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
據(jù)中新網(wǎng)報道,兩個或者多個家庭把自身資源組合起來,分配時間和分享教育理念,變獨生子女“獨養(yǎng)”為“群養(yǎng)”,這種既解決雙職工家庭帶孩子難問題,又組建起“準兄弟姐妹”關系的“家庭互助”模式,曾在榕城的一些家庭中試水。經(jīng)過假期的磨合,“群養(yǎng)”初見成效,不僅解放了家長,孩子們的一些良性變化也讓家長倍感欣慰。與此同時,“群養(yǎng)”的弊端也不斷浮現(xiàn),孩子們爭搶玩具、家長教養(yǎng)方式不一致等也時刻給“群養(yǎng)”提出不小的挑戰(zhàn)。到底孰是孰非,讓我們在各方觀點的碰撞中,找到“群養(yǎng)”孩子的更好方法吧。
贊成方
義君——
“群養(yǎng)”孩子是獨生子女教育的一種方式,獨生子女在家庭中長期獨處或是在大人的帶領下玩耍,長此以往有些孩子會變得驕縱、變得孤僻,而“群養(yǎng)”的方式正是對獨生子女這些教育缺陷的一種彌補,讓孩子們在群體生活中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懂得團結、友愛。因為“群養(yǎng)”可以實行輪流制,所以又可以很好地避免因為家長的偏心而造成不好的影響,孩子們在不同的家庭跟不同的孩子一起成長。
西銘——
“群養(yǎng)”是種不錯的嘗試:一則可以緩解獨生子女們的“孤獨癥”,讓獨生子女們有個更加快樂的童年,這必將是一生的財富;二則可以改改獨生子女的“自私癥”,當他不再是唯一的“小太陽”,他就必須學著去包容、去與人合作、相處。有些家長擔心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會給孩子帶來價值紊亂,這種擔心大可不必。正如孩子每天要接觸不同的老師一樣,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可并不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相反,孩子或許可以在比較中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潘昕妙——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的爸爸媽媽小時候就覺得自己太寂寞了,很孤獨,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群居的生活里長大,而不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這些是獨生子女家長小時候的夢想。用“群養(yǎng)”的教育方式,不僅省錢了,更能使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分擔,懂得謙讓、懂得相互關愛。這無疑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合理地分配時間,分享教育理念,這些都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值得推廣!
反對方
王波——
我個人認為這種“群養(yǎng)”教育孩子的方式利弊同樣明顯。有利的方面,大家已描繪得很詳細,就不多做解釋,諸如解放家長,促進孩子與他人的交往,建立準兄弟姐妹關系等等,這些對于幼兒的成長來說都是很好的。而關于弊端,首先,這樣的“群養(yǎng)”方式難以普及。它在實現(xiàn)條件上有先天限制,因為要找到一個或一些跟自己教育理念相同且又能讓自己放心的親友或同事難度太大。其次,這種方式在實現(xiàn)過程中將面臨諸如費用計算,互動雙方的信任度,責任心等問題的考驗。最后,就其結果來看,覺得此舉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解放了家長,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同家長的言傳或許會造成孩子早期行為標準的混亂。
何東——
這種“群養(yǎng)”或許能養(yǎng)出“準兄弟姐妹”,但不知會不會因為沒有一個固定依賴對象而養(yǎng)掉孩子的安全感,養(yǎng)掉孩子的信任感。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遠,心理的教育更是一個忽視的對象。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教育比較好,這么“群養(yǎng)”不是一個好辦法。問題的關鍵在于,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小孩今天學習一種,明天學習一種,是否會混亂,對培養(yǎng)孩子的正常人格,是否會增加難度?
思考與建議
楊文——
即使是在一個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也會因為很多事情而爭吵,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jīng)的道路。但是,如果從小只是一個人在家里的話,自然不會經(jīng)歷這些瑣碎,形成的性格肯定不同于群養(yǎng)。總之,“群養(yǎng)”是不錯的理念。但是,這樣的方式和在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還是有諸多不同,該找著合適的切入點才好,才能達到“群養(yǎng)”的初衷。
黃璐——
人是群居動物,孩子“群養(yǎng)”對于消除這個時代獨生子女產生的各種問題是個相當有效的途徑。這能很好地消除獨生各種問題,且避免新問題出現(xiàn)的前提是家長與家長之間要做好約定,確定在教育所有孩子時的觀念與模式,達成一致并始終力行。
楊云——
這種方式只是“教育”的代勞,而非“親情”代勞,有點像過去私塾的變形。人們發(fā)明這種方式不失為一種新鮮的辦法,而且能讓孩子體會到與人交往相互學習的樂趣,不僅學知識也能交朋友。不妨把“群養(yǎng)”作為教育的輔助形式,免得將閑暇時間都浪費在枯燥的補習班或者網(wǎng)絡上。
高欣婷——
我覺得“群養(yǎng)”的這個模式可以采用,畢竟客觀上父母無法整個假期都陪孩子度過,采用“群養(yǎng)”的家庭互助模式可以緩解父母的壓力,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背景的教育,學到在自己家庭學不到的東西?,F(xiàn)在獨生子女出現(xiàn)的一些過分自我的問題,通過“群養(yǎng)”的模式可以得到改善,幾個孩子在一起可以促進獨生子女的交流。當然家長們不能過分依賴這種教育模式,畢竟“群養(yǎng)”也有它的弊端,正如很多人認為不是親生的孩子對待會有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不一定適應同一種教育方式,等等。家長對待“群養(yǎng)”也要揚長避短,這樣孩子才能在正常的軌道上成長。
黃仁賢(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主任,教授)
同事、朋友間互相照顧孩子,多年前就很常見,但主要還是局限于生活上的一種互助,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F(xiàn)在的年輕家長,能夠自覺地選擇“群養(yǎng)”教育的方式,是一種“三贏”的嘗試:對于家長來說,不僅解決了沒時間帶孩子的問題,更是一個教育經(jīng)驗交流的契機;對于孩子來說,組成一個“準兄弟姐妹”的團體,能夠很好地彌補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一些空缺;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能夠填補在校外活動和認識社會方面的不足。
選擇“群養(yǎng)”的范圍基本上以親戚和朋友間的互助為主,做出選擇時父母非常慎重。這謹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問題需要彼此間達成共識:一是教育理念,如不能打罵孩子等;二是開銷的問題,如進行詳細的開支記錄,嚴格實行AA制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