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回歸荒野的入世情懷

2016-05-30 02:59李世存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斯奈德加里

李世存

摘 要:加里·斯奈德是美國當代的荒野詩人,有深刻而獨到的荒野思想和豐富的荒野實踐經(jīng)歷。其荒野觀中西交融,既有對西方荒野觀念的傳承,又有緣于東方文化的創(chuàng)新;它強調(diào)野性的價值和個體的作用,其“荒野是地方”的觀念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斯奈德的荒野實踐是一種用身體來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與自然萬物建立一種非征服性關(guān)系的儀式化行動。斯奈德一生既留戀荒野,又有入世情懷。他致力于環(huán)境保護運動,又積極倡導文化重建,還提出了“地方文化”等一系列救治現(xiàn)代生態(tài)危機的主張。

關(guān)鍵詞:加里·斯奈德;荒野思想;荒野實踐;入世情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2095-7394(2016)05-0051-06

荒野哲學是生態(tài)批評的新視野,正在引起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1]19 西方荒野哲學歷史源遠流長,對現(xiàn)代環(huán)境保護運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是生態(tài)批評的重要理論基礎(chǔ)。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是至今仍活躍在美國詩壇和環(huán)保界的重要詩人、散文家、哲學家和環(huán)保社會活動家,他一生深入荒野,對荒野有著深刻的體驗和獨到理解,其荒野思想和荒野實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國內(nèi)對斯奈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態(tài)思想、禪宗思想、生態(tài)詩學以及他與中國山水畫及古典詩歌的關(guān)系等方面。也有研究涉及其荒野思想的,如程虹專著《尋歸荒野》討論了斯奈德的荒野觀[2]。另外,陳小紅《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觀》[3]、李順春《試論加里·斯奈德的荒野倫理觀》[4]、金虹《加里·斯奈德詩歌中的荒野與文明》[5]和仇艷《回歸荒野:斯奈德與羅爾斯頓荒野觀之比較研究》[6]等論文論述了斯奈德的荒野觀或荒野倫理。但斯奈德荒野思想中的行動主義特色卻并未得到充分的關(guān)注。程虹和陳小紅提到斯奈德的荒野實踐,卻零散而不成系統(tǒng)。因此,本文擬在考察西方荒野思想及其實踐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綜合研究斯奈德的荒野思想和荒野實踐,力圖闡明斯奈德對西方荒野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斯奈德荒野實踐的文化內(nèi)涵及歷史淵源以及斯奈德的入世情懷和文化重建設(shè)想,以期能為當代的生態(tài)文學和環(huán)境保護運動提供某種啟示。

一、斯奈德對西方荒野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斯奈德是美國社會東西文化交融的先驅(qū)者。他立足本土文化,兼收并蓄多元文化,吸收其中的生態(tài)智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他的荒野觀融合了西方荒野思想與東方文化因素,獨樹一幟,其內(nèi)涵更為豐富,視野更為寬闊。

斯奈德的荒野觀在他1990年出版的散文集《禪定荒野》(The Practice of the Wild)一書中有集中體現(xiàn)。斯奈德研究者墨菲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斯奈德越來越多地依賴散文的方式喚起人們重建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7]12《禪定荒野》自出版以來,一直被歸入“自然文學”,并常與梭羅的《瓦爾登湖》作比較。在該書中斯奈德從不同方面對荒野做出闡述。他對荒野如此定義:“荒野這種地方能讓潛在的野性充分發(fā)揮,各種生物和非生物在這里依其自性,繁衍生息?!彼€說:“荒野就是萬物一體。人類原本來自于這個整體,故而考慮重新回歸其中成為一員絕不一種退化現(xiàn)象。”[8]11 此外,他還進一步闡述荒野:“‘荒野又暗含以下意義:混亂、情欲、未知、禁忌以及快樂與罪惡之源。從這兩種意義上看,荒野是一個充滿著原始力量的地方,既給人以啟迪,又讓人面臨挑戰(zhàn)?!盵8]11 “對許多北美人來說,‘荒野指的是被官方認定的僅有地,由森林服務(wù)處或土地管理局掌管,或歸屬于州立公園、國家公園。……這些是整個北美大陸所保留下來的圣地。北美大陸曾經(jīng)是美洲原住民非常熟悉的棲居之地,現(xiàn)存只有小片的土地還保留原貌。在最后殘留的小片土地上,原生態(tài)的自然在悲嘆、在開花、在閃爍。這類土地只占美國領(lǐng)土的百分之二?!盵8]13-14 “荒野可能會暫時縮小,但野性絕不會消失無蹤?!薄白匀蛔罱K不可能瀕臨消亡,而荒野卻存在這種風險。野性堅不可摧,但我們卻可能看不到它?!盵8]204 從上述斯奈德對荒野的定義和闡述中可看出,斯奈德的荒野觀既有對西方傳統(tǒng)的荒野觀的傳承,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受東方文化影響而作的創(chuàng)新。

