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積極倡導(dǎ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而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法多以老師講授為主,很多語文老師按照課堂預(yù)設(shè)的程式有條不紊地“講”下去,因循教參上的標準答案來處理課堂問題,這樣的課堂便缺乏活力,很難做到“從學生出發(fā)”,依據(jù)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與語文學習的特點,去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也談不上做到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更無法實現(xiàn)關(guān)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之目的,不能在注重知識、技能傳授之時兼顧學生能力、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而,要形成開放且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學,還需要語文老師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并要抓住契機,激活課堂,開啟學生自由表達之窗,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讓其個性閃耀出創(chuàng)新的華光。
很多老師認為,課堂生成問題是隨機的、不可控的,是可遇不可求的。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課堂預(yù)設(shè)與課堂生成問題并不沖突,二者存在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課堂教學不可能事無巨細,老師把課堂的每一個知識傳授的細節(jié)都設(shè)計好,完全按照“模子”里的每一個“刻度”來一絲不茍地執(zhí)行。課堂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師生是通過互動的方式來獵獲知識之鹿的,方式必須多樣,而且“知識之鹿”是靈動的,是奔跑著的,“死套子”去套靈動之鹿,實在勉為其難。陶行知先生說:一切教法從屬于學法,學生怎樣學,我們便怎么教。
因而,課堂預(yù)設(shè)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學情,重點關(guān)注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充分考慮課堂教學過程中臨時生成的問題,兼顧學生個性與情感,從而獲得最大效益。
課堂預(yù)設(shè)的要求甚高,因為它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與技能培訓(xùn),它被賦予了激發(fā)學生內(nèi)驅(qū)力、點燃學生激情、催生其創(chuàng)造力的職責與功能。因此,課堂設(shè)計的起始點就要立足于“課堂問題的生成”,讓這些問題激起千層之浪,使死寂之湖碧波蕩漾,讓風平浪靜之海怒濤翻卷。
我在教授《邊城》時,由于在課堂預(yù)設(shè)上面做好了功課,收到了好的效果。本來,我原想按照教授小說的傳統(tǒng)套路來講授這一課:從自主閱讀,到梳理情節(jié),再到分析人物形象,到歸納小說主題,最后是分析寫作特色。如此按部就班地講,四平八穩(wěn),泛不起多大波瀾,學生的激情時有時無,其情趣必然大打折扣,更談不上深層次探究、感知邊城的人情美、環(huán)境美,美感享受幾近于無。學生在老師的具體安排下,一步一步地被推著做賞析,老師像一步做完一個任務(wù)似的,哪里能求得自由開放、靈動、熱情的課堂呢?
我調(diào)整了備課思路,首先考慮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學子,他們向往自由,更渴望將來得到美好的愛情;他們成長于21世紀,在新時代的開放、文化的多元化之環(huán)境中長大,他們不再是像我們這一代人的高中階段,談愛臉紅,言男女之事必羞,男生與女生見了面,臉碰臉也不交流……時代變化了,學生的觀念解放了,新的教學構(gòu)思也要與時俱進,切合人性的特點。
于是,我放棄了傳統(tǒng)保守的授課方法,從青年學生的情感特點切入,設(shè)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小說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個情節(jié)?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2.湘西美在哪里?
3.翠翠和二佬兩人各自吸引對方的是什么?
4.小說以悲劇而結(jié)尾,你認為釀成悲劇的原因是什么?錯在翠翠嗎?
當我把這些問題交給學生后,他們立刻活躍起來,他們對此大感興趣,特別對第一個問題異常興奮。自行閱讀后,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朗讀精彩段落,闡述個人感受并能指出該段文字好在哪里。如此以來,不待老師講析情節(jié)、人物描寫手法、文字蘊含著的意義、人物的心理、性格分析等等,學生們自己都說出來了。有的甚至比教參上的分析還詳細、透徹。面對如此活躍的場景,當堂研討學生們所生發(fā)的一個個新問題,真是其樂無窮,學生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我們當老師的何必越俎代庖、苦苦為其背包袱呢?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老師意料不到的新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令人尷尬,但要是巧妙化解,卻又能使課堂風趣怡人,頓生光輝。
如:在講《長恨歌》時,分析到“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時,一位男生突然道:“君王咋不上早朝了?”有不少同學大笑。不知道這位男生是真不懂,還是故意裝糊涂而做此調(diào)皮的一問。此刻,假如老師板著臉訓(xùn)斥學生,肯定不好,因為這也是“應(yīng)激反應(yīng)”?。〖偃缋蠋煵还懿焕?,好像老師無法應(yīng)對,有點“示弱”,因為學生們都在看著老師該怎么應(yīng)對。假如老師不作點評分析,那么唐玄宗荒淫無度的生活造成天下大亂的主因,就會被輕輕放過,起不到教育作用。
