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淳
摘要:以高校學生個案分析為切入點,從問題發(fā)現(xiàn)、合理解決和分析對策三個方面,深入探討新形勢下高校新生適應性問題,并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新生;適應性問題;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8-0102-02
一、個案分析與問題發(fā)現(xiàn)
琳琳,某校護理專業(yè)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面對陌生的校園環(huán)境和人群以及專業(yè)的壓力,出現(xiàn)抵御情緒。具體表現(xiàn)為:無法上專業(yè)課,看見與專業(yè)相關內容,惡心難受,為人內向,少與人交往,情緒抑郁,談及未來非常迷茫和抗拒。該生找到輔導員,以無法繼續(xù)學習現(xiàn)專業(yè)和喜歡其他專業(yè),并且符合所有轉專業(yè)條件為前提,要求換專業(yè)。該生行為是學習問題還是新生適應性問題是我們要首先判定的,因此在遇到問題時,我們應先做到以下幾點。
1.資料收集,加深了解,及時反應。首先,通過學生檔案、班級同學、班主任、專業(yè)教師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得知該生的愛好和經歷,以此作為面談中打開話題的切入口;其次,向領導和有經驗的前輩匯報并尋求幫助和處理意見。通過了解:該生為“95后”獨生女,農村戶口,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父母離異,母親對其控制性強,平時勤奮好學,由于家庭經濟較差申請貧困生,自卑感較強,挫折抵抗力低,人際交往能力較弱。
2.初次面談,移情傾聽,建立信任。(1)舒緩學生情緒至關重要。因此首先要注意約談的地點和時間,應避開學生的上課時間,地點則選擇安靜而寬松的辦公室或者室外。(2)注意傾聽是談話的重要法則。當學生開始表露想法吐露心聲,必須注意引導和傾聽,切記進程過快,導致學生反感。引導輔導員立刻進行疏解和引導,但可能進入太快,經過一段時間懇談,該生仍舊不能接受現(xiàn)專業(yè),堅持換專業(yè)。并且雙手抱在胸前,低頭側身,表現(xiàn)出抗拒和保護自己的姿態(tài)并失聲痛哭,情緒激動。(3)移情以建立信任。輔導員可適當用自身經歷和他人經歷做引導,逐漸讓學生緩和情緒,將她帶入另一個新的思維空間,釋放學生壓力,準備二次面談。
3.聯(lián)系家長,具體了解,小心求證。(1)電話告知詳情,積極尋求配合。工作中,輔導員應隨時根據學生狀態(tài),判定是否與家庭取得聯(lián)系。當該生家長得知自己的女兒想要換專業(yè)時,情緒激動。(2)了解家長態(tài)度,穩(wěn)定家長情緒。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后,第一時間了解家長態(tài)度,安撫家長情緒,并與家長溝通是否到校。該生家長告知輔導員會馬上趕來,輔導員則在對話中告知家長不能對該生進行責備,應當加強與其的溝通,從而找出深層次的原因更好的解決問題。(3)家長面談交流,確定解決策略。積極引導家長和學院領導、教師先行見面溝通。家長于到達當日單獨聽取該生傾訴后,再進行二次面談。
4.二次面談,抓住機遇,敞開心扉。二次面談以該生提問,輔導員答疑,家長表示理解的策略逐漸解開學生心結。學生、家長、輔導員坐在一起,進行更深層次的談話與剖析。(1)專業(yè)學習差距。進校后發(fā)現(xiàn)自身和其他同學的學習水平相差太大,感覺就業(yè)前景迷茫。專業(yè)差導致拿不到獎學金,沒有獎學金導致找不到好工作,最后對家人無法交代。(2)溝通畏懼與障礙。進校前高壓式的學習,讓其不懂得與人交流與溝通,入校后對群體性活動產生心理恐懼。(3)缺少師生交流互動。專業(yè)教師嚴格,該生擔心自己的專業(yè)學習不能達到教師要求,最后無法合格甚至無法畢業(yè)。(4)自控力不強。長期高壓式的家庭控制與學校控制,在進入大學后得到釋放,在厭學的情況下自控力降低。具體表現(xiàn)為,無法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睡眠,對校園集體活動感到乏力,逐漸脫離群體。
5.介入處理。尋找自信,擺脫恐懼。針對該生情況,給出基本的處理意見:(1)繼續(xù)舊專業(yè),嘗試新專業(yè)。不立刻轉專業(yè),先適應兩個星期。適應期間,讓該生到想轉入的專業(yè)隨堂聽課,并且安排現(xiàn)班級學生進行幫助適應,最后再決定是否轉專業(yè)。第二,建立信任,尋找自信。談話之后,多次向該生的班級同學了解近況,并且直接讓該生做自己的小老師,虛心學習該生教授的專業(yè)知識,使其更加自信。(2)因材施教,師生互諒。請學院領導和該生的專業(yè)教師進行溝通,對于特殊情況的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教育,特別要叮囑該生的班主任及輔導教師對該生的生活、學習及人際交往上都應加強關注和引導。經過處理該生不再堅定地轉專業(yè),逐漸適應新的大學生活。
二、從案例啟示看新生適應性問題
新生適應性問題是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在處理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1.快反應,慢定性。在深入了解之前需快速對學生情況進行安全系數判斷和反映。第一保證學生安全,第二開始情緒疏導和全方面了解情況,第三根據情況判定是否需要聯(lián)系父母。此過程中不能輕易對學生的問題類型定級定性。
2.管有度,導為主。輔導員管理的“度”的把握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大學生已經是成人,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大學的重要價值之一。事實證明,管的多不一定就管得好,當然也不能放任自流,所以度的把握往往才是輔導員處理問題的難點。
3.善發(fā)現(xiàn),常溝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這個閃光點需要每一個高校工作者去發(fā)掘。通過與家長的溝通、與學生的溝通、與教師的溝通、與同學的溝通以及自己的觀察,及時鼓勵,長期關注,讓學生逐漸消除自卑感,重塑自信。
4.善反思,常傾聽。每個學生都需要鼓勵和認可,尤其是心理狀況不穩(wěn)定的學生,特別需要旁人的關心和傾聽。在處理事件之后,我們還必須適時進行反思和糾錯,避免同樣的失誤再次發(fā)生。
三、從個案分析淺談新生適應性教育
