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帥 史永暉 葉桂香 王良 陳國慶
摘要:N2O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農田已成為其重要排放來源。為明確秸稈還田量與氮肥的耦合效應對夏玉米農田N2O排放的影響,本試驗利用農田實測N2O排放數(shù)據(jù)對DNDC模型進行驗證,并利用該模型研究了秸稈還田量與氮肥施用量對N2O排放的耦合效應。結果表明,秸稈還田與氮肥均有利于N2O排放,玉米大喇叭口期與乳熟期增量最大;秸稈還田量和氮肥對N2O排放的影響有疊加作用,且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疊加作用越明顯;在高氮條件(N30)下每增加1875kg/h㎡的秸稈還田量,N2O排放量增加0.033kg/h㎡,是低氮條件下的1.65倍。本研究結果可為黃淮海地區(qū)夏玉米農田N2O減排措施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jù),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DNDC模型;N2O;秸稈還田;氮肥;夏玉米
中圖分類號:S513.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2-0068-06
N2O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貢獻約為6% (IPCC,2001),其增溫效應是CO2的150~200倍。農田是N2O排放的最主要來源,在源庫收支平衡中起主導作用。其排放或吸收速率受土壤、氣象、農作管理等因素的影響。
秸稈還田是當前廣泛應用的農田管理措施,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良土壤、提高產量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影響農田土壤N2O排放的最關鍵因素。目前,關于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質、作物產量、肥效影響的研究較多,國內外對于秸稈還田對N2O排放的影響持不同觀點,有學者認為秸稈還田對N2O的排放有促進作用,同時有人認為小麥秸稈還田降低了N2O的排放量,也有學者認為秸稈還田對于N2O排放的影響與氮肥的施用量有關。關于氮肥施用對于N2O排放影響的研究較成熟,普遍認為氮肥施用量增加有利于N2O排放;但就氮肥施用和秸稈還田的耦合作用對N2O排放影響的研究較少。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是目前國際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模型之一。由土壤氣候、植物生長、有機質分解、硝化、反硝化和發(fā)酵6個子模型組成,可以模擬區(qū)域尺度內碳氮元素的運移過程,估算植物生長系統(tǒng)中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一種評估減排措施的有效工具。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驗證分析。本研究通過大田試驗驗證DNDC模型,利用DNDC模型模擬秸稈還田量與氮肥的耦合效應對夏玉米農田N2O排放的影響,可為黃淮海地區(qū)夏玉米農田N2O減排措施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田間驗證試驗
試驗于2012~2013年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zhèn)試驗田(東經117°3′57″,北緯35°58′8″)進行。土壤類型為棕壤,有機質含量22.93 g/kg、全氮0.82g/kg、水解氮85.87mg/kg、有效磷27.48mg/kg、速效鉀129.70mg/kg、有效硫43.35mg/kg。冬小麥夏玉米輪作,一年兩熟。夏玉米6月17日播種,品種為鄭單958,種植密度75000株/h㎡。小麥秸稈還田量為7500kg/h㎡。試驗設置4個施氮水平,分別為0、150、300、450kg/h㎡,并記為NO、N10、N20、N30。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長21m,寬8m。試驗用氮肥為尿素,其中40%做基肥于播種期施人,60%做追肥于大喇叭口期施人。
N2O取樣采用靜態(tài)箱法測定,采集周期為7天(第二次測量時降雨,延后3天),采集時間為上午8:00~12:00。降水后,加大采集密度,每天測定一次,持續(xù)一周。取氣前1min蓋上箱體并用水密封,打開風扇電源,風扇運行使箱內氣體混合均勻。用50 mL醫(yī)用注射器連續(xù)采集0~15~30~45min4針氣樣,用氣相色譜法測定。