首先,斯奈德的荒野觀與西方傳統(tǒng)的荒野觀一脈相承。斯奈德認同西方傳統(tǒng)的荒野觀中關(guān)于荒野是“原生態(tài)的自然”的看法,這可見于1964年美國的《荒野法案》(Wilderness Act,1964)對荒野的定義:荒野是“土地及生命群落未被人占用,人們只是過客而不會總在那兒停留的區(qū)域”?;囊笆侵肝幢婚_發(fā)未受人干擾的區(qū)域?;囊皡^(qū)旨在“為美國人民娛樂之用,如留下來給后世之用或荒野娛樂?!盵9]176 而歷史上,西方的荒野觀念經(jīng)歷了一個“從排斥到賦值”轉(zhuǎn)變的過程。在西方古老的觀念里,荒野常指“荒涼的”或未馴化的地區(qū),對人類的生存構(gòu)成威脅,是殘酷的、粗暴的、危險的。這一觀念與許多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相同,可追溯到圣經(jīng)上對荒野的論述。從18世紀開始到19世紀以后,這個觀念產(chǎn)生了極大轉(zhuǎn)變,荒野逐漸變成了圣潔的伊甸園,成為象征純凈、自然、神圣的地方。美國學者戴斯·賈丁斯把殖民時代以來美國人的荒野觀歸結(jié)為三種模式,概括了西方傳統(tǒng)荒野觀的轉(zhuǎn)變過程:第一種是清教徒模式。早期清教徒一方面將荒野視為令人恐懼而應(yīng)盡量避免去的所在,是上帝放棄而魔鬼占據(jù)之處;另一方面,廣袤的荒野對他們而言又意味著脫離了壓迫,是可建立福地的臨時天堂。第二種是洛克模式。隨著歐洲殖民者在北美的成功,荒野開始被視為用于建設(shè)美好生活的資源?;囊安辉俦徽J為是危險之地而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福地,它代表著能服務(wù)于人類的極大潛力。第三種是浪漫模式?;囊跋笳髦灏缀图儩?。在此模式中,荒野是未開發(fā)和未破壞區(qū)域最后的保留地。[9]178-180 斯奈德對荒野的看法與賈丁斯所說的浪漫模式是一致的。

其次,斯奈德在西方傳統(tǒng)荒野觀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西方傳統(tǒng)荒野觀只注意到外在的荒野,而他認為還有內(nèi)在的荒野,即“野性”。外在的荒野只占美國領(lǐng)土的百分之二,且有縮小的可能,而野性卻無處不在,堅不可摧。斯奈德強調(diào)荒野的野性,他認為,野性是荒野的內(nèi)在價值。梭羅在《散步》中說:“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斯奈德更進一步,他說,“荒野不只是‘保護這個世界,它就是世界”。[10]169 在給中國學者區(qū)鉷的信中,斯奈德說他“與其說僅僅‘醉于山,不如說是‘醉于野”。[11]35 這些表述中的“荒野”或“野”,其英文都是wildness,即野性。斯奈德認為,野性是人類與非人類的生物共享的一種特性。野性代表生命力和自由。他要從荒野中汲取“野性滋補品”,以抗爭“過度的文明”。程虹指出,斯奈德將野性視為一種文化價值。這是現(xiàn)代社會對野性新的詮釋。[2]295

再次,斯奈德的荒野思想深受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影響。斯奈德《禪定荒野》及許多詩歌、文章對荒野有許多異于西方傳統(tǒng)荒野觀的表述,如“荒野是世界”“自然是家”“自然不是‘荒

