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審題立意向來被奉為作文得分的第一要素。審題就是對材料條分縷析,去辨別、判斷、概括、提煉;立意是建立在審題的基礎(chǔ)上,確定一個論述中心。立意的新穎、高遠、深刻,是拉開作文檔次高低的關(guān)鍵。
千古文章立意高。面對新材料作文,若審題不準,立意不明,那么寫出的文章即使是“口吐蓮花”,結(jié)果也是“得分不佳”。那么如何對高考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呢?竊以為應把握好“三個維度”。
一、通過聯(lián)想思維,拓展審題立意的廣延度
聯(lián)想思維是指由一種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種事物表象的心理過程。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聯(lián)想定律,我們可以對性質(zhì)、功能、結(jié)構(gòu),或外形有某種相似、相反和邏輯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表象,進行聯(lián)想。
那么面對給出的作文材料,我們應整體聯(lián)想這句話、這則寓言、這件事與我們?nèi)粘ι钏娝勊嫉南嚓P(guān)度。合理讀懂此事即彼事,此理即彼理的“弦外之音”、“言外之義”。通過聯(lián)想思維,拓展作文審題立意的廣延度。
用聯(lián)想思維進行審題立意,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
1.思維的平移。就是將思維從一個平面平移到另一個平面,一個空間平移到另一個空間。大千世界,雖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許多道理是相通的,正所謂道法自然,道道相通。
在作文的審題立意中,我們采用名詞的“二次定義”和“人格化、生活化”的思維遷移,就能達到“柳暗花明”之境。
(1)對關(guān)鍵詞的“二次定義”。如:四川省的2012的高考作文題《你是天邊的一朵云》。從表象看,就是一自然物,但我們必須將這個物象“云”,進行二次定義,“你”到底是什么?若僅限于云,那顯然不是作文之道。“云”是天空之子,飄忽不定,變化莫測……那么生活中與什么最為相似呢?
我們通過思維的平移,來對“云”進行二次定義??梢月?lián)想“云”是生活中你喜歡的或遠又或近的一個人,是你孜孜追求而難得要領(lǐng)的“文學”,是你自小樹立的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這樣一定義,你的思維自然呈現(xiàn)“潮平兩岸闊”了。
如:2012年全國卷1卷(略),對材料中的一些重要詞語“擔子”“外衣和鞋襪”必須進行二次定義?!皳印笨梢允且豁椌唧w的工作,可以是一種偉大的事業(yè),也可以是應該擔負的光榮使命或者責任等;“外衣和鞋襪”二次定義為:多余的顧慮,心里的包袱,外在的壓力等。就容易得出“放下包袱、方能擔起責任”的核心立意來。
(2)對敘述的主體“人格化、生活化”。如2010年全國卷漫畫作文:餐桌,許多貓吃魚,就一只貓捉老鼠,別的貓說:“有魚吃還捉老鼠?
此題中的“貓”是敘述的主體,“魚”和“老鼠”不過是道具而已。材料中的許多“貓”坐享其成,不愿捕鼠了。我們將貓人格化、生活化,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小富即安,不愿盡職盡責了;擁有了,就不用奮斗了。聯(lián)想到平民階層的“啃老族”,官僚階層的“該作為而不作為”等等現(xiàn)象,自然得出正確的審題立意。
一切寓言、神話都是生活的另類寫照。只要將之“人格化、生活化、社會化”,一一對照,即可明了。
再如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題:大象將螞蟻踩骨折了怎么辦?這樣一“大”一“小”兩只動物,我們將它“人格化”,再“社會化”、“生活化”,發(fā)現(xiàn)他們只不過是代表人類的兩個群體,即“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當這兩個群體發(fā)生沖突,怎么辦呢?按照社會化解決途徑,自然想到“媒體”“求助”“賠償”“法制”……
其實一切現(xiàn)象都能透出生活的本真,一切表征都可看成社會的縮影。只要我們進行合理的類比,思維平移,就能審明材料,立意高遠。
2.思維的收放。如果說思維的平移是線型運動,那么思維的收放,就是塊狀變化。在作文的審題立意中,思維的“收”就是將那龐雜的材料“濃縮”成一個或若干個點,將復雜簡單化;思維的“放”就是將那單個事件“暈染”成一片,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在審題立意中,就應該“大題小做”和“小題深做”。
(1)大題小做。就是面對一個龐雜材料,我們刪繁就簡,剔出幾個重要的單項去作文章,否則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寫不出文章的新意來。
如:2011年的全國卷“中國的崛起”,給了許多龐雜材料,讓考生談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國崛起這個話題太大,讓人覺得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但我們從“小”處著手,從具體切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材料中已給出了中國崛起的六項特點,只要以其中熟知的一二項,如“民生改善”、“經(jīng)濟水平”為重點去詳寫,其余略寫,就能寫出中國崛起的大文章。
(2)小題深做。就是材料給出的雖然是一個現(xiàn)象,但這個現(xiàn)象可以引發(fā)人們進行思考。秤砣雖小能壓千斤,蟻穴雖小能毀長城。生活中的許多“小”中,藏有大氣象。
如2014年全國高考卷對“山羊過獨木橋”中學生的做法引起的爭論。生活中有些小事不能小視。材料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就讓人思考:在生活工作中,是“打破舊框框,還是困守老規(guī)則?”還是“鉆規(guī)則空子,謀自身利益?”進而思考“漠視規(guī)則,社會公平何在?”