怎么辦呢?我望著大家,微笑著說:“這個問題提得好!是啊,為什么漢皇(其實為唐玄宗)就不能起早點呢?”同學們笑著說:“他根本起不來!”“為何起不來呢,是因為日理萬機累的嗎?”“不是!”“是憂心黎民生活疾苦或憂心敵國入侵而多天沒有睡好嗎?”“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同學們會心地笑,那位大聲提問題的學生也跟著笑。我接下來說:“都怪楊玉環(huán)太美了!”同學們們大笑?!啊啦皇亲铮膊皇清e,為美迷醉才是錯,為了美色而荒廢朝政就會鑄成禍國殃民的大錯。古人云‘天子一跬步,皆關(guān)民命,不可忽也。同學們,我們用文雅的話講這兩句詩寫出了唐玄宗怎樣的生活?”“荒淫”“縱欲無度”“沉溺于美色,毫無節(jié)制地縱欲”,同學們紛紛道?!笆前?,這樣的一國之主,一個男人,愛美人勝過愛江山了,國家怎能不動亂呢!真是:‘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歷史之深重教訓(xùn),不可不引以為鑒啊!”同學們開始陷入深深地思索了……
我不但有效地化解了難以用日常之語解說的尷尬,而且抓住這個契機,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給他們以深刻的啟迪。
課堂問題的生成,是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在感悟解析文本過程中,依據(jù)個人獨特的審美角度、個性愛好、個人經(jīng)歷、聯(lián)想與想象力等,對文本做出獨有解讀、認知,或提出質(zhì)疑,或?qū)σ延械慕Y(jié)論予以重新定位定性思考而產(chǎn)生的。
在講《李憑箜篌引》時,該詩的側(cè)面表現(xiàn)手法應(yīng)作為講析重點。在我和同學們共同分析到詩歌的最后兩句“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時,一名學生興致頗高,突然大聲說:“老師,李賀在這兩句詩里用月宮的傳說,通過吳剛、玉兔的表現(xiàn)來烘托音樂的動聽,他為何不用嫦娥的表現(xiàn)來烘托音樂之美呢?”聽了此話,我的頭腦中靈光一閃:“好!一個訓(xùn)練學生的機會來了?!蔽译S機道:“這個問題提得好啊!嫦娥到哪里去了呢?我們不妨以嫦娥為寫作對象,模仿李賀的詩句來創(chuàng)作幾句詩,用以側(cè)面烘托李憑彈箜篌的高超技藝。請拿出紙和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看誰寫得出精彩的詩句,來和李賀的詩媲美!”于是,同學們的興致一下子被激起來,紛紛起筆創(chuàng)作。
幾分鐘后,學生們還真的寫出了不少意境優(yōu)美的詩句呢!試舉出幾例:“嫦娥掩面凄然聽,廣寒宮冷月色清”;“嫦娥聞聲起徘徊,感懷天宮不該來”;“嫦娥泣淚連珠子,亂云飛度寂寞舞”;“廣寒宮冷凄然聽,清輝玉臂淚瑩瑩”;“悄然凝睇思幽懷,悵恨綿綿折桂木”……所創(chuàng)作的詩句雖然尚顯幼稚,押韻、合轍還有一些問題,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被瞬間激發(fā),情致高昂,煥發(fā)了自由創(chuàng)作的個性,實在難得。假如只是一味地講析,讓學生被動地聽老師個人講析,那么,這節(jié)課便少了這抹異彩,趨于平淡甚至于僵化。
有時候,課堂生成的問題有利于拓展與深化教學,這樣的生成問題往往與學生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相關(guān)聯(lián)。有一天上午,我在講詩歌鑒賞專題時,講到關(guān)于詩詞的“意象”知識,講“雁”、“梧桐”、“陽關(guān)”、“楊花”、“連理枝”等意象的象征意義,當講到“柳”時,很多同學異口同聲道:“‘柳與‘留諧音”,說這個“柳”的意象多與送別、挽留相關(guān)。我原準備在將來高三模塊復(fù)習時,再拓寬學生對這一個“柳”的意象的認知視野,此時學生們竟然都異口同聲地認定“柳”就一個“留”的意義,容易形成“固化式”思維,對今后的學習不利。于是,我反問道:“難道‘柳僅僅表示‘送別挽留之意嗎?”學生們陷入沉思。我接著說:“現(xiàn)在請你們回憶或利用教室內(nèi)的電子白板即時搜索,或查找課本、詞典,找出寫有“柳”的詩詞,看一下這些詩句中的‘柳的意象各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們馬上陷入忙碌之中,有上臺用電子白板搜索的,有查詩歌鑒賞辭典的,有翻讀書筆記的,還有默默思索的,課堂上學生們活躍起來,查到這些詩詞后,他們自發(fā)地討論交流起來。
等了一會兒,我讓學生們把這些詩分分類,找?guī)讉€代表分別闡述。
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此詩中之柳象征著春之美好,是明媚之春的寫照。
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贝肆潜扔鞯弥颈悴竦膭堇∪?,將狀物與哲思交融在一起。
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苯柙伭磉_詩人壯志難酬、命途多舛的悲涼心情,真是傷遲暮、嘆身世。
白居易的《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詩人借詠柳表達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之情。
唐彥謙的《垂柳》:“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寫柳以諷刺阿諛奉承、極盡諂媚之能事的佞臣小人之徒,表達對晚唐腐敗的憤懣。
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杜甫的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薄?/p>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精神也被調(diào)動起來了,主動展示他們自己探求來的“成果”多么快樂啊!
課堂生成問題,往往承載著學生靈動的思維,閃耀著師生互動的情感火花,浸潤著為師者的高妙藝術(shù),呈現(xiàn)出新課標改革的前銳思想。它是不可多得的教育教學資源,稍縱即逝,既有從教者孜孜以求精心設(shè)計的鋪墊,又有受教者臨時意興勃發(fā)所帶來的機遇,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足以讓課堂絢麗多彩,在質(zhì)疑思維探究行進的深幽之林,恰恰傳來婉轉(zhuǎn)的麗聲。
杜紅彪,教師,現(xiàn)居河南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