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毅
手頭有一本題為《中國史籍簡目》的油印小冊子,是佳木斯師范專科學校歷史教研室于1960年1月編寫的,這是劉忠先生的藏書。
劉忠(1893-1979),字性誠,號桃李芬芳樓主人、競爽校碑樓主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黑龍江省著名書法家、音樂教育家。
劉忠先生在從事書法及音樂教學之余,喜歡讀《莊子》及唐詩,據(jù)劉忠先生晚年弟子楊克炎先生向筆者的講述,他曾寫信給錢瘦鐵先生,請教如何提高書法創(chuàng)作水平,錢瘦鐵先生在回信中告知其“讀書習字”。
書法背后是學養(yǎng)的支撐。對此,我省另一位書法家游壽先生有云:“退筆千枝,不如讀書萬卷?!笨芍^精辟之論。
翻開這本小書,其目錄以時代劃分,分為先秦古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代和隋唐至明清時代三個部分,在每個題目下面又有若干小標題,如先秦古史下分為:群經(jīng)、諸子、雜史、考古(其下分為石器時代,甲骨,金石刻、簡牘),其它;秦漢魏晉南北朝下分為:正史,別史、雜史、史記,地理風物,思想學術(shù),科學技術(shù),小說雜著,文學,金石簡牘,工具書;隋唐至明清時代下分為:正史,編年史(其下分為綜紀、分紀),紀事本末,別史、野史、官史(其下分為別史,野史、雜史、傳記),制度史(其下分為綜錄、分錄),地理風物(其下分為地志、甲、綜志、乙、分志,都市、古跡,水道,邊疆及海外,游記),思想學術(shù),科學技術(shù),史論與考訂,詔令、奏議,文學,史料,工具書及其它。
我國古籍按傳統(tǒng)方法劃分,有所謂的“七分法”和“四分法”。“七分法”為西漢學者劉歆所創(chuàng),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六書略、術(shù)數(shù)略、方技略。而“四分法”即是眾所周知的“經(jīng)、史、子、集”,相對前者,后者更為流行,亦為今人所接受。
此書目錄實兼有二者之長,讀之既可知其所屬,又可明其體裁,而時間跨度則從先秦到清代,所涉史籍既深且廣,大抵編者以為凡所列舉者皆為治史之必讀書目,其在“后記”中有云:“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和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編成了這部史籍簡目。編者在這里試用了一種新的體例,即是以時代為線索把中國自遠古至清代為止數(shù)千年的歷史典籍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至明清三個階段,擇其重要者分類錄出,本簡目共收書一千余種。其次,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分類法進行分類,而是將一部書的各種注本、考證、增補等方面的著作并列于該書之下,以供參考?!?/p>
在“后記”的最后一段,編者表明,這本簡目參考了吉林大學歷史系羅繼祖先生的《中國史學史》講義、吉林師范大學歷史系孫昌蔭先生的《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講義以及清紀昀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書。由此可見,編者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也是相當深厚的。
劉忠先生在讀書、習字、教學之余,不廢吟詠,創(chuàng)作了四百多首論書詩,以詩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書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觀點,其中不無佳作,而尤為人所稱道者,則為劉忠先生創(chuàng)作的《詠好太王碑》十首,今謹錄其中五首如下:
一
鴨綠江水流向東,通溝口外郁籠蔥。高碑千載斜陽里,大字連篇宿霧中。結(jié)體已無秦篆意,含毫猶有漢分風。淡煙摩柱掀苔蘚,錦繡花光映半空。
二
《好太王碑》鐫四圍,高句麗紙拓精微。臨摹雖似人先老,校正未真意竟違。每向舊題尋史料,時從善本見靈機。扶婁古國遺奇跡,一柱擎天浸碧暉。
三
千里陣云異態(tài)牽,通溝口厄晚風前。萬花錦繡縫雕壁,一柱齊天羅繡鐫。近世已無渤海國,荒陵仍有《大王》磚。義熙墨妙遺痕淺,點畫依稀伴野煙。
四
廣開土境尋平壤,銘勒豐碑《好太王》。鴨綠江邊淋墨雨,通溝口外閃幽光。半殘妙畫痕仍露,千載精鐫石尚香。雕柱承天迷碎影,空山寂寞立斜陽。
五
天地云染夕陽殷,漠漠煙蕪散野營。柱影矗高凌遠樹,鐫痕競秀媚荒山。立碑年月仍須考,精拓臨摹豈等閑。古刻遼東推第一,深椎淡墨購求艱。
劉忠先生在詩中展開了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以瑰麗雄奇之筆向世人述說了《好太王碑》的源流、歷史和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好太王碑》記錄了高句麗民族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而其碑文渾厚凝重的書法風格,更令劉忠先生激動不已。
也許是意猶未盡,在這十首詩的后面,劉忠先生又加了一段跋文,“我深喜此《好太王碑》字,以其古拙淳樸也。曾農(nóng)髯臨摹而未得其神似,又見各家考訂為何時所立,但亦人云亦云而已?!镒种耋w貌,揆之絕盡似晉以后所書者。羅叔言考為‘義熙十年,庶乎近之?!?/p>
劉忠先生長于古碑版之鑒定,此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其對《好太王碑》版本、流傳情況和文字內(nèi)容的一種評價。
劉忠先生作為書法家,得名甚早,其在青年時期所臨《廣武將軍碑》就得到鄭孝胥的贊賞,稱其“能脫塵境,旁若無人,此君書法壓倒吾輩”,而隨著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的深入,劉忠先生又提出書法要“師門有出處”“臨摹在功深”,要“含古而化”“參透妙理”。只有這樣,才能融會眾長,自成一家。
劉忠先生和游壽先生都屬于傳統(tǒng)型書法家,即既有師承,又有功底,且學識精湛,以深厚文化為內(nèi)在積淀,因而使其書法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今年為劉忠先生逝世三十七周年,謹撰此文,以深切緬懷先生。
2016年2月26日于粟末樓頭快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