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輝
摘 要:《紅與黑》十多次涉及于連對瑞那夫人的手的迷戀的描寫,因此瑞那夫人的手在小說中是作為一個意象而存在的,一是作為于連追求欲望的一個載體和參照,二是同小說中的山林、巖陰、洞穴一樣,是母愛的象征,這也是誘發(fā)于連在得知瑞那夫人告密后行動決絕的深層次原因。在占有瑞那夫人的手的過程中,于連進一步強化了欲望追求、愛戀與母愛交織的心理。
關(guān)鍵詞:于連 瑞那夫人的手 欲望 母愛
司湯達的名著《紅與黑》是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之作,小說成功塑造了于連這一極富時代特色的人物形象,而對于連形象的分析,也成為研究者的一個熱點。有研究者認為:“根據(jù)作者對于連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分析于連的感情與心理的細微變化,從而得出于連是一個自卑與自尊、虛偽與真誠并具有反抗性與妥協(xié)性等性格的矛盾統(tǒng)一體。”①
這種在運用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模式下得出的結(jié)論,雖然不乏準(zhǔn)確,但卻無法領(lǐng)略司湯達以其深刻細膩的筆調(diào),向讀者所充分展示的主人公于連隨時地變遷,思想和性格在小說中是逐漸演變的。其中,正是司湯達的象征性意象的運用和場景設(shè)置,如山林、巖陰、洞穴、教堂、高塔、地牢,以及瑞那夫人的手,展現(xiàn)了于連的心理欲求和軌跡。
一、作為欲望載體和參照的瑞那夫人的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紅與黑》講述了主人公于連對欲望的追求和毀滅的過程。作為一介平民青年,于連從老軍醫(yī)那里直接獲得了對功成名就的渴望,然而生不逢時,在那個一切都由地位和財富決定的年代里,于連產(chǎn)生了對貴族階層和等級制度的強烈仇視,因而形成了極度敏感和自尊的性格。
但人的欲望的發(fā)出和對于欲望的追求,常常需要一定的刺激物、載體和參照。在市長府邸以及在葦兒溪古堡擔(dān)任家庭教師期間,于連與市長夫人產(chǎn)生了一段初由報復(fù)心理激發(fā)、后向真摯感情轉(zhuǎn)化的愛情。在展示這段感情以及它背后的心理過程中,瑞那夫人的手,恰好成為欲望的載體和成功與否的參照。雖然親吻對方的手有其社交意義,但小說十多次涉及于連對瑞那夫人的手迷戀的描寫,因而瑞那夫人的手在小說中意義非同一般,當(dāng)是作為一個意象而存在的。
小說中于連第一次來到市長府邸,初見風(fēng)姿綽約的瑞那夫人,便萌生了拿起瑞那夫人的手來吻一下的念頭,并考慮到“須知這一舉動,對我會有好處,能減輕對我的蔑視”②。瑞那夫人登時大覺不成體統(tǒng)的反應(yīng),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明等級觀念的固化。然而瑞那夫人在同其丈夫、瓦勒諾等人的對比中開始向于連傾注感情,竟在散步時挽起于連的胳膊,并且“緊緊地依偎著”③。在接下來的日子,通過與瑞那夫人相處,于連的退縮和謙卑的心理逐漸褪去。然而,客觀存在的等級鴻溝終不可能輕易消失,至多暫時被表面的輕松氛圍所遮蔽,于連敏感的心靈和暗藏的報復(fù)權(quán)貴、追求平等的欲望極易被重新激發(fā),而此前獲得的初步自信和環(huán)境適應(yīng)不會弱化這股心底暗流,反而使其變得異常敏感和強烈。