性的分析作品,演奏的旋律線條清楚、客觀。這與齊夫拉一貫演奏李斯特作品的風(fēng)格一致,注重技巧而不是情感。
兩位演奏家不同的音色控制方式,給人完全不同的音樂感受,沒有誰好誰不好之分,只是在演奏中的立場不同,所帶給聽眾的聽覺感受不同。
(二)演奏家對于音樂片段的不同處理
1.在引子部分,兩人演奏處理方式就出現(xiàn)了不同。
羅伯托·齊棟注重音樂的厚重感,所以在引子部分他大量的使用延音踏板,而且換踏板的頻率相對比較的少。初聽時給筆者感覺過于渾濁,顆粒性不強,但是反復(fù)細致聽后,覺得他在旋律音上的處理很明顯。不會因為踏板的使用而導(dǎo)致旋律模糊。
齊夫拉則是從一開始便追求清晰、顆粒的處理。所以他在引子部分使用的踏板是極其少,而且都是采用即踩即放的模式,就是在旋律音的位置上踩下延音踏板隨即馬上放掉。不起延音的作用,只為了加強旋律音的響度,使旋律音更加明顯。而其他的地方齊夫拉則完全不用延音踏板。在整個引子部分,齊夫拉的演奏給人以無比清晰的感覺?;蠲撁摰南褚徊夸撉贆C器。
羅伯托·齊棟利用連續(xù)的踏板,只在第二個八度開始的時候換一次踏板,使得引子的結(jié)束顯得氣勢磅礴。在最后一個音完成后,延長多一點的時間,讓聽眾覺得意猶未盡。整個引子部分的結(jié)尾就已經(jīng)凸顯了拉科齊的英雄氣質(zhì)。
齊夫拉則采用了與羅伯托·齊棟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在這一句當(dāng)中,完全不用延音踏板。利用手的跑動,使音樂顯得干凈利索,每一個音都清晰無比。利用手指觸鍵的力量分布,讓這一句的漸強顯得格外的明了。沒有踏板的延留,沒有和聲的混亂。每個顆粒的八度讓這個引子結(jié)束句清新了聽眾的耳朵,為進入后面的“狂想”作好了十足的鋪墊。
2.在第23-30小節(jié),即音樂旋律的主題動機部分。
兩位演奏家作出了他們不一樣的詮釋。這段動機本身就是氣勢磅礴,彰顯音樂中英雄人物的氣概。
筆者通過多次仔細的聆聽兩位演奏家的演奏,發(fā)現(xiàn)兩人在這一段的音樂中都突出了音樂要求的力量感、英雄主義情節(jié)。但是兩個人的處理方式卻不太一樣。
羅伯托·齊棟利用感情上的幟熱感,讓音樂在觸鍵的力度變化上做出明顯的對比以彰顯音樂力量。他非常注重每個小節(jié)重音的表現(xiàn)。他把每個小節(jié)的第一拍和第三拍彈得比第二拍要重得多。這樣的演奏方式略顯得傳統(tǒng),但是卻非常的有效果。聽眾可以跟隨節(jié)拍重音體會到音樂的起伏。筆者認為,這就是羅伯托·齊棟演奏的厲害之處。他利用人們正常的聽覺習(xí)慣和情感方式,將音樂融入人的情感之中。即使他演奏的再小聲,人們還是能從音樂中體會到非同一般的力量存在。
齊夫拉則完完全全利用力量技巧在演奏。他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音,持續(xù)的強有力的觸鍵,讓人們只能感嘆他的力量感十足。在這段音樂中,齊夫拉的演奏力量變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一拍換一次踏板、持續(xù)強有力的觸鍵、快速的音樂行進,讓聽眾只能屏住呼吸,絲毫沒有喘息的機會。雖然沒有太多關(guān)于感情方面的裝飾,但是他利用自己的演奏技巧,讓即使是音樂方面的門外漢都能聽懂這一段音樂的力量表現(xiàn)。對比于羅伯托·齊棟,齊夫拉的技巧弱化了他在情感方面的稍微弱勢。而在如此快速強有力的演奏過程中,齊夫拉沒有絲毫的不清晰感,反而每個音都想一顆釘子一樣,干凈利索地釘入木板之中。
3.第196——200小節(jié)
這5個小節(jié),是整首作品最后一次出現(xiàn)旋律動機變形。也是整首曲子進入結(jié)尾高潮的開始。作品進入結(jié)尾高潮,主題動機以另一種形式出現(xiàn)。兩位演奏家也用了自己不同的詮釋方式。
在進入結(jié)尾高潮處,羅伯托·齊棟采用了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的處理方式,雖然譜面上標(biāo)志的力量符號是fff,但是羅伯托·齊棟卻沒有在一開始就采用極強的觸鍵,而是采用每個動機材料越來越強的方式,是進入高潮的方式顯得不那么突兀,一種漸進的方式似乎說明了羅伯托·齊棟在演奏他心目中的英雄時候依戀不肯結(jié)束的情感。他極強的代入感讓他的音樂顯得戀戀不舍,不愿意突出歷史的舞臺,就像他的音樂不愿意就草草結(jié)束一般。