新生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上的不適。而導致此類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筆者在文章開頭已經提出,主要是受到家庭成長、學校教育、社會環(huán)境、個體心理四大因素的影響,前三者可歸納為造成新生適應性問題的外因,個體心理則是其內因,但外因與內因又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家庭成長是學生性格形成和塑造關鍵的外部環(huán)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童年時期家長行為的影響,是決定學生個性與行為模式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學生進入大學時,性格與行為習慣已經相對固定,家庭成長中造成的陋習,是高校工作者的死敵。
學校教育,是學生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最廣闊的滋養(yǎng)基地。拘束的小學教育、機械“填鴨式”的中學教育給高校思想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和挑戰(zhàn)。自控理差、被動性強、執(zhí)行力弱,成為普遍大學新生存在的問題。
社會環(huán)境,是學生行為走向選擇最前沿的指南針。新形勢下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給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提供了更寬松的平臺。各種敵對勢力紛紛向高校進軍,妄圖在青年的思想上切開一道口子,從根本上消磨中國青年的意志。經濟飛速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在學生中滲透,部分目光狹隘的青年學子在學習道路上求快求利,妄圖取得一次性的勝利和成功。
一切問題的發(fā)生都是思想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在新生適應性問題上想出更新地對策,來應對新形勢新環(huán)境下產生的新問題。
1.科學管理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重要性?!吨袊髮W生適應量表》中,新生適應性問題的差異性分析:城市(鎮(zhèn))學生比農村學生適應力強,文科學生比理科學生的適應力強,獨生子女比非獨子女的適應力強。科學的測量數據與測量方式,有益于我們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狀態(tài),并對癥下藥。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先預防早治療,減少此類問題的沉積。
2.新生始業(yè)教育方式的革新與吸收。目前國內大學在新生事業(yè)教育的重視程度上越來越高,而國外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開展比國內較早,方式新穎、個性化強、機構專一。新生事業(yè)教育是幫助新生更快了解學校、熟悉環(huán)境,順利完成角色轉變,更好進行大學生活的一劑良藥。因此,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我們必須適應社會新形勢和學生新特點,著眼于新生事業(yè)教育形式的革新,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生事業(yè)教育活動。專業(yè)引領、校園活動和心理干預三管齊下,熟練運用新媒體網絡平臺,與教學工作同步引導學生更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增強國內校際交流和了解國外高校最新動態(tài),吸收各方所長增強新生事業(yè)教育的科學性。
3.朋輩教育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運用。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采用班級學長輔導制、經驗交流會、黨員聯(lián)系寢室等多種朋輩輔導形式,促進新生更快適應大學生活。朋輩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有利于了解學生情況,加強交流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幫助高校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專業(yè)思想,以點帶面,以先進帶后進,增強教育的有效性。
4.新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與主觀幸福感的培養(yǎng)。新形勢下的大學新生,長期依附家庭和捆綁教學模式成長起來,主觀能動性匱乏者多,獨立性、自控力等在高校寬松的環(huán)境中逐漸迷失,造成心理拖延癥等問題,直接影響其大學生活,主觀幸福感的缺失也來源于此。新形勢下的高校教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革新已經迫在眉睫。網絡教學持續(xù)對第一課堂發(fā)出挑戰(zhàn),如何改善第一課堂教學方式和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全體教育者的重要課題;第二課堂的輔助功能如何運用,運用過度的校園活動同樣也掣肘著第一課堂。只有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科學地創(chuàng)新地開展起來,運用互動教學、對話教學等方式發(fā)揮學生在課內外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校園文化活動水平以增強學生主觀幸福感,才能使新生在適應階段更有效地融入新環(huán)境。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新生適應性問題已經成為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的要點之一?;诹暯娇倳浀摹翱圩诱摗保咝1仨毮贸龈鄬Σ呓鉀Q此類問題,爭取把新生大學生活的第一顆扣子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