就在市長一家移居葦兒溪古堡消暑之時,瑞那夫人的手無意碰了于連后便立即縮回,再一次激發(fā)了于連的挑戰(zhàn)心理和占有欲,表現(xiàn)出來就是于連把觸摸乃至占有瑞那夫人的手看作下一個具體目標(biāo),看作初涉人世、克服自卑心理并“呵護自己的榮譽”之舉,而不是青年的激情和樂趣。④在上卷第九章《鄉(xiāng)野一夕》中,于連在次日用別樣的目光打量瑞那夫人,刻意縮短家教時間,當(dāng)夜幕降臨時心跳變得異樣,“職責(zé)對怯弱之戰(zhàn),酷烈已極”⑤,甚至對自己感到氣惱。經(jīng)過一番煎熬,于連痛下決心要在十點鐘敲時去摸瑞那夫人的手,最終在大鐘最后一響余音未絕時向瑞那夫人發(fā)動了進攻,并成功地占有了欲望的載體和參照——瑞那夫人的手,同時得到了瑞那夫人默契的配合。司湯達不愧是心理描寫的高手,青年羞澀和血氣的動作及心理反應(yīng),在這里得到了細致入微的刻畫。然而,達到目的的于連,所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比附于拿破侖的勝利,道出了瑞那夫人的手作為追求欲望過程中的目標(biāo)物所蘊含的非凡意義。其后于連甚至在特·瑞那市長在場的情況下,趁夜黑狂吻瑞那夫人的手。特殊的情境無疑強化了瑞那夫人的手這一欲望象征物的意義,于連在這一過程中也獲得了公然對抗的滿足感。
需要注意的是,于連一開始是把他對瑞那夫人的誘惑,當(dāng)作是自己能否出人頭地的證明,其中反抗特·瑞那市長、打敗情敵瓦勒諾的報復(fù)心理占據(jù)了主要內(nèi)容。但作為激發(fā)和帶動于連的直接或間接的動機,以及改變于連心理狀態(tài)的“刺激物”逐漸形成,這直接表現(xiàn)為等級鴻溝下特·瑞那、瓦勒諾及至拉穆爾侯爵府中的權(quán)貴本身以及與這些人接觸所帶來的被歧視、被壓迫的強烈刺激。瑞那夫人的手也變成了于連受刺激物激發(fā)、作為行動參照的必須征服的象征物。
二、作為母愛象征的瑞那夫人的手
除了指向欲望,瑞那夫人的手包含了另外一層意義,即于連在父兄暴虐之下所缺失的母愛。于連童年時失去了母親,生活在父親和兩個哥哥的打罵之中,“一家人瞧他不起,他就恨上了父親和兄長”⑥。由于處于父兄的暴虐和母愛的缺失的陰影之下,尋求補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于連對三十多歲的瑞那夫人便產(chǎn)生了母親式的依戀,這一依戀,在與瑞那夫人產(chǎn)生真摯感情之前,首先移情至瑞那夫人的手上。
不難理解,母親的臂彎是養(yǎng)育、呵護的象征,而瑞那夫人的手的白皙、纖細和溫柔,在潛意識當(dāng)中,便隱含著這種母性的愛和母親原型。于連親吻并迷戀瑞那夫人的手;一方面是出于反抗意識和報復(fù)心理,為了征服瑞那夫人,另一方面則隱含了于連對于母愛缺失的補償?shù)男睦?,即可視為童年時期母愛的一種回放式體驗。同樣,被研究者所注目的山林、巖陰、洞穴意象,其實也與母親有關(guān),而分析心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者榮格就把教堂、大地、樹林、洞穴等意味或象征著養(yǎng)育、保持、幫助、獻身和肥沃、豐饒的具體事物,視為母親原型的具體形象。⑦于連拜訪好友傅凱之時途經(jīng)山洞,“他眼中閃出快樂的光芒,喟嘆道:‘藏在這兒,世人就傷害不到我了?!雹喽囱ㄊ亲訉m與母親的經(jīng)典象征,這是于連對于母愛保護的渴望;對樹林的親近則表現(xiàn)在每當(dāng)他的內(nèi)心感到痛苦或者焦慮時,喜歡驅(qū)馳于林間。除了這些自然事物,瑞那夫人的手也成為母愛的另一重要意象。