N2O通量計算公式為:式中,F(xiàn)為N2O排放通量[mg/(㎡·h)],T為箱內溫度(℃),28為每摩爾N,0分子中N的質量數(shù),22.4為溫度273 K時的N2O摩爾體積,H為采樣箱高度(cm),c為N2O氣體濃度(μL/L),t為關箱時間(min),dc/dt為采樣箱內N2O氣體濃度的變化率[μL/(L·min)]。
1.2 模型參數(shù)校正
DNDC模型根據(jù)土壤中各項環(huán)境因子計算土壤各層剖面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和發(fā)酵過程的速率,其中反硝化作用子模型模擬以每小時為時間步長的反硝化過程,并計算N2O的釋放通量。
模型輸入數(shù)據(jù)分為氣象數(shù)據(jù)、土壤數(shù)據(jù)、農作管理數(shù)據(jù)三類,氣象數(shù)據(jù)由試驗地點氣象站監(jiān)測獲得,大氣中NH3(以N計)和CO2的背景值使用模型推薦值為0.06μg/m?和350mg/L。土壤質地、pH值、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初始硝態(tài)氮和銨態(tài)氮含量等參數(shù)通過取樣測定得到;而土壤中的粘粒粒組、田間持水量通過校正得到。田間管理數(shù)據(jù)包括施肥、灌溉等,均來自實際管理方案。利用試錯法對參數(shù)進行校正。試錯法即根據(jù)已確定數(shù)據(jù),對需校正的部分數(shù)據(jù)在一定范圍內逐個更改取值,取均方根差最小時的參數(shù)值作為模型的最終參數(shù)值,校正后的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1.3 DNDC模型驗證方法
關于模型驗證,N2O的日排放量可以從長期排放量角度來觀察模型的優(yōu)劣,故可以利用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R)與均方根誤差(RMSE)來表示DNDC對N2O排放的模擬效果(公式1),并觀察DNDC對N2O釋放峰的捕獲情況來對模擬結果進行分析。式中,Oi為第i項觀測值,O為觀測平均值,Si為第i項實測值,S為實測平均值,n為觀測次數(shù)。
1.4 模擬試驗處理
在模型模擬試驗中,設置5個秸稈還田梯度(0、1875、3750、5625、7500kg/h㎡)與4個氮肥梯度(0、150、300、450kg/h㎡)。并就3個秸稈還田梯度(0、3750、7500kg/h㎡)分析秸稈還田對土壤水分和有機質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DNDC模型驗證
如圖1所示,在4個氮肥處理中,DNDC模型較好地捕獲了由降雨、施肥及灌溉產生的N2O釋放峰,實測數(shù)據(jù)與模擬數(shù)據(jù)在形成時間、持續(xù)時間與峰值大小上均一致。4個處理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409、0.8226、0.8698、0.8463,經t檢驗(P<0.05),4組數(shù)據(jù)相關性均達到顯著水平,模擬結果與實際值的變化趨勢一致。總體來說,DNDC模型可以較好地擬合出N2O在玉米生長期內的排放情況。
2.2 氮肥用量對土壤N2O排放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不同氮肥處理下,夏玉米生長期內N2O總排放量差異較大,NO、N10、N20、N30處理下分別為0.46、0.92、1.33、1.55 kg/h㎡,低氮處理(N10)的N2O排放量是不施氮(NO)的2倍,高氮處理(N30)的N2O排放量是不施氮(NO)的3.37倍,隨施氮量的增加N2O的排放量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在氮肥水平較高時N2O排放量的差異較小,高氮處理(N30)的N2O排放量僅比中氮處理(N20)的高16%。
由圖2可知,不同施氮量造成的N2O排放量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小喇叭口期與乳熟期的排放峰值的大小上。與不施氮相比,高氮處理所造成的N2O的排放增量為1.09kg/h㎡,這3個時期排放峰值的增量占總增量的53%。經模型模擬,大喇叭口期、小喇叭口期的排放峰受降雨和基肥的控制,乳熟期排放峰受降雨和追肥的控制。
2.3 秸稈還田對土壤N2O排放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秸稈還田處理下,夏玉米生長期內N2O的排放總量隨秸稈還田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秸稈還田量處理比不還田處理高13%,隨秸稈還田量的增加,平均每增加l875kg/h㎡的秸稈還田量,僅增加0.012kg/h㎡的N2O排放量。
由圖3可知,N2O排放量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玉米生長期后半部即玉米生長的花粒期,在乳熟期的排放峰中最為明顯,在玉米生長的中前期N2O的排放量差異并不大。