可見如此思考,就放大到社會“改革、調(diào)整、完善、公平”等一些大命題上來。
二、通過多向思維,提高審理立意的發(fā)散度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我貼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边@是他的處世哲學。但作文的審題立意必須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想象,讓思維突破定勢,既要貼地而行,又要水中漫步,還要在云中舞蹈。呈現(xiàn)多維發(fā)散狀,如燈光四射,如煙花滿天,這就是多向思維。
多向思維,能從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它不僅體現(xiàn)了思維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審題立意的發(fā)散度。多向思維具體表現(xiàn)為思維的多向輻射與尋同求異。
1.多向輻射。高考作文材料所蘊含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作為選拔性試題,不會以單一問題而存在。怎樣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就必須多角度、全方位對材料進行審視。比如,既可以著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著眼于乙事物立意,還可以著眼于甲乙兩事物的關(guān)系立意;既可以聯(lián)系事物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lián)系其側(cè)面和反面立意。
(1)規(guī)定角度。材料已將視角作了規(guī)定,你只需選一個角度生發(fā)議論即可。
如:2015年全國卷女兒和爸爸外出在高速上,爸爸不斷打電話。家人多次勸阻無效,女兒只好打電話給交警,舉報父親,此事引起很大爭議,要求考生寫一封信,給女兒或者爸爸或者有關(guān)部門。
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一則材料就應該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材料雖已提供了角度,關(guān)鍵是如何立意。其實只要我們站在其平臺上,對各自言或行的初衷、結(jié)果進行評議,評議圍繞“做得好與不好?為什么?”兩個問題,亮明觀點即可。如:
給女兒寫信,為大義“滅”親的行為點贊;用法律來維護親情也是一種愛;護親可貴,做法久佳。
給爸爸寫信:愛她,就應守住法律底線;不能游戲法規(guī),無視生命。
給警方寫信:自媒體時代更需重視隱私保護。(2)自選角度。材料是由多方構(gòu)成的一個整體,需要你自選角度或選好角度進行審題立意。
再如:2014年全國卷:“山羊過獨木橋游戲”材料中,由學生打破規(guī)則引發(fā)的思考,我們可從如下三個方面立意。
從肯定角度立意:困守規(guī)則不如大膽突破;規(guī)則,就是用來打破的。
從否定角度立意:不守規(guī)則,不成游戲;謹守規(guī)則,莫投機取巧;守住規(guī)則就守住了公平競爭。
由材料中“相關(guān)思考還在繼續(xù)”,可給出綜合立意:與其指責違背規(guī)則不如努力完善規(guī)則;既要遵守規(guī)則,也要突破并完善規(guī)則;社會的進步需要重新審視舊規(guī)則。
2.尋同求異。
運用多向思維審題立意,要對不同方面去分析其異同。
(1)同中有異。如:2012年安徽高考卷:“梯子不用請橫放。”材料提供的是同樣的問題的兩種做法,屬于“比較性”材料。只要我們找出其異同點,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第一種做法,寫了“注意安全”提示語,讓行人注意。這說明此處梯子靠在墻上有安全隱患。
第二種做法將“注意安全”條幅改為“梯子不用請橫放”。這是要求工作人員將事情做到位,從而將危險因素完全消除掉。
這兩種做法雖是兩個獨立事件,但作文審題絕對不能分割開來,而應將前后做法進行對比。通過前后對比,得出差異: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險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隱患徹底排除??傊竺姹惹懊娴淖龅煤?。
所以考慮從“提醒得再好,不如將工作做到位”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方面立意。若從“防患于未然”和“關(guān)愛他人”上立意,就有失偏頗了。
(2)異中有同。當然不是所有的“比較性”材料都是有差異性的。如2013年的安徽作文:有的人看到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問:“為什么會這樣?”
我卻夢想從未有過的事物,然后追問:“為什么不能這樣?”