瑞那夫人用雙手保護孩子,也呵護著初來乍到的于連,而瑞那夫人的手本身的吸引力,遂成為于連迷戀之物的首選。在于連初次占有瑞那夫人的手的第二天,于連受到特·瑞那市長換床墊的驚嚇,幸虧瑞那夫人急救得免于難。于連驚魂甫定,見到瑞那夫人便狂吻其手,與其說是被愛戀所激發(fā),更像是驚嚇之后抓取母愛的心理慰藉。在去往巴黎侯爵府任職之前,于連冒險潛入市長府邸,與瑞那夫人柔情重溫,并堅持要點守夜燈,他說:“你這只漂亮的手,那么白嫩的皮膚,我不是也無法看到嗎?”⑨于連對于瑞那夫人的手的迷戀,在他前途光明的時刻,依然如故,更能說明那就是于連重溫母愛的心理折射。
在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瑞那夫人在別人教唆下寫告密信揭發(fā)于連,于連因開槍報復(fù),受到了審判,在法庭上于連加重語氣坦白:“我曾想謀殺一位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敬佩的女子。瑞那夫人從前待我如同慈母一般?!雹庥谶B從瑞那夫人身上,除了感受到女性的甜蜜多情,更得到了母愛的補償。
三、于連槍殺瑞那夫人的深層心理動因淺析
小說中當(dāng)?shù)弥驯蝗鹉欠蛉嗣苄鸥姘l(fā)時,于連情緒激憤,直奔維璃葉,買了兩把槍,趕到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瑞那夫人開了槍。而之所以觸發(fā)如此激烈的復(fù)仇行動,除了長期的心理壓抑和意志磨煉,在情勢急轉(zhuǎn)直下所爆發(fā)出來的剛烈決斷,更因為于連難以忍受曾作為母愛補償?shù)娜鹉欠蛉说谋撑?。?dāng)于連身陷囹圄,得知瑞那夫人并沒有死的時候,神志已逐漸清醒的他竟狂呼、下跪感謝上帝,愛戀和母愛雙重情感的回歸讓他不再以復(fù)仇未遂為念,反而讓他悔悟和決意赴死。庭審過后,瑞那夫人前往死囚室探監(jiān),于連“用火熱的吻印在她手上”{11},則是死期將至下對于愛戀和母愛的最后品嘗。
于連對瑞那夫人的手的占有,這種欲望初步達成帶來的強烈喜悅,以及獲得母性心理補償所帶來的內(nèi)在自信,勢必將強化于連自己對其內(nèi)心的遵從,將精神分析學(xué)派有關(guān)人格結(jié)論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分析,就是使得于連的“超我”有所膨脹。而于連“超我”的內(nèi)容,同幼時從老軍醫(yī)處和三本愛書中得到的關(guān)于拿破侖時代的精神和夢想,以及啟蒙主義有關(guān)平等的追求密切相關(guān)。于連的心理成長和蛻變極其迅速,無疑進一步擴充了于連的征服、報復(fù)心理。因此,于連這個身體纖弱的青年,做出了于等級制度和道德所不能相容的出格舉動,最終走向了自我的毀滅。
① 譚鼎莎:《試論〈紅與黑〉的主人公于連》,《文學(xué)教育》2010年第3期。
②③⑤⑥⑧⑨⑩{11} [法]司湯達(譯者譯作“斯當(dāng)達”):《紅與黑》,羅新璋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頁,第31頁,第42頁,第15頁,第56頁,第173頁,第382頁,第389頁。
④ 《紅與黑》上卷第八章《小小風(fēng)波》(第41頁)描述于連的心理活動:“想到有一種職責(zé)要履行,事若不成就會徒留笑柄,甚至滋生自卑,于是,所有樂趣,頓時從他的心頭散佚無余?!?/p>
⑦ 童慶炳、程正民主編:《文藝心理學(xué)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