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煜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題記
像飛蟲撞進蜘蛛網,我們跌進了生活的大網,千絲萬縷交織于我們身上,于是我們試圖去看清生活的絲絲縷縷。但我想,倘若只是讓折射的光線透過瞳孔投射在視網膜上,并不能稱得上“看”,讀過《看見》一書,我才漸漸明白我看到的是什么,學會如何去看。
為權利伸張而昂首
“我只是討厭屈服?!边@是美國“民權運動之母”帕克斯最鏗鏘有力的話,也是《看見》第八章的標題,在黑白分歧、種族隔離的矛盾最為劍拔弩張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帕克斯用這句話回擊了白人的壓迫,拒絕自身遭受不平等對待。當白人要求讓座,她仍倔強地坐在原位,即便要因此面臨牢獄之災。面對白人聲嘶力竭的呵斥,她也沒有低下倔強的頭顱。這或許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或許多數人會選擇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但她要伸張一個人應有的權利,堅守內心的一份尊嚴。
這章中還提到另外一個人——郝勁松。他是個普通的法律系學生,卻為火車上沒有發(fā)票,將鐵道部與國家稅務局請上了被告席。這或許是許多人連想都沒有勇氣的事,最終他勝訴了。許多人問他,這樣的事是否真的重要。他說:“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利只是一張紙?!?/p>
帕克斯與郝勁松,他們在暴雨中呼喊,在狂風里前行,呼喚人權與公正,他們的行動在訴說個人應有的權利與尊嚴的重要,在鼓舞我們要去爭取應有的權利。這是一種勇氣,是人世中的雋永篇章。
一天一天,也許只是少了一張發(fā)票,也許只是差了一塊或五毛,也許只是在秤上動了手腳讓價錢高個幾元,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低頭默許,甘愿冷眼相對,也許明天你的權益會受到更大的侵蝕。人人的冷漠,會滋長貪婪與懦弱,滋長不法分子的有恃無恐;為自己的權利斗爭,我們才能在陽光下看見一個公平的社會。我愿人人為權利伸張而仰起頭,昂首闊步,那樣,我們會觸碰到真正的坦誠與自由。
從無能中尋覓不朽
在《看見》中講述了訪談一個德國人盧安克的故事。盧安克來自德國漢堡,1990年留在中國,而后當了德語、英語老師,他希望教給學生抽象的、詩意的、自由的英語,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但卻因無法提高學生的成績離開了,最終到了一個農村支教。
采訪中的盧安克顯得率性而隨意,書中描述的他與孩子們關系很好,孩子們總黏著他玩鬧,討論著各種不著邊際的問題??雌饋硭贿^是個大孩子,在平日里主要是陪著孩子玩耍,并無刻意灌輸什么,但在生活中他悄然地向孩子們灌輸著一種向上的人生觀。這并非是在應試教育的嚴厲的氛圍中的那種說一不二的態(tài)度,他教會孩子創(chuàng)造,自我改變,傾聽內心。事實上,很多時候他什么都不做,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認識錯誤。例如上課時頑皮的孩子會吵鬧,但他一旦安靜下來,那個孩子就要求自己去站一會兒。
書中將這形容為“無能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可復制,卻也極為強大,它擁有一種撼動人心的力量。有人說,盧安克是對標準化教育的反叛,褒貶不一。但我想,這種無能中有的是一種不朽的力量,它講述著教育中一種極高的境界——不用絲毫外力,只用人格去影響人格,用心靈去撼動心靈。盧安克一心沉潛于教育中,他所謂的“無能的力量”卻是令人嘆服的。我想,在多少看似的“無能”中,都是與他一樣的不朽啊!他們不被人理解,正如雪萊的詩作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乏人問津,凡·高的畫作被那時的人不屑一顧,而今,它們已成為藝術殿堂中最閃耀的珍品永留人間。從無能中發(fā)現不朽,或許應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銘記時刻保持思索
思索,它代表“想”這一動作有一定的深度。讀了《看見》一書,最使我動容的,就是作者的思索,一種探究人性的思索。在閱讀中,漸漸覺察到,那個不斷肯定又不斷質疑,不斷堅定又不斷推翻,那個不斷回憶又不斷遙望的過程,就是思索。因為思索,我們走過的每天不會不痛不癢,我們留下的腳印會更堅實,心中的每一處哀與樂,都會變得更加深刻。從平常的生活中感覺出自我的意義,或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部分吧。
書中講述著許許多多的事,它們就發(fā)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每個人的生命里,把手放在胸口,那個跳動著的,就是我們正燃燒的生命。《看見》正是教我們去看見生命,看見生活。去“看見”,最終就會看見生命的廣度與厚度,看見生活的真?zhèn)紊茞?,探索與前行。
我渴望,透過迷霧重重,在昏暗中睜開眼,看清周遭的一切,世上的一切。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人生。
【老師贊】
生活就鋪展在你我的眼前,而我們所看見的未必就是生活的真相。生活是一張大網,而我們的眼有時也會在昏暗中迷茫。作者沿著柴靜的目光,為你撥開層層迷霧。本文前兩部分選取《看見》中典型人物帕克斯、郝勁松、盧安克的故事著重剖析,第三部分作者撥動《看見》中的思索之脈,引領我們觸摸生命的廣度與厚度。本文立足《看見》里的典型故事,并跳出故事外衣,深入思想本質,探討生命的價值。原來,深奧的思想并不都是深邃如晦的,它也可以明朗透亮,光耀動人。
指導老師:陳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