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芹
摘 要: 美術課程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審美、創(chuàng)作的積極興趣,激發(fā)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普遍提高學生美術素質。
關鍵詞: 主動探究 課程范圍 知識點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承載了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提高人的精神品位,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獨特作用的任務。
一、美術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美術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呈現(xiàn)部分性和功利性。美術活動的開展為學校風采展示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但優(yōu)秀學生作品不能反映整體學生水平,大多數(shù)學生仍處于起始階段。美術活動時間缺乏保障,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學科成績仍處在主要地位,主要考試學科占據(jù)主體地位。學生作業(yè)量的負擔,使學生在思想上舍棄美術活動。
二、美術課堂現(xiàn)象思考
針對美術課堂中出現(xiàn)的種種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作為執(zhí)教的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看似簡單、普遍卻給教學帶來無限困惑的問題?在課例與教學現(xiàn)狀中分析,尋找應對方法。
1.美術部分課程創(chuàng)造性開展。美術教師在學校所教課程、所帶班級較多,美術課多數(shù)課程需要做大量課前準備材料,對于專業(yè)性比較強的課程,學生自行準備的不準確,阻礙課程實施。美術課標指出,要注重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美術,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感受中國特色。美術課程中,中國畫的課程比例逐漸增加,開始于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水墨游戲》,四年級上冊第九課《彩墨世界》,五年級上冊第八課《鳥語花香》、第九課《詩情畫意》、第十課《彩墨臉譜》,五年級下冊第九課《寫意蔬果》、第十課《寫意動物》第十一課《學畫松樹》,六年級上冊第八課《山山水水》、第九課《彩墨家園》,六年級下冊第六課《畫扇面》、第七課《工筆花卉》。從以上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教育占有很大比重。但是在開展此項課程時,很多時候推進艱難、緩慢,原因有二:其一,教師專業(yè)素質差,自身對傳統(tǒng)繪畫了解不深,指導起來艱難。其二,國畫用紙張、墨等材料專業(yè)性強,很多學生在購買時出現(xiàn)錯誤,不能使用。繪畫用具種類較多,毛筆、水罐、畫氈、墨、宣紙、顏料等學生準備齊全不容易,一學年只有幾節(jié)課,用量少,保存待用過程時間長,材料易消耗。針對以上現(xiàn)象,我校把國畫定為學校的特色教學,專門設有國畫教室。水罐、筆筒等可循環(huán)使用的工具用罐頭瓶代替。易耗損的紙張類教師做材料預算,家長和教師一起購買,放到學校統(tǒng)一管理,上課時發(fā)放。這樣就解決了學生帶材料的麻煩。從課程安排上可以看出,一、二年級沒有國畫課,四年級下冊沒有國畫課,出現(xiàn)了課程斷檔。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校教師根據(jù)學生年齡、接受能力和生活環(huán)境,編寫了校本課程,分為低中高三冊,彌補課程缺陷,充實課程內容。
2.美術活動的持續(xù)性差。美術課的活動往往局限在課本內,活動時間短,無連續(xù)性,不夠深入,局限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深度和廣度,這樣的美術活動大大降低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我的應對方法是每學期確定一個活動內容開展課本拓展活動,活動設計集趣味和探究于一體,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比如“擠色畫”活動的設計,在課下了解學生對生日蛋糕制作比較感興趣,結合“瀝粉畫”知識,設計成了“擠色畫”。在紙板上畫出線稿,在裱花袋中裝滿顏料,用擠色的形式為畫面著色。在老師示范幾種擠色方法后,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嘗試,好多同學探討出了多種擠色涂色的方法。最后的擠色大賽,把活動推向高潮,也為本次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教師活動設計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度和參與度,為美術課的拓展提供了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平臺。
