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薩如拉
【摘 要】小學漢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歸根到底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言技能和漢語文技能,這就意味著這種漢語教學必須遵循特定的理論和方法安排教學計劃、組織課堂教學,即從漢語的語言、詞匯、語法等基本要素入手,通過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使學生具有準確合理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漢語文;漢語文教學
漢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小學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學生是未來發(fā)展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使他們掌握牢固的專業(yè)知識,還要重視對他們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不斷為小學課堂中注入新鮮的血液,確保每一節(jié)課的課堂效率。
一、加強對漢語實踐活動的指導
漢語教學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漢語實踐活動,要求開展活動課的形式多樣,且內(nèi)容豐富多彩,可采取學唱漢語歌曲、成語接力賽、查字典比賽、故事會和朗讀會等形式。在組織集體活動時,教師需時刻體現(xiàn)出學生的合作意識、積極性和自主性,活動的內(nèi)容要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形式不要過于死板,活潑一些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且活動要具有較強的交際性。語言和民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語言是最好、最完備,同時是最豐富的交際工具,學習母語與第二語言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與人更好地交流,漢語教學更應該側重于交際功能。學習漢語的民族學生大部分年齡偏小,學習之后,效果十分顯著,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且學習內(nèi)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倘若在學習漢語之后,在生活當中無法應用,那么長久下來,學習興趣會逐漸消失。
二、在小學漢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鼓勵為主
在小學漢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漢語文學習狀態(tài)和個性特點,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學習情況,來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符合小學生的發(fā)育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由于小學生并未處于一個漢語言環(huán)境,對于漢語文知識還比較陌生,在接受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師必須對其加以鼓勵和表揚,不可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對于漢語文學習能力強。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并為其指出可進一步提高的部分;對于漢語文學習成績進步比較大的學生,要予以鼓勵;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注其學習心理的變化,并及時引導和鼓舞,指導和幫助其學習。
三、重視課文朗讀和典范性語言材料的積累
厚積薄發(f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要想提高漢語能力,就要注重語言、語感、語句的積累。雖然學生使用的教材和漢族學生不一樣,但相比較比普通類學生使用的教材簡單得多。學生的漢語素養(yǎng)與漢族學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閱讀有困難,語言表達不清楚、不規(guī)范,語序錯亂,語法混淆的不乏其人,作文中病句連篇的現(xiàn)象更是比較常見。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機械地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教參建議確定教學目標,而應從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課文和閱讀材料,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語言知識。處理好停頓、重音、語調(diào)和速度等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明白如何把話講得清晰、正確,用語貼切、得體。同時,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多背誦一些經(jīng)典性的篇章,并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以此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對于文中那些富有哲理、充滿詩意的段落、句子,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一些仿寫訓練,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言形式,增強駕馭語言的能力,還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小學漢語文教學,其實也是一門語言的學習。對于語言學習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擁有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因而,在小學漢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氣氛,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漢語文學習。教師可以在漢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漢語言教學活動,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漢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將學生生活中所需要應用到的漢語文知識作為漢語言學習的材料,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漢語言情境,以培養(yǎng)學生應用漢語文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讓學生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來扮演角色,用漢語進行對話和交流,并體會文章中的感情。另外,教師還可以選取某一話題來開展?jié)h語言演講比賽,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漢語言的積極性。教師可在校園設置“漢語角”,不定期的開展一系列的漢語言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提高自身的漢語文水平。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講漢語,多使用漢語,培養(yǎng)學生說漢語的習慣,以消除學生對漢語文學習的畏難情緒,增強學生對漢語文學習的信心。
五、讓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傳統(tǒng)的漢語文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一個語重心長,一個被動接受,課堂氣氛沉悶。傳統(tǒng)模式框定了學生思維,長此以往,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就受到影響。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揚課堂民主,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愉快思考,主動探索,活躍思維。學生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才會達到最佳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六、合理利用教學資源
在漢語文教學課堂上首先要利用和發(fā)揮好漢語文教材的多種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有效的學習方式,以漢語文教材中提供的例子為基礎,主動的運用合理的想象來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經(jīng)歷和情感進行體驗,從而獲取更為直觀生動的理解和感悟,然后通過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來深化個人的認識,最后通過探究性的思考來熏陶個人情感,獲得一定的思想啟發(fā),從而掌握學習漢語文的有效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個人的漢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另外,將漢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漢語文資源,并將漢語文能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
七、確立目標,拓展教材
課時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課時教學目標通常分兩類:一類是即時達成的目標,主要指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目標,通常課上完就應達成。因而,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選擇,可以這樣說,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
要合理開發(fā)利用漢語文課程深厚的人文精神資源,讓學生在這個視野開闊。每一篇教材無不體現(xiàn)作者對人的呼喚,對生命的關注,對人的良知的啟迪。這些文學作品以不同的情感傾訴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在與文本的閱讀交流中,憑借審美感知的直覺,攫取了文本的抒情性并在自己的情感經(jīng)驗中,找到共鳴點。在這些教材中,寄寓了作者人文主義的理想,指引著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理解中思索。明白了人必須有生命意義,要珍愛生命,感受幸福,體會到人必須相互關心愛護;保持善良和真誠;懂得自尊自愛,了解到人生意義、人生價值所在。
總之,在進行漢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營造一個活潑、輕松的教學氛圍,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使學生從心理上喜歡漢語文,愛上漢語文。教師要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只有選擇科學的教學觀念做指導,才可以使教學策略和小學生的學習相符合。
參考文獻:
[1] 齊玉華,海金寶.提高蒙古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淺談[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1(02).
[2] 包斯欽.新時期蒙古語文學思潮論[J]. 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9(04).
[3] 趙萬文.教學目標:有效備課的價值追問[J]. 貴州教育 2015年11期.
[4] 耿麗清.讓教學生動起來——無痕教學初探[J]. 新課程(上) 2014年10期.
[5] 范芳.談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J]. 讀書文摘 201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