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延安為何吸引美國人
自從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于1935年抵達陜北之后,延安就逐漸成為中國紅色革命的中心。這里蘊藏著一股解放的力量,一種變革的力量,而這種圣境般的魅力吸引著大批外國記者和友人尤其是美國人前來一探究竟。
在延安,相關文獻曾記載,當時“有一批外國客人來訪問他(即毛澤東),想了解他對當時國際問題的看法。除了斯諾和史沫特萊外,他在陜西的初期階段,還會見了歐文·拉提摩爾(即歐文·拉鐵摩爾)等人”。而拉鐵摩爾的這次探訪經歷,對他本人來說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37年6月7日,拉鐵摩爾一行五人從北京出發(fā),于6月10日抵達西安。他們在這里一共待了四天,在短短幾天時間里,拉鐵摩爾等人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了解和認識延安的機會。
抵達當晚,拉鐵摩爾一行就受到熱烈歡迎,毛澤東、董必武和丁玲等人到他們住處慰問,并為他們舉行了歡迎晚會。6月22日上午,他們參觀了抗日軍政大學,并見到了朱德給學員授課的場景。當天下午,毛澤東在住處會見了拉鐵摩爾一行,向他們詳細闡述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及對英美的相關政策,并回答了相關的問題。
拉鐵摩爾后來回憶道:我看到毛澤東主席就是在延安,他和其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多次接見美國作家的地方也是這里。那是在“盧溝橋事件”不過兩三個星期以前的事。如果是軍事思想狹隘的人,恐怕會認為需要對我“保持軍事機密”,但是盡管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這些中國領導人,特別是毛主席,卻以最坦率的態(tài)度談了。他們具有驚人明晰的頭腦,預言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演變和結果,以及戰(zhàn)爭對國共兩黨圍繞著愛國抗戰(zhàn)的領導權進行的斗爭的影響……令我吃驚的是,毛澤東竟然愿意接連花上數(shù)小時與幾個素不相識的美國人交談。他們曾說過要寫關于中共的東西,但毛不知道他們是否勝任。他們提出的問題相當簡單,但毛愿意實事求是地、以最簡單的術語同他們交談……我的印象是,這些中共代言人肯定懂得怎樣談話才能使美國報紙有利地引述他們的言論。他們非常聰明,知道自己的經歷將吸引全世界的反帝人士。他們讓自己的故事顯得樸實無華,防止會見者弄錯或夸大其辭,盡最大努力使其具有吸引力。
拉鐵摩爾的判斷十分敏銳,在后來的抗戰(zhàn)中,共產黨的行動也正是通過國內外媒介的報道為世界所知。
拉鐵摩爾等一行人與毛澤東
當天晚上,毛澤東等人陪同他們觀看了文藝表演?!霸谘影?,晚上他們舉辦文娛性的集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其他高級領導人全部到場,坐在觀眾中間,他們沒有特權者的席位,完全同群眾打成一片。這是他們了解人民想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種場合,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上臺,演唱他們家鄉(xiāng)的民歌,或是講故事?!边@種印象對拉鐵摩爾的觸動很大,因為這跟他在上海、北京所見到的場景完全不一樣。
6月23日上午,延安下起瓢潑大雨,原定與朱德等約定的籃球友誼賽被迫取消,拉鐵摩爾一行改為采訪朱德,朱德向他們說明了當時的中國國內軍事形勢以及抗日戰(zhàn)爭的軍事戰(zhàn)略等問題。朱德還指出,中國要打敗日本,必須依靠全國的工人和農民的力量,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展開這場群眾運動,因此,南京政府方面必須跟我們合作,“這場戰(zhàn)爭必定是一場總體戰(zhàn)。國民黨如果一味認為只要用他的精銳正規(guī)軍再加上西方帝國主義的援助就行了,那他是打錯了算盤。那他是不明白,只有群眾性的人民抗戰(zhàn)才能打贏這場戰(zhàn)爭?!碑斕煜挛纾麄冇职菰L了博古,從他那里了解關于陜甘寧邊區(qū)的情況,隨后其他人再次拜訪了毛澤東,拉鐵摩爾在博古那里留了下來,向他具體了解邊區(qū)的民族政策與少數(shù)民族情況。
當晚,拉鐵摩爾一行終于有機會拜訪周恩來,并與之進行了深入的交談,談論內容涉及國共和談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問題。作為一位老練的中國問題觀察者,拉鐵摩爾注意到了中共幾位領導人各自的特點:“周恩來是一位受過大學教育的知識分子,出過國,既了解中國也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朱德是一個從政的軍人;毛澤東是一位屬于人民的人——一個智力超群但顯然具有農民血統(tǒng)的人?!?/p>
當天傍晚,拉鐵摩爾一行結束了對延安的訪問,啟程返回西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等人專門為他們送行。同行的畢恩來回憶道:“我們最后一次互致良好的祝愿,然后分手告別。這是一個簡單的告別式,我們幾乎在不知不覺中就離開了延安,踏上了返回的路程。在延安的那些緊張日子里,我們沒有什么時間去思考所看到的那些事物,也沒有時間去思考它們意味著什么,這些只能在以后來做。”在這段延安之旅結束后不到兩周,“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日戰(zhàn)爭全面打響,中國局勢與世界形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延安,我們是站在中國和亞洲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封建主義革命的中心?!笨梢哉f,要是沒有延安之旅,拉鐵摩爾對中國社會與中國政治的認識將是不完整的,對中國問題的思考也會是缺失的,因為在這里,蘊含著后來被證明是變革中國的決定性力量。延安之旅使拉鐵摩爾認識到中國社會中曾經被誤解和掩蓋了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在蓬勃生發(fā)當中:“有天,在回西安的路上,當我們等待汽車發(fā)動機冷卻下來時,我問身邊的一位同行者:‘你見過各種各樣的中國人。你認為這些人怎樣?’因為他在延安四處走動,跟人們攀談過,我想聽聽他的反應。他說:‘告訴你吧。我遇見過很多國民黨知識分子。我也曾跟軍閥有來往。幾乎沒有什么樣的中國人我沒有打過交道。但是在延安,我第一次看到一位能夠領導中國的人(即毛澤東)?!?/p>
理解之同情,是拉鐵摩爾這次延安之旅最重要的收獲。在這之后,盡管拉鐵摩爾沒有再專門去過陜甘寧邊區(qū),但他在思考與分析中國問題的時候始終保持了對于邊疆革命性力量的關注,并將這種一貫的關注傾注到對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同情與理解當中。在不久之后,拉鐵摩爾寫出了兩篇文章,對中國共產黨在當時和未來中國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認為它將引導未來中國發(fā)展的方向。
除此之外,拉鐵摩爾這次延安之行還對他的邊疆整體認知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之前,他對于中國邊疆地區(qū)社會與文化特征的閱讀與思考主要是基于對中國相關歷史文獻的閱讀,而沒有將其與當時中國的國際地緣政治與國內時局結合起來加以考慮。拉鐵摩爾通過這次對延安的考察,從內部親身感受到了來自這一邊疆地區(qū)的革命性力量,并且注意到了這種革命性力量與之前的邊疆變革力量之間存在的本質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后續(xù)的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產生了決定性作用,而且也有力地影響和形塑了現(xiàn)當代中國的邊疆結構。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