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慧艷 張彩萍
(山西省臨汾市第四人民醫(yī)院,041000)
?
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64例療效觀察
仇慧艷張彩萍
(山西省臨汾市第四人民醫(yī)院,041000)
面神經麻痹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近幾年由于人們的工作壓力增加,肝郁化火的人群逐漸增加,加之天氣的變化,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逐年增加,若治療方法得當,預后非常好;若臨床上延誤治療時機或治療方法不當,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后遺癥,時間越長,患者越難治愈。近3年,筆者對128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采取分期療法,在急性期采取針刺、TDP燈照射、梅花針放血、拔罐為主,恢復期采取電針治療為主,獲得了較好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128例均為門診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4例,對照組64例。在治療組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18歲;病程最短1 d,最長6個月。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34例;最大65歲,最小20歲;病程最短1 d,最長6個月。
診斷要點:患者常在清晨洗臉、漱口時發(fā)現(xiàn)口角歪斜,部分患者起病前患側乳突區(qū)疼痛,患側額紋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口歪向健側,患側不能皺眉、閉眼、鼓腮、吹哨等動作,上下眼瞼閉合不全、流淚、流涎,食物留滯患側頰與齒之間。
與中樞性面癱鑒別:中樞性面癱,雙側額紋對稱,患者有腦梗死病史,或確診為腦梗死、腦出血。
治療方法
治療組:急性期:采用頭針、遠部取穴針刺、TDP燈照射、梅花針放血、拔罐相結合的方法。①頭針:顳前線、頂顳前斜線下2/5,頂顳后斜線下2/5。②體針:合谷(雙)、足三里(雙)、陽陵泉(雙)、陰陵泉(雙)、三陰交(雙)、太沖(雙)。針刺方法:選30號1.5寸毫針,頭針為15°向下斜刺,體針為直刺,留針30 min,每日1次。③在針刺的同時TDP照射30 min。④針刺完畢后用梅花針針刺耳后出血,用火罐將瘀血拔出,隔日1次,另外,囑患者回家后用艾卷灸耳后,面部,前額(避開眼睛),足三里,以不燙傷為度。恢復期:采用電針、TDP燈照射、按摩。①針刺取穴:陽白(患)、攢竹(患)、絲竹空(患)、四白(患)、下關(患)、頰車(患)、地倉(患),除下關直刺外,其他穴位都斜刺(進針與面部呈15°),上述穴位輪流用電針,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②在針刺的同時用TDP燈照射30 min(高度適中,不要燙傷患者)。③按摩:患者取仰臥位,用雙手拇指按壓(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百會、雙側顳區(qū)、足三里(雙)、陽陵泉(雙)、三陰交(雙),單側拇指按壓(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陽白(患)、絲竹空(患)、攢竹(患)、下關(患)、顴髎(患)、地倉(患)、頰車(患)。用拇指按壓承漿后向承泣方向牽拉數(shù)次,用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用拇指按壓魚腰向陽白方向牽拉數(shù)次,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對照組:不分急性期、恢復期,一律采用傳統(tǒng)的針刺治療,在所取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1.5寸華佗牌針灸針,快速刺入皮膚,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針刺:陽白(患)、下關(患)、顴髎(患)、地倉(患)、頰車(患)。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面部外觀正常,額紋對稱,鼓腮正常,鼻唇溝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面部外觀基本正常,笑時口角略有歪斜。有效:癥狀好轉,額紋不對稱(但較前好轉),口角略有歪斜。無效:癥狀無改善。
結果: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之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典型病例
患者,男,33歲。2014年7月15日就診?;颊哂捎谝归g睡覺時開窗,晨起照鏡子時發(fā)現(xiàn)口角向右側歪斜,遂來我科就診。查體:左側額紋變淺,左眼閉合不全,左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右側歪斜,不能鼓腮、皺眉、吹口哨,舌淡苔薄白,脈緊。診斷為:左側面神經麻痹。治以祛風散寒、通絡,用急性期方法治療,10 d后癥狀好轉改用恢復期方法治療,1月后完全恢復正常,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患者,女,25歲?;颊?0 d前右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向左側歪斜,診斷為右側面神經麻痹,病后在私人診所治療,由于治療不當,癥狀未好轉。查體:右側額紋淺,右眼閉合不全,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左側歪斜,鼓腮漏氣,不能皺眉、吹口哨,用恢復期方法治療,10 d后癥狀明顯改善,20 d后癥狀基本恢復正常,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預防:①平時多運動,增強體質;②勞逸結合;③避免耳后受風,可用紗巾、圍巾護耳后風池穴;④平時用手經常按摩面部、耳后。
討論
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屬于中醫(yī)學“口眼歪斜”范疇。中醫(yī)學認為,面癱多由于氣血不足,絡脈空虛,衛(wèi)外不固,或郁久化火,外感風寒之邪,導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西醫(yī)學認為,局部受風寒刺激后,引起面神經及周圍組織的炎癥、缺血、水腫,使面神經受壓而出現(xiàn)此病[1]。本病急性期非常重要,如果治療不當,就會延誤病情,影響面神經的恢復,急性期以祛風散寒為主,扶正為輔,通過刺激經絡,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調整虛實,除治療主要癥狀外,對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轉歸和預后起著決定性作用[2]。急性期采用頭針針刺顳前線、頂顳前斜線下2/5、頂顳后斜線下2/5,此區(qū)是面神經中樞,主管面部的神經,刺激此區(qū)可加快面神經的恢復;筋會陽陵泉,此穴有改善肌肉松弛的功能;足三里是強壯穴,可增強體質;陰陵泉、三陰交可增強氣血;太沖可以消除肝郁之氣;雙側合谷為治面癱的遠端取穴,有口訣為“面口合谷收”。用TDP燈照射,可以祛風散寒,溫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加速面神經功能的恢復。梅花針加拔罐,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起到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謴推谥饕灾委煘橹鳎植咳⊙柊?、攢竹、絲竹空、四白、下關、頰車、地倉,刺激這些穴位,可刺激面部神經,增加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血管、神經,促進面神經功能盡快恢復。上述穴位加G-6805電針儀,疏密波作用于神經肌肉時,可使肌肉產生有節(jié)律的收縮,提高新陳代謝,促進面部肌肉的恢復,另外,恢復期時按摩面部的穴位,可增強面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病情的恢復。綜上所述,按不同方法分期治療面神經麻痹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69.
[2]張艷艷,朱永志,張迪,等.早期針刺對面神經炎急性期療效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2):16.
(收稿日期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