齊夫拉則采用了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在進入高潮的一開始就以譜面標(biāo)記的fff演奏,強有力的觸鍵讓聽眾一聽就知道高潮的來臨。持續(xù)的強音顯現(xiàn)了齊夫拉的力量和演奏技巧,也讓這結(jié)尾的高潮來得轟轟烈烈徹徹底底。齊夫拉的處理方式,首先顯現(xiàn)了他技巧大王的特性,也表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匈牙利人對自己民族英雄的崇拜。全曲通過對英雄人物事跡的復(fù)述,在結(jié)尾處任然滔滔不絕,也是顯現(xiàn)他內(nèi)心的激動澎湃的情感。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既是對英雄的膜拜,也是對作曲家李斯特的贊揚。兩位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在演奏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號》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作為熱情似火的巴西人,羅伯托·齊棟熱情生動的指觸、豐富的音色變化和優(yōu)美的抒情性,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強烈的情感代入感。在作品的處理中,處處都體現(xiàn)了這位巴西演奏家細膩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力。他將傳統(tǒng)的浪漫情感和更現(xiàn)代的演奏技巧結(jié)合起來,把作品演繹得淋漓盡致,也把作品框架和內(nèi)涵結(jié)合得更有說服力。猶如他自己化身為拉科其王子,演繹自己的故事,講述自己的情感。自自然然讓聽者流露出對這位英雄的敬重感。也對演奏家演奏技巧和功力表示感嘆。
齊夫拉,這位匈牙利籍的鋼琴演奏家,在演奏“老鄉(xiāng)”李斯特的作品層面,已經(jīng)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以技巧而取勝,技巧的表達令人眼花繚亂,雖然他在演奏過程中,沒有像羅伯托·齊棟那樣對感情和作品內(nèi)容作深入的探究,但是僅僅是演奏技巧,已經(jīng)讓無數(shù)人折服,同時也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才華。在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號》的演奏中,他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表現(xiàn)了他音樂中對民族英雄拉科其王子的崇拜,也是在另一個層面表達了對“老鄉(xiāng)”作曲家李斯特的尊敬。他猶如一個用鋼琴來講述故事的老者,對后輩講述著英雄的故事,娓娓道來,雖然情感因素不像羅伯托·齊棟細膩,但是高超的演奏技巧,讓“后輩”聽眾們?nèi)肷瘛?/p>
兩位演奏家的演奏各有千秋,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的聽覺感受。作為練習(xí)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號》的演奏者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在練習(xí)之前,多聽不同方式的處理方法,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和想法,必定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中央音樂學(xué)院鋼琴系.李斯特鋼琴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關(guān)伯基.李斯特 鋼琴之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董娟.音樂家與名曲的故事[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