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由王克亮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徐業(yè)毅教學藝術和成長經歷研究”已經結題通過,筆者作為課題組第一核心成員全程參與了該課題的研究,獲益匪淺、收獲甚多。在研究成果、結題材料上報省教科院終審之際,課題組有幸再次邀請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徐業(yè)毅到東海高級中學上課。
日前,徐業(yè)毅老師為文科強化班高三(7)班上了一堂語文課,這次他講的課題是《從〈項鏈〉到〈珠寶〉》。徐老師用比較的方法將莫泊桑的兩篇小說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同時閱讀分析。徐老師方法靈活、別具一格,研讀深入、見解獨到;學生觸類旁通、豁然頓悟,非常認同、由衷佩服,笑聲和掌聲時常響起。筆者曾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語文之“講”的境界——徐業(yè)毅教學藝術研究》,聽過這堂課不僅再次領略其語文之“講”的境界,而且新又領悟徐老師語文之“講”的方法。此“講”的方法可概括為四點:單刀直入“講”語言,旁征博引“講”構思,遠行回歸“講”背景,水到渠成“講”主題。 現(xiàn)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普遍情狀是矮化學生、淺化教材,提問使學生矮化,活動使教材淺化。徐老師這一課對此有所顛覆,他的語文課堂教學可謂高看學生、深化教材,講述而提高學生,思辨而深化教材。徐老師在和我們座談時特別強調:語文課堂教學的特性是什么?其特殊性質是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應以語言喚起想象與聯(lián)想,用語言引發(fā)思考和思辨;其他介質形象都是語文課堂教學次要的輔助的方法,惟有語言載體才是語文課堂教學主要的必須的方式。
我們課題組對此始終有深切認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一般狀況下不適宜“講”,這個“講”特指獨立脫本的分析串講。但這個命題同時也就蘊含著另一個判斷。一般狀況下不適宜“講”,特殊狀況怎么樣?答案是肯定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特殊狀況下完全可以“講”,“講”有時恰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另一種較高境界。“講”能營造別樣的教學氛圍,呈現(xiàn)另類的語文情境。教師準確流暢、過程連續(xù)的“講”,可使學生在短暫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形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持久、集中專注的學習心理。
傾聽不能喪失,對話也不可絕對;我們需要給予學生對話的自由,也應維護學生傾聽的權利。語文課堂教學情境,有問題情境,也有講述情境;啟發(fā)可用提問實現(xiàn),啟發(fā)也能以講述完成。啟發(fā)有外在形體的啟發(fā),課堂上熱熱鬧鬧、問問答答,學生站起來又坐下,看似已啟,其實可能未發(fā)。啟發(fā)也有內在心靈的啟發(fā),教室里特別安靜,學生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表面近乎沉靜,心靈或許已有一種真正的啟發(fā)。
常見的語文公開課是滿堂提問,問題一個接一個。教師信口便是一個,馬上就叫學生回答?;卮鹜戤?,教師將學生的話又重復一遍,他是說什么什么,且加上一句永不變更的評語,說得好。這些問題大多不是課前認真設計,胸有成竹的;而是講課不暢臨時派生出來,緩解窘迫搪塞破綻的。于是一篇語言流暢、結構謹嚴、情感豐富、思想深刻的美文,被提問成了一堆枝零葉碎、缺情少意的話語垃圾。
我們也有質疑與己見:不是所有的課文篇目都適合“講”,并非所有的老師都能“講”。有些課文大部分教師都會“講”,有些課文只有個別教師才能“講”;有的教師善“講”某一體裁的文本,有的卻能“講”不同文體的篇章。不同教材教師,不同選擇考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個別對象,個別對待。
能像徐老師這樣“講”語文,也是很難的、不容易的。徐老師的語文之“講”,能把短文講成長文,長文講成短文;會將簡單說得復雜,復雜說得簡單。徐老師的語文之“講”,是在化平淡為神奇,變無趣為有趣;道出沒意思中有意思,點破深刻里面卻如此。徐老師的語文之“講”,有懸念有包袱,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有條理有中心,條理清晰,中心突出。徐老師的語文之“講”,語言豐富生動,準確流暢;思想深刻獨特,與眾不同。徐老師的語文之“講”,內容爛熟于心,游刃有余;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徐老師的語文之“講”,有生活體驗、實踐經歷,有文化積累、文學素養(yǎng);有多少體驗經歷與積累素養(yǎng),就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解和分析串講。
中學語文教師要練就的真功夫,正是能獨立脫本地串講分析文本。倘若我們真能有思想有創(chuàng)見、脫本獨立地分析串講好一篇課文,就可寫出一篇有關教材分析的地道論文。如果我們每過一段時間,真能獨立脫本地串講分析一篇課文,也定然倍受學生歡迎,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對其語文潛能具有開發(fā)意義。
語文課改的本質應是,教師要能“講”而不“講”,而不是不能“講”而不“講”。這兩者有本質的區(qū)別,能“講”而不“講”,其提問就精準而流暢,就深刻而高效;不能“講”而不“講”,效果則可能正好相反。
有關徐業(yè)毅老師的省級規(guī)劃課題研究業(yè)已完成,但徐老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對于課題組的成員,現(xiàn)在已經、將來也會產生切實而久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高級中學(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