2.4 秸稈還田與氮肥施用對土壤N2O排放的影響
表4數(shù)據(jù)顯示了秸稈還田與氮肥施用對土壤N2O排放的影響(其中N0組數(shù)據(jù)即為2.3中單獨分析的秸稈還田組數(shù)據(jù),故不再列出)。由表4可知,在秸稈還田、氮肥施用雙因素處理中,N2O的排放量比單因素時的增量要大,進行少量秸稈還田(1875kg/h㎡)與不進行秸稈還田相比,N2O排放量增加0.06kg/h㎡,增幅較大。秸稈還田時,在低氮條件下每增加1875kg/h㎡的秸稈還田量,會增加0.01~0.03kg/h㎡的N2O排放量,平均增加0.02kg/h㎡;在中氮條件下每增加1875kg/㎡的秸稈還田量,會增加0.01~0.03kg/h㎡的N2O排放量,平均增加0.02kg/h㎡;在高氮條件(N30)下每增加1875kg/h㎡的秸稈還田量,會增加0.02~0.04kg/h㎡的N2O排放量,平均增加0.033kg/h㎡,其平均增量均大于只進行秸稈還田而不施用氮肥時的增量,且高氮條件下增量最大。故兩種因素對N2O的排放有疊加效應,在高氮條件下這種疊加效應最明顯。
N2O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內排放量存在較大差異,穗期排放量最大,花粒期次之,苗期最小。不同處理間N2O排放量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大喇叭口期與乳熟期。
2.5 秸稈還田量對土壤水分和有機質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N2O的排放主要與氣候條件、氮肥、玉米生長吸收等因素有關,其排放峰主要受降雨和施肥因素控制。不同因素通過影響土壤各項理化性質、改變硝化反應與反硝化反應速率來影響N2O排放。
經DNDC模型模擬,秸稈還田影響土壤水分含量變化(圖4),秸稈還田條件下的含水量較高。還田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高。在8月19日玉米開花之前,各處理水分含量差異不大;而在玉米開花之后,各處理間出現(xiàn)了較大的含水量差異,并持續(xù)到玉米生育期結束,而秸稈還田造成N2O排放量的差異也集中于花粒期,這與上文關于N2O排放的分析結果一致。秸稈還田使地表水分蒸發(fā)減少,致使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硝化反應速度增加,N2O排放量增大,這與王秀斌等關于N2O排放的分析結果一致。
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質有一定影響(表5),秸稈覆蓋在土壤表面,對土壤有機質積累有利,而有機質積累對N2O的排放有促進作用。與不進行秸稈還田相比,秸稈還田僅對0~10cm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有影響,完全還田處理組(7500kg/h㎡)的有機質含量僅增加了0.07個百分點??梢姸唐诘慕斩掃€田對于土壤有機質含量影響并不大,故土壤有機質的變化并不是影響N2O排放的主要因素,這也可能與小麥C/N比較大、難以分解有關。
3 結論與討論
就模擬結果來看,N2O的排放方式為“插入式”排放,其排放過程由一個個排放峰組成,排放峰之間的背景排放值比較低。采用靜態(tài)箱法進行N2O排放測定,這種方法決定了兩次測定點的間隔比較大,再考慮N2O的“插入式”排放方式,就造成了對于N2O排放值的測定有時會有較大誤差,故在玉米生長初期降水之后的數(shù)天內對N2O排放值每天進行一次測定。更改模型參數(shù)可以發(fā)現(xiàn),排放峰的形成主要與降水和基肥施用有關,增加降水量、降水中的氮濃度、施肥量可以增強該排放峰,更改降水和施肥時間可以使該排放峰提前或延后。但該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其過慢地模擬N2O在玉米生長初期排放峰中的下降趨勢,根據(jù)實測值,該排放峰下降時只持續(xù)2~3天,在第二或第三天就已經下降到背景值的水平,而DNDC模型認為該排放峰在5~6天后才結束,該現(xiàn)象說明DNDC模型可能有其系統(tǒng)誤差,也有可能與試驗方法有關。
土壤N2O排放的基本條件是土壤中有充足的有效氮,故氮肥施用量是影響N2O排放的重要因素。短期內秸稈還田影響土壤水分含量等指標,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能,為N2O的排放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故兩因素形成了疊加效應。在高氮條件下土壤有效氮較多,同時進行秸稈還田處理則會導致N2O的排放量大幅增加。
綜上所述,秸稈還田與氮肥施用均有利于夏玉米田N2O的排放,不同處理中N2O的排放量差異主要存在于玉米的花粒期,且兩因素有疊加效應,在高氮條件下秸稈還田更有利于N2O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