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2015年11月21日上午,我聽了來自臺灣的著名語文教學專家張瑞華老師的專題講座《穿越〈大鼠〉細思辨——聽說讀寫的美好遇合》。在這個專題講座中,張老師以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課《大鼠》為案例,向與會者談到了臺灣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過程。
張老師教學《大鼠》一課,共用四個課時,前三課時張老師主要解決讀、譯文言現(xiàn)象歸納、寫什么、怎么寫、為何寫關鍵句等問題。第四課時,是在前三個課時基礎上的一節(jié)面向臺北市的展示課在這節(jié)課上,張老師先要求學生模仿《大鼠》中用精妙的動詞描寫場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然后張老師挑了六名同學的文章展示,讓大家談談這六名同學在動詞運用上的優(yōu)缺點;接著張老師要求同學們再讀《大鼠》,品讀品讀文中一系列動詞的精妙之處;繼而張老師要求六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修改本組那名同學的作文,使其文中的動詞運用更加準確形象,富有畫面感;最后張老師請小組展示修改后的文稿,小結課堂。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是為了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師生共同提高;而且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行為,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質。
我們都知道寫作教學可以是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生發(fā)出來的,所以張瑞華老師《大鼠》一課的第四課時中設計了學生的仿寫活動。但是個體吸收、消化轉化能力的差異使孩子們仿寫出來的文稿質量不一,課堂上不可能修改完所有學生的文稿,于是張老師在六組學生中各挑出一篇適合集體修改的文稿,然后引導孩子們合作修改文稿。從改前的文稿內容和改后的文稿內容對比來看,這一課時的小組合作修改文稿的活動是相當成功的。
我們不妨來看看,張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小組合作修改文稿的活動是何以能夠取得成功的。
合作修改文稿的課中活動是在學生個性化仿寫文稿的基礎上完成的,張老師挑出來的六篇可修改文稿,從內容上來說是學生們所熟悉的:如理發(fā)、校園中松鼠的活動等,從質量上來看,都有用到動詞,但是動詞數(shù)量和質量都有再提升的空間。這樣的六篇可修改文稿,是老師課堂機智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師生合作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一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后面合作修改的成功。
倪文錦在《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正道》中提出:“語文課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教材學習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并從中獲得認識的提高、思想的熏陶和情意的感染,同時學以致用,通過讀、寫、聽、說的言語實踐,不斷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鄙献餍薷奈母宓倪^程中,小組成員首先要讀出文稿作者想要表現(xiàn)什么,思考如何添如何改。然后要說出自己的意見,使同組成員接受自己的修改意見。當然也必須要傾聽別的同學的修改意見,考慮自己的修改意見和別人的修改意見哪個更合適或者是否可以并行。最后,還要整合這個小組的修改意見,將修改意見和原文稿整理成一個尊重原作者意旨的修改文稿。張瑞華老師這節(jié)課合作修改文稿的課中活動,使小組成員都得到了讀、思、說、聽、寫的實踐。這次合作活動,對于每個小組,對于每個小組成員而言,都是有所得的,當然,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小組與小組之間、小組成員之間,所得多少也必然會有差異性,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差異性就否定了合作在寫作教學中的優(yōu)勢。
我想起了一節(jié)作文指導課《〈這也是愛〉之點題與立意》:老師首先拋出幾則材料,讓學生判斷哪則材料更適用于該作文題,以此引導學生對《這也是愛》進行審題;然后就適用的材料提煉立意;最后再訓練如何點題。
在這節(jié)作文指導課中,老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材料立意的過程特別有意思。老師一邊將零星舉手的學生的立意一一現(xiàn)場錄入課件,一邊用充滿睿智的語言評點了學生的回答。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師生合作,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本節(jié)課是臨時借班上課),又激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開始3分鐘后,課堂里舉手的同學開始此起彼伏,課堂氣氛“潮”起來了。究其原因,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同學的答案激發(fā)了另外一些同學的靈感,從而達到了課堂的生生共生。這樣的“生生共生”,是學生個體在“聽”“讀”的過程中激發(fā)出的自我“說”“寫”的欲望,我個人以為是比“師生共生”更益于學生的?!皫熒采比缤柎喊籽?,“共”的是一部分學生;“生生共生”,我個人愚見,以為是兼而顧之了。這樣的一節(jié)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寫作指導課,課后獲得與會專家學者的好評又豈在話下?
王家倫在《學生“所得”是語文課堂評價的終極目標》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教師為什么要教語文?因為學生需要學語文。學生為什么要學語文,因為企求在學語文中得到些什么。學生希望得到些什么?遠一點,全面提高自己的讀寫聽說能力(并在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自己的健全人格);近一點,為考試作積累。不可否認,當今規(guī)范的語文考試,考的就是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尤其是讀寫能力),符合新課標精神;那么,作為語文課,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就是天經地義,這就是結果。”
在一般的寫作教學中,“聽”者也許眾,“讀”者也許眾,但是,我認為如果能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與生生合作,“說”者會“眾”,“寫”者也相對更“眾”,那么“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這樣看來,合作豈不是能讓寫作教學熠熠生輝?當然,“合作”必須有基礎,講方法,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更不能嘩眾取寵。合作,應當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為前提的合作,否則,只會有更多的專家談“合作”色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