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林
19世紀60年代,已然越過英吉利海峽數(shù)十年之久的歐陸唯美主義,引人注目地聯(lián)袂盎格魯—撒克遜唯美主義,在商業(yè)文化日趨泛濫的英格蘭開創(chuàng)了生活藝術化的先河,掀起了一場持續(xù)時間雖然不長(大致從1868年到1901年),但影響延續(xù)至今的唯美主義運動。
作為對法國人首倡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接續(xù),英國唯美主義運動主要旨在反對根深蒂固于英格蘭的道德與社會批評,其主要發(fā)起人為曾經在法國學習和生活過的阿爾杰農·史文朋和牛津大學教授沃爾特·佩特,而集大成者則是沃爾特·佩特的學生奧斯卡·王爾德,其主張包括我們早已耳熟能詳?shù)摹盀樗囆g而藝術”“社會模仿藝術”“藝術與道德無關”等。
王爾德既是唯美主義理論的倡導者,成就斐然,有效地形塑了“新美學理論”,深刻地影響了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的英國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唯美主義創(chuàng)作的實踐者,著述等身,比如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以《斯芬克斯》和《雷丁監(jiān)獄之歌》為代表的詩歌,等等。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王爾德從來不乏讀者。而作為英國文學史上,甚至世界文學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王爾德短暫的一生無比精彩卻又充滿波折,遠非悖論或者矛盾之類詞匯可以一言以蔽之。
1854年,王爾德出生在都柏林的一個家世顯赫的家庭,從小便顯示出了在閱讀和古典文學方面的天才,立志追求傳奇。為此,相貌平平的王爾德——身體肥胖、走路大搖大擺、面色蒼白、滿臉雀斑、一口綠黑色的齙牙——始終獨辟蹊徑地踐行“只有淺薄的人,才不根據外表來做判斷”,勉力關注自己的服飾,因此最終奇跡般地成為了唯美主義運動的旗手。所以,有評論家指出,王爾德的成名“完全是靠奇裝異服、古怪行為和辯才無礙”。
具體地講,13歲時,王爾德就有了花花公子的品味,喜歡深紅色與丁香色襯衫,配淡紫羅蘭色領結;求學于牛津大學期間,他衣服上的格子總要比同學們大而顯眼。1882年,王爾德到美國巡回演講,不但送給了美國“鄉(xiāng)巴佬”一個人盡皆知的警句——“除了天才,我別無他物需要申報”,而且?guī)チ送系侥_上的綠色長大衣、衣領和袖口飾有毛皮、波蘭式圓帽子、天藍色領帶。
王爾德的傳奇委實不少,見諸大行其道的各種王爾德傳記,但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也最驚世駭俗的部分則恐怕是他的同性戀情史,他那在維多利亞時代“不敢讓人知道其姓名的‘愛”。1886年,當時年方17歲的羅斯成為了王爾德的第一個同性情人;雖然后來王爾德移情別戀,僅僅視羅斯為“男孩中的一個”,但羅斯始終對他不離不棄,特別是在他人生最為黑暗的時刻——受審、入獄、去世,有情有義。羅斯之后,王爾德頻頻尋覓和更換同性戀人,其數(shù)量之巨令人咋舌,其中較重要的一位是約翰·格雷,唯美主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畫像》里藏著他的名字。然而,就王爾德的同性戀“真愛”而言,則毋庸置疑是侯爵之子“波西”,雖然波西在很多王爾德迷看來,無異于“紅顏禍水”。
1892年,已然連續(xù)閱讀《道林·格雷的畫像》14遍的波西經人引介認識了王爾德;二人旋即發(fā)展出了感情,雖然波西脾氣暴躁、驕橫自私、揮金如土。兩人熱戀期間,王爾德不僅拋家棄子,也沒寫出任何作品,而且因為波西的幼稚和沖動,王爾德開始了法庭較量,終至身敗名裂。一如長篇“情書”《自深深處》所證明的,在王爾德服刑期間,波西無影無蹤;出獄后,在夫人與情人之間,王爾德百般輾轉還是選擇了波西,盡管兩人的再度復合持續(xù)了不過三個月。
對此,我們不妨說,最刻骨銘心的愛是理智無法解釋的,波西所激發(fā)出的王爾德的瘋癲與不顧一切,是一種對庸常生活的傾覆,也是一種對唯美主義的成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家指出,王爾德的人生是詩,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1900年11月30日,王爾德在羅斯的陪伴下離開了人世,英國唯美主義運動隨之終結。雖然王爾德如愿地在去世之前皈依了天主教,但“他剛剛咽下最后一口氣,身體就溢出了液體,這些液體從耳朵、鼻子、嘴巴和其他窟窿中流出來。他的遺骸是非??膳碌??!边@對于一個唯美主義者而言,確乎難言是美的。
作者為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