野”“荒野是人居住的地方”等。這種對荒野的理解是緣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斯奈德少年時代在西雅圖藝術(shù)博物館看到中國山水畫,曾為之心馳神迷,覺得中國畫里的山水極像美國西北部的山水,遂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很深的敬意,他最欣賞的是中國山水畫所表現(xiàn)出的人與自然的包容與和諧的關(guān)系。1953年,斯奈德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東方文化和語言,受中國老師陳世驤的指點,選譯唐朝詩人寒山的詩。中國的山水詩修正了他對荒野的看法。此前,斯奈德對自然的看法還局限在對自然是大山、是森林的認識上。在接觸中國山水詩之后則認為,自然荒野是人類存在的家園?!八鼈儼盐覐膶σ吧降拿詰僦薪饷摮鰜?,用它們的方式告訴我,即便是最荒野的山也是人居住的地方。”[10]295 對東方文化的吸收革新了斯奈德對荒野的認識,形成了他中國化的荒野觀,即“荒野是地方”,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各在其位、和諧共生的統(tǒng)一境界。寧梅認為,這個荒野觀是對美國傳統(tǒng)荒野觀的革新。[12] 25

斯奈德的荒野觀,是一種生態(tài)整體主義荒野觀,它強調(diào)野性的價值,肯定荒野中個體的作用,體現(xiàn)出一種東西交融的境界和更為廣闊的生態(tài)視野。

二、斯奈德荒野實踐的文化內(nèi)涵及歷史淵源

美國評論家丹·麥克勞德認為,斯奈德之所以引起美國人的關(guān)注,不僅僅是因為其作品,而是因為他的生活經(jīng)歷和價值觀為美國文化主流提供了一種建設(shè)性的選擇。[7]10 斯奈德被譽為美國的“寒山”,掀起了美國的“背包革命”。他希望人們?nèi)ヒ盃I去捕魚,去接近自然、體驗荒野。

斯奈德一生有著傳奇般的荒野實踐經(jīng)歷,對荒野情有獨鐘。他在《禪定荒野》中說:“我一輩子都是在荒野自然及其周圍生活工作,從事探索與研究,甚至住在城市期間也是如此?!?[8]117 他9歲時就常獨自一人到所住的農(nóng)場后面的樹林中過夜做飯。12歲起就去爬童年時抬頭就看得見的山頂長年積雪的大山,包括貝克山、冰河峰、雷尼爾山。不滿15歲就加入成人專業(yè)登山隊,是著名的馬扎馬斯登山俱樂部中最年輕的一位。在20歲之前的大多數(shù)時間,斯奈德都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間、低地與高原間往來穿梭,在荒野、特別是在大山中獲得了很多經(jīng)驗。后來,斯奈德還在貝克山國家森林等地擔任山林瞭望員,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當修路工。20世紀60年代末,斯奈德結(jié)束了在日本12年的修禪生活回到美國,定居于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內(nèi)華達山脈的鄉(xiāng)間,與大山比鄰而居。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家:“位于內(nèi)華達山嶺北坡,在海拔三千英尺的尤巴河流域南支之北,與默默的黑橡樹、香杉、漿果鵑、綠樅、松為伍?!盵10]195 他在這大山之中打坐參禪,寫詩和勞動。他偶爾外出,或是到人跡罕至的西藏雪山探險,或是到曠野的阿拉斯加游歷,或到廣袤的澳大利亞沙漠訪問,行蹤所至,一般總離不開山野。[13]60