這雖然也是對一個問題的兩種看法,但比較以后,不能形成孰優(yōu)孰劣。因為對現(xiàn)實存在問題的思考是必須的,對未來的追問也是有必要的。所以這個材料的立意不能偏于一邊,而應兼顧雙方。若能圍繞“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去立意最為恰當。
達·芬奇曾說過:即使是一個雞蛋,只要換一個角度來看它,形狀就立即不同了。當然在多角度審題中,肯定發(fā)散出多種想法,但立意時必須多中選好,好中選優(yōu)。因為抓住核心立意才是高考作文得分的王道。
三、通過縱深思維,增強審題立意的深刻度
縱深思維是對問題由外而內(nèi),由表象到本質(zhì)的深層思考方式。縱深思維在不斷地追問中,撥云見日,抓住真諦??v深思維能從一般人認為不值得一談的小事,或無需再作進一步探討的定論中,發(fā)現(xiàn)更深一層的被現(xiàn)象掩蓋著的真相。
縱深思維在高考審題立意中,通過“由果溯因”、“提煉中心”來實現(xiàn)的。
1.由果溯因。就是由結(jié)果切入,追溯產(chǎn)生這個結(jié)果的原因,之后從因與果的關(guān)系所揭示的道理來立意。因為任何事物的產(chǎn)生、變化和發(fā)展,都有其內(nèi)在或外在的原因,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立意的核心。當然有的原因直接,有的原因稍有隱晦。
(1)顯性因素。如2012年的全國高考作文材料中,“我”挑秧苗不成功的原因,媽媽直接講出:“你不是沒有能力挑這個擔子,你是擔心摔倒,弄臟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鄙约臃治?,很容易追溯出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放下心中的包袱”。
(2)隱性因素。當然大多數(shù)材料不直接給出原因,而需要考生由表及里,從中找出原因。如2015年安徽作文“觀察蝴蝶翅膀”。盡管材料要求是自選角度,審題立意比較寬泛,但對蝴蝶“繽紛色彩”形成的原因,有一關(guān)鍵句進行了闡述:“只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jié)構(gòu),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繽紛的色彩。”這句話妙在“內(nèi)因外顯”,“外因隱含”,有些考生往往只注意其內(nèi)因——特殊的微觀結(jié)構(gòu),而忽視了外因——光線的作用。
也就是說“自身的微觀結(jié)構(gòu)”和“外部光線”這兩個因素決定了“蝴蝶翅膀色彩”。然后進行思維平移和重新定義,那就得出“人生精彩,靠自身實力和外在機遇”這個核心立意。
2.提煉中心。審題立意中的縱深思維,就是從各個角度深入挖掘,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高考作文的材料,其中心往往是多元的,這給學生作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學生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提煉材料的中心,然后選擇自己熟知素材的那個中心去行文。當然盡管各角度有各自的中心,但有些材料中心也有主次之分,能抓住“牛鼻子”,掐準命門,那就要看你思維的深刻度了。
(1)把握重點。如2013全國卷“切割鉆石”。其實所給的也是“比較式”材料,只要我們進行對比分析就知,前面切割師“不愿動手”,其實是“不敢”,后面年輕切割師在師傅指導下,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我們來分析師傅的感慨:“要有……更要有”,一個遞進句,強調(diào)了“勇氣”的重要性,“鉆石有價,勇氣無價”,因為“經(jīng)驗與技術(shù)”前面切割師也有,他們所缺的是“勇氣”;至此并沒有完,后面又接了一句“不想有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fā)抖”,可見與2012年全國卷“挑擔子”又同出一轍:“心有掛礙,事易失敗?!?/p>
面對這兩個中心,你可以依你的素材儲備,任選其一,揮灑成文。至于從材料的其他方面提煉的中心,都是次中心,由此行文那就不是一類文了。
(2)厘清實質(zhì)。如安徽2014的作文“表演藝術(shù)家與劇作家爭論”,針對明晰爭論的焦點,各自表達的意愿,就可厘清問題的實質(zhì),提煉出切實的中心來。
到底改,還是不改?爭論是不是沒有調(diào)和的余地呢?其實你看材料中表演藝術(shù)家用了一個詞“根據(jù)表演的需要”,劇作家也用一個詞“隨意改動”,有了這樣的修飾詞,觀點就拉近了。其實表演藝術(shù)家與劇作家對劇本的改動都有一個前提:不是亂改,是根據(jù)需要改;不是不讓改,是不能隨意改。于是提煉出中心“改而有度”,“改要恰到好處,變應本其靈魂”。若手執(zhí)一端,強調(diào)一面,都有偏頗之嫌。深刻不能尖刻,這就涉及到審題立意的理性與辯證性問題了。
當然思維活動是復雜而精妙的,雖然文章從“三個維度”去對高考材料作文審題立意進行剖析,但在具體審題中決不是單一的思維活動,而是分析、審辨、整合、提煉的交互作用,審題是否準確,立意是否高遠,還取決于平時所讀、所思與所寫。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張峪銘,教師,現(xiàn)居安徽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