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宋朝呂蒙正未發(fā)跡時,乃一介寒儒,這年過年眼看又要餓肚子,胸中自然有些感慨,于是就寫了一副對聯(lián)貼上: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
這是什么意思呢?招來許多人前來圍觀。原來這是一副諧隱聯(lián),上聯(lián)隱了“一”諧“衣”,下聯(lián)隱了“十”諧“食”,橫批隱了“東西”,加在一塊就是“沒有東西,缺衣少食”,真夠凄慘的,有誰能夠發(fā)發(fā)善心把隱的部分補出來呢?
清末鐘云舫,四川江津人,工詩文詞,尤善楹聯(lián)。性情真摯,平生不作欺人語。他家境貧寒,以設館授徒維持生計。一年春節(jié),他撰春聯(lián)貼在學館的門墻上:
過苦年,苦年過,過年苦,苦過年,年去年來今變古;
讀書好,書好讀,讀好書,書讀好,書田書舍子而孫。
這副對聯(lián)回環(huán)往復,構思精巧,頗值一賞。
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殘酷鎮(zhèn)壓人民,貪污搜刮,弄得民不聊生。某年春節(jié),有一文士擬一疊字聯(lián),聯(lián)曰: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爭爭斗斗,時時殺殺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凈凈;
戶戶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處處驚驚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慘慘。
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暴露的淋漓盡致,堪稱佳作。
從前有個飽學先生,過年時貼出一副“倒”聯(lián),上聯(lián)是倒貼的“年”字,下聯(lián)是缺點的“家”字。村民們見了這副怪聯(lián),百思不得其解,便譏笑起來。后來,有一過路的讀書人看了稱贊不已,原來此聯(lián)的意思是:新年已“倒”(諧音到),家中一點東西也沒有,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一貧如洗過新年的窘境。
昔有主傭二人年終結賬后談判第二年的雇用合同,老板提出許多具體意見,足見其良苦用心:
今歲說好才行。不撿牌,不酗酒,不吸鴉煙,無事找事做,休要耍你脾氣;
被雇者憤然答曰:
明年整死不干?;蛱羰[,或賣蒜,或揀狗糞,有錢仗錢狠,豈肯挖我祖墳!
這一問一答,構成一副對聯(lián),且形神兼?zhèn)?,可謂別具一格。
1931年新春,成都北門土神廟公廁門口貼有一副春聯(lián):
任他蓋世英雄,入此門,還得低聲下氣;
憑你齊天大圣,闖其所,只宜屈膝弓腰。
此聯(lián)語句通俗,內含韻味,既對仗工整,音詠協(xié)調,又情趣幽然,語意雙關,讀之使人忍俊不禁。
清代浙江寧波有位著名的老中醫(yī)范文甫,他寫過兩副與眾不同的春聯(lián)。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獨貧。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無獨有偶,清末湖南湘鄉(xiāng)有位兼開藥鋪的老中醫(yī),每年也在自己的藥鋪大門上貼一副同樣奇特的春聯(lián),其中之一稱:
只要世間人莫??;
何妨架上藥生塵。
兩位老中醫(yī)在辭舊迎春之時,不求自己富貴吉利,卻一反常情俗態(tài),對己說些喪氣話,而虔誠祝福別人“常健”、“莫病”,成了兩則贏得顧客的好廣告。
清代乾隆年間,安徽桐城有位鄉(xiāng)村理發(fā)匠,能詩善對。有一年春節(jié),他寫了一副春聯(lián)貼在自家大門上:
半間茅屋棲身,站由我,坐亦由我;
幾片蘿卜度歲,菜是它,飯也是它。
聯(lián)中沒有吉利之詞,而是托物寄情,直抒胸臆,其貧困凄苦之狀,讀來令人鼻頭發(fā)酸。
古代,有一皮鞋匠窮得要命,總想發(fā)財。一年春節(jié)撰寫了一聯(lián)貼于門口:
大楦頭,小楦頭,砸散四方窮鬼;
粗麻繩,細麻繩,捆來五路財神。
內容倒也切合做鞋的實際,但這只是夢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