從美國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斯奈德的荒野實踐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傳統(tǒng)。美國是一個在荒野中締造的國家,荒野體驗一直是美國生活的一部分。幅員遼闊未被觸動的荒野成了美國豐厚的民族資產(chǎn),成了最具美國地方感的經(jīng)驗與特征。在美國的自然文學中有一種貫穿始終的荒野實踐傳統(tǒng)。作家們不僅在作品中抒寫荒野自然,表達對荒野的熱愛,更在生活中投身自然,與其鐘情的一片荒野自然融為一體,以獲得更為深切的感悟。梭羅在康科德附近的森林中漫游、約翰繆爾在西部優(yōu)勝美地的群山中跋涉、巴勒斯的東部卡茨基爾山中與鳥為伍、利奧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農(nóng)場上土地修復、艾比在西部的大漠中穿行、斯奈德在西部內(nèi)華達的山中定居,荒野實踐傳統(tǒng)代代相傳。對于他們來說,荒野實踐不僅使他們在身體上與大地萬物建立密切聯(lián)系,獲得一種堅實的地方感,更是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升華。斯奈德是當代美國社會對這種荒野實踐傳統(tǒng)最好的繼承者,他對荒野實踐還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認為,行走荒野是一種用身體來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偉大的探險,是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行動。他說,“我們?nèi)缤『⒁粯油ㄟ^步行和想象來了解一個地方,了解如何構(gòu)思空間關(guān)系。地點和空間尺度必須以我們的身體及其能力來衡量?!挥⒗镒畛跏橇_馬人對一千步的量度標準。但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我們卻不易感知空間距離。……這是親眼觀察世界的方式:用我們的身體?!盵8]110 斯奈德的荒野實踐不僅是身體上的行動,也是思想上的行動,更是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回歸自然,是“一種具有儀式意味的行為,……是詩人重新與自然事物建立一種非征服性關(guān)系的個人儀式?!盵14]79

進一步看,美國社會的這種荒野實踐傳統(tǒng)有著更深的歐洲文化淵源。徒步穿越荒野或登山是一種始自18世紀后期興盛于浪漫主義直至當代的深具文化意義的行為。18世紀后期,人們對荒野的看法逐漸改變。荒野自然由以前令人恐懼和排斥的對象變成了審美和欣賞的對象。人們的興趣也由咖啡屋走向了戶外,走向了荒郊野地。在自然中漫游和獨處成了浪漫主義作家的一種愛好和傳統(tǒng)?!斑@一傳統(tǒng)的倡導者包括了從盧梭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洪堡等詩人與學者。這一荒野實踐既促進了具有宗教意義的自然神圣化,也促成了自然的文學化,奠定了浪漫主義時代以來詩歌與自然、詩歌與新的自然感性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并由此構(gòu)成了一種針對現(xiàn)代性、技術(shù)主義和工業(yè)化的批判傳統(tǒng),變成一種歷久彌新的或不斷恢復其自身感性立場的思想能力。”[14]91 因此,從深層意義上來看,這種有著歷史文化淵源的荒野實踐還是一種批判傳統(tǒng),一種思想能力。在荒野中行走是用身體來感悟世界,還是一種針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批判性思考。

三、斯奈德的入世情懷和文化重建設(shè)想

生態(tài)文學和生態(tài)批評是隨著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實用性和介入性。美國自然文學中的荒野實踐傳統(tǒng)實是一種行動主義傳統(tǒng)。美國的自然作家往往既是理想主義者,又是行動主義者;他們既有一種出世的閑適,又有一種入世的熱情。對自然荒野的熱愛指引他們投身荒野實踐,在荒野體驗中探索對荒野的認識和感悟,而這又轉(zhuǎn)化成他們荒野保護的激情和動力。他們在作品中表達自然之愛,呼喚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在現(xiàn)實中奔走呼號,發(fā)起、參與環(huán)境保護運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環(huán)保方面不是蒼白無力的泛泛而談或形單影只的個人抗爭,而是積極有效的實踐和行動。他們注重以自己的環(huán)保思想,并借助社會力量來影響公眾意識,進而影響政府決策,從而實現(xiàn)自己環(huán)保的目的。他們身體力行,參與環(huán)保運動或社會治理,許多著名的自然作家同時又是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家國情懷和積極的介入意識,令人欽敬。梭羅是美國自然文學中第一個有自覺環(huán)保意識和行動主義的作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與自然為伴,在瓦爾登湖畔筑屋而居,遠離喧囂的人世。他宣稱要做報曉的雄雞,喚醒沉睡的世人??姞栆彩且粋€與荒野為鄰的作家。他既有19世紀理想主義的色彩,又有20世紀科學的精神,[2]156 在實踐與行動方面比前人走得更遠。他竭力促成優(yōu)勝美地國家自然保護公園于1890年建成,又于1892年協(xié)助建立了旨在保護內(nèi)華達山嶺自然環(huán)境的“山嶺俱樂部”,并任首任會長。他還陪同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西奧多·羅斯福游覽優(yōu)勝美地山谷,促使羅斯福成為一個“不是為了我們眼前利益,而是為了國家長遠利益而建設(shè)這個國家”的總統(tǒng)。[15]179 利奧波德對荒野也有著終生的迷戀,一生都在為保護野生自然環(huán)境而奮斗。他提出“土地倫理”,倡導生態(tài)良心。他在威斯康星河畔農(nóng)場上的實踐則為世人示范了何為生態(tài)良心。在斯奈德身上,美國自然文學中的這種家國情懷和介入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揚。

