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
4歲的孩子還在吃手,媽媽按捺不住了,狠狠地制止了孩子。然而,孩子并沒有不再吃手。老師通過與孩子聊天,并沒有制止他吃手。然而,一個月過后,孩子不怎么吃手了。4歲的孩子,為什么還要吃手?又是如何,讓孩子不吃手了?
4歲孩子吃手的故事
小依來幼兒園時,4歲了,吃手很厲害。
尤其是臨近放學時,吃得更厲害,媽媽一來接,看見他在吃手,就大聲訓斥,然后直接動手,把小依的手扒拉下來。
小依大哭起來,恐懼的淚水在臉上肆意奔淌,身體在哭泣中輕輕抖動著,像一棵曠野中孤獨的小樹。
王老師趕緊制止住媽媽,對媽媽說,孩子吃手很正常,慢慢就會不吃的,請給予孩子時間和信任。
媽媽很焦躁:從小就這樣,怎么管都沒用,現(xiàn)在都4歲了,越來越厲害了,別的孩子早就不吃了,這不制止不行啊。
王老師就和媽媽商量,希望媽媽能給孩子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內(nèi),看見孩子吃手,不說孩子,更不打孩子。這一個月的時間,給予孩子充分的“無分別的愛”,看看孩子會不會發(fā)生變化。
媽媽滿腹懷疑,但還是勉強點頭同意了。
對吃手的孩子,老師做了什么?
這一個月,王老師對小依做了很多,但是,在吃手這件事上,她做得最多的是:
視若無睹。
王老師和小依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也會學著小依的樣子,吃著手和他聊天,和他分享吃手所帶來的快樂。
有的時候,王老師也會問小依:“你為什么愛吃手?。俊?/p>
小依:“我不知道。”
王老師:“我知道?!?/p>
小依:“為什么???”
王老師:“我小時候也吃手,我想,是孩子都要吃手吧?!?/p>
小依:“那×××怎么不吃手???”
王老師:“你愛吃魚嗎?”
小依:“愛啊?!?/p>
王老師:“那×××愛嗎?”
小依:“他不,他愛吃肉,昨天那個平魚他就不愛吃,他就愛吃雞腿,上次雞腿他吃了兩個還不夠。”王老師:“對啊,你愛吃魚他愛吃肉,你愛吃手他不愛吃手,每個人都不一樣嘛。”
小依:“哦,是這樣啊。”
小依若有所思。
一個禮拜過后,小依就不怎么吃手了,媽媽很驚喜,和王老師深聊過后,終于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在媽媽的配合下,小依很快就度過了這個生命的特殊階段。
花徑寄語
問大家:到底是什么,有效地幫助到了小依?
真正的生命的教育,什么才是關(guān)鍵呢?
一開始,孩子為什么要吃手?
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重要,遠比這個問題的答案重要的是:
這是一個事實。
在花徑看來,不管什么原因,這是一個事實,這是最重要的。
既然這是一個事實,是生命的必然的天性,那么,不管我們是否知道原因,有一點我們當確認無疑:
既然是生命的必然的天性,我們當予以至高的尊重和敬畏。
反過來,當我們失去這份尊重和敬畏,只是隨著自己的自以為是恣意妄為的話,我們傷害的,必然是生命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這個力量之源,就叫作:安全感。
為什么孩子這么“大”了還吃手?
顯然,這只有一個原因、一個答案了,這就是:
孩子的安全感,嚴重不足啊。
既然是安全感嚴重不足導致吃手,你越打他罵他制止他,他就會越……
4歲還吃手算什么?
花徑遇見的生命中,有為人父母輩還吃手的呢。
同時,我們當深思:
連吃手都被拒絕的生命,他被拒絕的,難道僅僅是吃手嗎?
往往,這樣地被拒絕的生命,他的疾患和癥狀,遠遠不止吃手啊。
親愛的伙伴,我們須知,生命的必然的天性,必然有其積極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當予以至高的尊重和敬畏。
自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吃手。
至少,吃手也是在滿足生命的安全感,在減消生命的不安全感。
至少,吃手也是生命在某個特定的階段,愛自己的最好的方式。
親愛的伙伴,生命中所有的真實的呈現(xiàn),不管我們是否知道原因,不管我們喜好厭憎,我們都要以最高的尊重和敬畏,去尊重,去理解,去傾聽啊。
這就是:無分別的愛。
所以,“吃手”該怎么辦,也就很清楚了。
去好好滿足生命的安全感,如是而已。
花徑的老師為什么要“視若無睹”呢?
生命必然的天性,都是有其積極的價值和意義的,自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吃手。
所以,這是一個積極的行為,這是一個正確的行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行為。
所以,生命又何必去理會它、去介意它呢?!
當你不理會它、不介意它,你就是在以最好的方式
尊重它,理解它,信任它,接納它。
你就是在以最好的方式,給予對面的這個生命以高度的安全感。
所以,花徑所采取的種種看似不同的教育形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以向生命的天性致敬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啊。
要知道,真正的關(guān)鍵,是在這里啊。
這樣的致敬的方式,不是一個月內(nèi)如此,不是僅對小依如此,而是在任何時間,在任何空間,對任何對象,均是如此。
這就是:無分別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