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宇
竹自古與松、梅并列為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蘇東坡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编嵃鍢蛴钟性娫唬骸扒トf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人們畫竹詠竹,因其高風亮節(jié)而喜愛竹。宜興素以竹聞名,有“竹的海洋”之美譽,竹文化與紫砂文化自然也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把把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的紫砂壺,如邵大亨的“龍頭八卦一捆竹”、楊鳳年的“竹段壺”、范大生的“四方竹頂壺”等等。宜興陶瓷博物館就藏有這樣一把壺,它沒有將竹直接作為造型,而是以竹簡為題材入壺。它就是在1984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一鳴驚人,摘得金質獎章的“竹簡茶具”(見圖1)。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設計了此壺的外形,并攜夫人沈蘧華共同制作,沈漢生進行了篆刻。
1 竹簡造型,獨樹一幟
說起這套“竹簡茶具”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是出于偶然。其設計者李昌鴻大師和夫人沈蘧華均為顧景舟大師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第一代入室弟子。李昌鴻大師在工作之余喜歡做一些設計創(chuàng)作,在感嘆紫砂壺傳統(tǒng)造型變化萬千的同時,更希望能跳出傳統(tǒng)桎梏開拓創(chuàng)新。有一天,他翻閱《文物》雜志時,看到一篇關于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的報道,很感興趣,便以此為題材,開始設計竹簡茶具。
簡是戰(zhàn)國至魏晉時期的文字載體。中國早期的文字比如甲骨文和金文,是刻在龜殼牛骨和青銅器上的,難以廣泛傳播,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只有上層人士,這就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竹簡的出現(xiàn)改善了這一情況,并在很長時間里發(fā)揮了傳遞文脈的重要作用。直至東漢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竹簡才被逐漸取代,直到東晉末年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寫載體,是我國最古老的書籍之一。它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fā)現(xiàn)。本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理念,李昌鴻大師便設計出了這套充滿了古卷氣息并打破紫砂壺傳統(tǒng)造型藩籬的“竹簡茶具”。
2 珠聯(lián)璧合,拔得頭籌
紫砂歷史上不乏合作的美談,古有“曼生十八式”,而這套“竹簡茶具”就是李昌鴻、沈蘧華和沈漢生三人合作的產物。壺呈高扁長方體,正反兩面分別塑有五片竹簡,左右兩面分別塑有三片竹簡,腹部束以絲綾編繩花結;壺口、壺蓋設計成圓形,與方形的壺身形成一方一圓的對比;再配上扁方的壺嘴和壺把,而壺把上作出了若有若無的竹節(jié)。整體典雅簡單,盡顯銀雀山出土竹簡的神韻。
壺身上篆刻的隸書作品《擒龐涓》是由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沈漢生所刻,字體遒勁有力而不失清新秀麗。沈漢生師從任淦庭大師,專攻金石陶刻?!肚荦嬩浮肥恰秾O臏兵法》中的一段,與壺的設計思路相呼應。
這套集中國書法文化、茶文化、紫砂藝術和篆刻裝飾為一體的“竹簡茶具”,一經問世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并最終于1984年榮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這也是當代紫砂藝術在國際上獲得的又一個金獎,寫下了宜興紫砂輝煌的一頁。
3 茶香不斷,知識無境
要想創(chuàng)作好的紫砂作品就要精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為紫砂文化有著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它可以集書法繪畫、金石篆刻、青銅玉器等文化于一身,容納了大千世界森羅萬象,好似一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百科全書。李昌鴻大師以中國古代書籍——竹簡為題材作此壺,寓意壺中汲香茗,書中取知識。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就如同壺中溢出的茶香取之不盡。閑暇之余,不妨沏一壺清茶,讀一卷好書,漫聞悠悠茶香,品味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