斯奈德一生孜孜不倦地身體力行其荒野思想。同繆爾等前輩作家一樣,他寄情荒野,在崇山峻嶺之間流連忘返;又積極入世,投身環(huán)境保護運動,成為環(huán)保運動的領(lǐng)袖人物。他年輕時就參加了生態(tài)保護與環(huán)境保護的工作,少年時期他親眼看見冰河時期就存在的森林中古老巨大的杉樹、樅樹大量被砍伐。他曾說:“當這些古樹的魂靈盤旋在其樹樁周圍時,我應(yīng)該受到過它們的某種指引?!盵8]131 因此,17歲時他就加入了荒野協(xié)會,訂閱《幸存荒野》(Living Wilderness)雜志,并寫信給美國國會呼吁拯救森林。1970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他在科羅拉多州立學院演講時說,生態(tài)戰(zhàn)爭“是現(xiàn)在唯一算是重要的戰(zhàn)爭”。1972年,他以詩人兼生態(tài)主義者的身份參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其報告《地球母親》以詩歌形式刊登在《紐約時報》上,得到廣泛贊許。1974-1979年,他出任加州州政府藝術(shù)委員會主席,實現(xiàn)了自己出仕治國的理想。近年來,他與世界各地的詩人多次舉辦以環(huán)保和大自然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繼續(xù)為環(huán)境保護運動貢獻力量。

斯奈德深知當前日益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源于人類中心主義的西方文化。因此,他深刻批判西方主流文化,更著眼于尋求救治現(xiàn)代文明危機的良方。他倡導文化重建,提出“地方文化”“重新棲居”“生態(tài)區(qū)域主義”等一系列主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親身實踐。

斯奈德提倡的地方文化指重建一種人類與荒野和諧共存的文化。人類扎根地方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工作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社區(qū),在此生態(tài)社區(qū)上發(fā)展一種文化。而實踐地方文化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棲居的過程,它“指的是小部分人走出工業(yè)社會,開始回到土地,回到地方。它要求生命對地方的忠誠,這既是道德的選擇也是精神的選擇”[16]191 ,它意味著“發(fā)現(xiàn)你在行星的地方,挖掘進去,然后從那兒開始擔負責任。”[16]43 斯奈德將生態(tài)區(qū)域主義當作解決當前生態(tài)危機的一個重要途徑,他主張政治界限應(yīng)反映人類居住的土地,地域的一切決定都應(yīng)尊崇地域的權(quán)威,地域的區(qū)分應(yīng)“按照自然和文化邊界而不是按主觀任意的政治邊界來劃分”。斯奈德還提倡一種“終極民主”,它指在一個生物區(qū)域之中,萬物通過代言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都能參與到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利益相關(guān)的決策制定中與人類一樣享受民主的參政議政權(quán)利。[17]189 斯奈德的這些主張都可歸結(jié)到其荒野思想之中:回歸荒野、呼喚野性、荒野為萬物之整體、在荒野中萬物平等。斯奈德的一些主張,如生態(tài)區(qū)域主義和終極民主等,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但它們卻表達了斯奈德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展望?!氨M管斯奈德具有自然政治意義或生態(tài)政治意義的‘生物區(qū)域的概念看起來像一個遙遠的烏托邦,或許也包含著一種指向未來社會的福音,使之成為走出現(xiàn)有社會與政治觀念困境的一個路標?!盵14]94

