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秀
1.引導學生學會自主識字
學生在遇到生字后首先要做的是自主識字、自覺猜測讀音和意思。這個漢字的讀音是什么?它的意思與其構成的哪部分有關?它的形體結構如何?這些問題是學生在初次見到生字時應該有的疑問。這個時候,教師要出面,給學生以猜測和思維的引導,使學充分使用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調動原有的認知結構,完成自主識字。這樣通過小成果的贊揚,使學生找到成就感,以此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識字活動成為學生思維與心靈共同參與的游戲。這樣學生才會主動深刻地認知生字,達到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的目的。
1.1引導學生學會在個性認知的基礎上表達感悟。因為對語文理解有模糊性和差異性,加之認知主體的個體性,導致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有很大的區(qū)別。這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做到不強求統(tǒng)一。只要認知主體的認識是正確的,我們就應該尊重個性。所有學生在認知基礎上的感悟是有差別的。當學生的感悟表達之后,教師應該把握其發(fā)展思路,引導學生對漢字的意義及詞語搭配等方面進行新一輪的思考,從而將識字活動引向學生學習的每一個過程中,可以說如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那么對其認知結構的優(yōu)化就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2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質疑解難識字過程,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應該是一個相互學習與幫助的過程。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進行信息溝通和知識結構的相互補充,既可以同學生樹立協(xié)作共贏的思維模式,又可以為新知識的建構搭建平臺。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習小組的建立及互幫互助風氣的形成。在充分考慮同學個性和知識背景的前提下,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分析、質疑問題,再由點及面地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進行新的知識體系的建構。
2.作文批改要正確認識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和教師批改作文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并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只要學生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我們培養(yǎng)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yǎng)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看待小學生作文。我們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不能用教師的思路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他們在作文中難免有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著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說的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適得其反,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批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里想說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即可。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即使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刪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3.課外閱讀要開展有效的閱讀指導
閱讀的書籍不同,閱讀的方法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同。我們應注重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學生常用的是略讀,但他們的略讀更接近囫圇吞棗式的閱讀,使學生的閱讀流于形式,最終不得要領。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guī)模,再閱讀全文章節(jié)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就是把文章瀏覽一遍,可以快讀跳讀,一目十行。還要指導學生略讀時善于抓住關鍵性詞句,抓文眼,抓線索,提綱挈領,搜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并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審視對比評判內容并及時記下讀書感受。對好的文章精讀再三才能吸取精華,才能真正品味。所以教師不應該一味強調課外閱讀的略讀,而要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即告訴學生在讀書時要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真正把文章讀熟讀透,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小學語文課本中課文的學習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精讀,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例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樣課外閱讀才能有效,才會有收獲。
4.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聽的能力
聽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即提高學生聽話語時準確把話語與其表達的意思快速聯(lián)系起來,并理解話語所要表達含義、重點及感情色彩的能力。低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有時對身邊人的基本話語還不能做到完全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多為學生提供聽力訓練的機會。在小學語文傳統(tǒng)教學中,聽力的訓練一般是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或者是聽課文錄音,這樣的聽力訓練僅局限在課文所講述的語言中,無法拓寬聽力訓練的范圍。而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不同情景、不同感情色彩或不同側重點的視聽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聽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小學語文一年級漢語拼音內容時,以往只能為學生提供拼音的音頻,讓學生單單從聽覺角度學習漢語拼音,而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方便地搜集到漢語拼音發(fā)音及對應發(fā)音口型的全套視頻并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這樣既能夠使學生準確地模仿發(fā)音時的口型學到規(guī)范的發(fā)音,又能夠通過聽覺和視覺兩種感官的刺激加深學生對拼音知識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快速記憶。另外在課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準備同一題材下不同感情色彩的文章音頻并播放,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充分辨別和理解文章的不同感情色彩,提高學生的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