3.教師對課堂內容把握不深入,很多知識理解不夠扎實,對學生出現(xiàn)的情況,不能給予及時的指導與糾正。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課例:二年級下冊第九課《漂亮的花邊》,在講授花邊的概念時,教師用課件展示花邊的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單個圖樣整齊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花邊,本部分利用多媒體展示花邊的形成,形象、直觀。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思考我們如何制作花邊,同學回答可以畫花邊,還可以用剪紙的方法剪花邊。教師總結評析繪畫和剪紙哪種效果較好,總結剪紙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做出一條紋樣大小一致的花邊。教師示范先將一張長條紙按左右方向反復對折幾次,在折好的紙的一面設計單獨紋樣,在此教師強調紋樣繪畫時在紙連接處留出連接部分,反復示范了怎么留連接點,最后教師打開示范作品,是連接在一起的一條花邊。接下來提出要求學生設計花邊(此處教師拿出用白紙剪出的裙子、花瓶形狀),要求以小組為單位用剪好的花邊裝飾裙子、花瓶。學生有了應用任務,更加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積極性,整個課堂看起來完整,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看到此,聽課教師都頻頻點頭,課程設計、媒體應用、教師語言、任務驅動等這些方面教師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漲?!按悍N一粒粟,秋收萬棵子”,課程進行到此就等著學生做出精美的花邊作品??墒窃诮處熝惨曋笇r,卻出現(xiàn)了麻煩,教師剪的花邊紋樣是連在一起的、是一條帶狀的,可是很多學生剪出來都是一個一個的紋樣,沒有連接在一起。教師焦急地在下邊指導學生,讓他們重新剪,要如何把紋樣連在一起。有個別學生沒有聽老師的話,直接就把剪下來的一個一個的單獨紋樣粘到了裙子或花瓶上。那些把紋樣剪的能連在一起的,在粘貼時卻遇到了麻煩,有弧度的瓶口、裙邊粘時沒辦法靈活的粘出弧度,以至于損壞了花邊還沒粘好。
對于以上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好多教師都沒有預見到,學生的臉上也露出了糾結的難色。按照教師教的方法做卻出現(xiàn)裝飾困難,相反的學生卻順利完成教師任務。對此,教師沒有理會,最后就評價了誰的好看,課堂結束。
那么經(jīng)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花邊的定義?我想他們的頭腦中是模糊的,一條花邊每個單位紋樣是否連接對于學生來說很是糾結,前邊老師說我剪得花邊失敗了,可是粘貼完成時又說我做得好看,那我剪得到底是不是花邊呀?剪的相連紋樣的同學在受到表揚之后更加迷茫,老師說剪得對,可是為什么粘貼時那么費力氣,反而粘不上。其實到底什么是花邊,教師內心也是糾結的,和同學們的矛盾點相同,所以很無奈地用好看不好看做了總結。那么花邊的概念是否要糾結在連接上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學生能理解花邊是由多個單獨紋樣按順序組合在一起的帶狀紋飾就是正確的了。因為多個單獨紋樣相同,所以折紙剪很快捷,畫出一個就能剪出許多。但是不必糾結它們是否連接在了一起,只要是相同的單獨紋樣按兩個方向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花邊。教師在評價階段如果總結一句話:同學們剪出的都是花邊,連在一起的紋樣是特殊情況下出現(xiàn)的特殊效果,要出現(xiàn)連接,就要留出連接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嘗試。這樣,問題簡單明了,課堂就接近完美了。就是一個小小的連接點,讓課堂尷尬,根源在教師。
在聽課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教研就能解決,老師們坐到一起,把問題擺出來探討,各抒己見,把概念的定義用學生行動解釋,而不是把概念灌輸給學生。
總之,美術是需要我們用心感受的,這樣可以培養(yǎng)我們潛意識里的感受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我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反應。我們要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和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為依托,做具有目標性的和針對性的教育,由此振興和強大偉大的中華民族,做到人與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使我們自由生存、自我本質全面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諧,更好地朝著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的方向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朱光潛.談美感教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蔣冰海.美育學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