四、結(jié)語

斯奈德是一個荒野詩人,也是一個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文化使者和身在荒野、心懷社稷的社會活動家。他的荒野觀既有西方傳統(tǒng)的因素,又有東方文化的內(nèi)容,還有他在荒野中獲得的獨特體驗。他一生情系荒野,以荒野為家。孩提時代時漫游山野,覺得遠處的城市只是“風景中的一片幻影”[18]93。上大學期間中途輟學,投身荒野,“深信未來的道路不是學術(shù)殿堂而是遠西部的荒野山林”[19]251。他一生在荒野中行走,體驗荒野、抒寫荒野、呼吁荒野保護,是當之無愧的“荒野代言人”,在生態(tài)文學和國際環(huán)境保護運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斯奈德留戀大山,醉心于野,看到了荒野與人類萬物原是一個整體。他繼承了西方自18世紀后期以來形成的荒野實踐傳統(tǒng),沿著梭羅、繆爾等前輩的腳步尋歸荒野,被稱為“當代的梭羅”。他不是坐在書齋里的圣人,而是具有深邃生態(tài)思想的行動主義者,在生態(tài)文學領(lǐng)域和環(huán)境保護運動中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他提出的一系列救治現(xiàn)代文明的主張雖充滿空想主義色彩,卻也表達出他對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展望。

參考文獻:

[1] 王惠. 荒野哲學與山水詩[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 程虹. 尋歸荒野[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3] 陳小紅. 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觀[J]. 學術(shù)論壇,2009 (5): 153-157.

[4] 李順春. 試論加里·斯奈德的荒野倫理觀[J]. 學術(shù)交流,2012(3): 29-32.

[5] 金虹. 加里·斯奈德詩歌中的荒野與文明[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1):100-103.

[6] 仇艷. 回歸荒野:斯奈德與羅爾斯頓荒野觀之比較研究 [J]. 赤峰學院學報,2014 (2):156-157.

[7] Murphy, Patrick D. A Place for Wayfaring: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Gary Snyder[M]. Corvallis, Or: Oregon State UP, 2000.

[8] 加里·斯奈德.禪定荒野[M].陳登,譚瓊琳,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 戴斯·賈丁斯.環(huán)境倫理學:環(huán)境哲學導論[M].林官明,楊愛民,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0] Snyder, Gary. The Gary Snyder Reader: Pro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s, 1952-1998[M].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1999: 295.

[11] 區(qū)鉷. 加里·斯奈德面面觀[J]. 外國文學評論,1994(1): 32-36.

[12] 寧梅. 生態(tài)批評與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3] 陳智淦,王育烽. 漫游山野,隱于人世——加里·斯奈德與中國古代生態(tài)智慧的聯(lián)姻[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8): 55-62.

[14] 耿曉諭.自然、生態(tài)與政治一論加里·斯奈德的詩學[D]. 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

[15] Huth, Hans. Nature and the American: Three Centuries of Changing Attitudes[M].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57.

[16] Snyder, Gary. A Place in Space: Ethics, Aesthetics, and Watersheds[M].Washington, D. C. : Counterpoint, 1995.

[17] 高歌. 生態(tài)詩人加里·斯奈德研究[D]. 廈門:廈門大學,2008.

[18] Snyder, Gary. The Real Work: Interviews & Talks,1964-1979[M].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 Corp., 1980.

[19] 羅小云. 美國西部文學[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Abstract: Gary Snyder is a wilderness poe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having profound and unique wilderness ideas and rich wilderness practice experiences. Snyders wilderness ideas are an integrati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 which exhibits both a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western wilderness ideas, and an innova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astern culture. His wilderness ideas emphasize the value of wildness and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and his idea of “wilderness is the place” embodi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Snyders wilderness practice is a means of knowing the world and a ritualized action of establishing a non-conquering relationship with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ll his life Snyder entertains a wilderness attachment and engagement compassion. He engage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 and actively advocate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plans such as “a culture of the place” to cure the modern ecological crises.

Key words: Gary Snyder; wilderness ideas; wilderness practice; engagement compassion

責任編輯 徐 晶

猜你喜歡
斯奈德加里
“棕色語法”的隱喻思考:加里·斯奈德生態(tài)智慧的認知解讀
“懦弱”的納粹士兵
密西根州州長第六次率團訪華首度攜手底特律市市長聚焦汽車創(chuàng)新與底特律復興
真正的勝利者
“我”與“你”的相遇——龐德、斯奈德所譯漢詩的主體間性管窺
松樹梢
淺析加里·斯奈德生態(tài)詩作中的自然受難
喝到世界盡頭
魔法師的寶石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