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亞香
“鑒湖女俠”秋瑾是著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近代屈指可數(shù)的杰出才女之一。她工詩詞,善聯(lián)對,撰寫的對聯(lián)不僅語句流暢,用典自然,而且氣盛勢強,情透紙背,無絲毫纖弱女氣,足見其俠女風格和過人才思。
秋瑾愛國救民之心萌生于少年時代。1904年,她以驚人的行動,沖破封建禮教和家庭束縛,只身東渡日本,毅然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當時有人以她為“閨房弱女,豈能奢談革命”出言相譏,秋瑾義憤填膺,振臂銘誓說:“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并當眾狂草一聯(lián)曰:
祖國陸沉人有責;
天涯飄泊我無家!
表達了自己舍小家為大家,誓為中華獻熱血的浩然正氣。
浙江紹興新昌縣天姥山有一座動石夫人廟。傳說金兵進攻南宋時,趕到天姥山下。山上古廟里的娘娘大顯威靈,忽然地動山搖,巨石滾滾而下,金兵被砸死無數(shù),終于不敢前進。當?shù)匕傩瞻褟R里的娘娘稱為“動石夫人”,并重修廟宇和塑像,以彰揚其退敵保家的功績。1906年,秋瑾從日本回到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并以此為據(jù)點,秘密組織浙江各地會黨準備武裝起義。一天,她騎馬路過天姥山,聽廟中老僧講起娘娘顯靈退敵的故事,想到任人宰割的家國河山,感慨萬千,于是揮筆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
如斯巾幗女兒,有志復仇能動石;
多少須眉男子,無人倡議敢排金。
抒發(fā)了其巾幗不讓須眉,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干云豪氣。
秋瑾的母親單氏,浙江杭州蕭山人。秋瑾是她的第二個孩子,也是長女。從秋瑾牙牙學語時起,秋母就開始教她識字讀書,稍大一點又教她學做女紅和詩文,直到秋瑾出嫁。兩人在一起生活了22年,母女情深。秋瑾對母親十分孝敬,但她胸懷救國壯志,終年投身革命,難以在家侍奉年老多病的母親。1906年底,正當秋瑾與陳伯平等人在上海秘密籌劃響應萍瀏醴起義之際,秋母在紹興老家和暢堂病逝。噩耗傳來,秋瑾非常悲痛。她匆忙從上海返回紹興奔喪。在國事、家事的百忙交集之中,她寫下了一副哀切而又悲昂的足以傳頌千古的挽母聯(lián):
樹欲寧而風不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奉母百年豈足?哀哉數(shù)朝臥病,何意撒手竟長逝?只享春秋六二;
愛我國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愧兒七尺微軀,幸也他日流芳,應是慈容無再見,難尋瑤島三千。
上聯(lián)表孝母之思,“樹欲”句語出《韓詩外傳》:“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意思是說,樹不想動,但是風不停,使它無法靜止;兒想孝養(yǎng)老人,但老人的年紀不允許兒長時間地盡孝。用典頗為精當。下聯(lián)抒愛國之情,“瑤島”是古代傳說中昆侖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代指人去世后的歸宿。此句是說母親去世后到瑤池西王母那里去了,再也難以見到。聯(lián)語由對母親的深切哀挽,抒發(fā)對祖國的真摯熱愛,情真詞切,感人肺腑,堪與古今懷人佳作媲美。
秋瑾主持大通學堂期間,在籌備反清起義之余喜好書法和擊劍。她的草書橫幅“讀書擊劍”成為學生們的模本。有個叫馮翊的學生把她的字學得幾乎一模一樣。一天,馮翊學她的字體寫了一副對聯(lián)送秋瑾請教。聯(lián)曰:
擊劍盡杯酒;
讀書挑夜燈。
秋瑾看后非常高興,當即贈給馮翊一方隨身佩帶的心愛玉印章“讀書擊劍”和何紹基、懷素等幾本名家字帖。隨后,又將馮翊所撰對聯(lián)改動兩字,叫馮翊重寫一遍懸于自己辦公室,改后的對聯(lián)是:
擊劍盡樽酒;
讀書貪夜燈。
這一改使聯(lián)意氣魄更大,文藻更佳,充分地表達了秋瑾等革命者為革命苦練武藝,勤學文化的豪氣和信念。讀此聯(lián),追求文武雙絕的俠女形象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