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紅
導語,是指老師在剛上課時切入該課教學內容的導入語,或者叫開場白。雖然它在語文教學中只起一個承上或啟下的過渡作用,但其效果是不可忽視的。開課時老師一番饒有趣味、引人入勝、富有創(chuàng)意、獨具匠心的導語設計,巧妙導入,能迅速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激發(fā)起學生繼續(xù)學習和深入閱讀的興趣。那怎樣使老師的導語設計獨具藝術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心呢?
一、以設疑導,用懸念吸引人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意識地設疑置難,制造矛盾,使學生產生種種疑團,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尋求答案的學習欲望。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課,課題本身就帶有懸念色彩,再做如下導語:教師板書課題后,問:你了解黃河嗎?你們通過査資料知道黃河從古至今有哪些變化嗎?黃河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們學了這篇課文就會明白。教師通過一連數問,在學生平靜的思想上,剎時激起層層波瀾,促使學生去深思,誘發(fā)了學生急欲求知的動機。
二、以情境導,用美景吸引人
作為語文教師應是運用語言的典范,上課時的導入應做到簡潔、明快、新鮮、活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以豐富淵博的知識,娓娓道來,吸引學生注意,同樣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第七課《尊嚴》時,可這樣導入:小朋友們,孟子說過: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是講咱們中國人做人要有尊嚴。本課中,在一位外國年輕人的身上,也體現了這樣的做人品質。想知道發(fā)生在這位年輕人身上的動人故事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這篇課文吧。這種導入方式,易于撥動學生的心弦,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想共鳴,進而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意境之中,便于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以故事導,用趣味吸引人
要使學生盡快了解該課的主題并對它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現代故事或時事新聞,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學,在興趣盎然中進入主題。如在講《小英雄雨來》時,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位小英雄,游泳本領很高,一個孟子扎進水里,可以游出老遠。就是憑著他的這個本領,逃脫了敵人的槍子,你們想知道這個小英雄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小英雄雨來》。學生非常愛聽故事,這樣的導入模式,最為學生所能接受,這種導入效果甚佳。
四、以聯系導,用結構吸引人
人教版語文課文的編寫,有其內在的聯系性,每組各課都是圍繞一個專題來設計編排的,都是圍繞一個中心組成的有機的整體,在設計新課導語的時候可充分考慮前后課文的聯系性,展示出其結構美。在教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組的《貓》時,導語可以這樣設計:“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不少作家妙筆生花,寫下的動物栩栩如生。豐子愷筆下那高傲的白鵝叫人敬畏。而老舍先生筆下那活潑淘氣的貓,更讓人喜歡,不信?我們就來讀讀老舍筆下的《貓》。(板書課題及作者)這則導入,有如此優(yōu)美的語言,配上老師那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語調,學生聽起來,如坐春風,馬上進入情境。
五、以實物導,用形象吸引人
實物對學生具有極大的興趣,一旦引入語文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引向知識的海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爬山虎的腳》這篇描寫植物的知識性文章時,可以這樣導入:老師先出示實物爬山虎,問小朋友:你們知道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嗎?這一問,馬上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爭先回答,有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是爬山虎。然后老師叫學生做近距離觀察爬山虎的葉、莖、腳,再叫學生讀書,與觀察到的爬山虎作比較,激起了學生讀書的欲望。
六、以調侃導,用幽默吸引人
調侃要詼諧明快,它是對文章內容進行變異的詮釋,可以給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幽默式的輕松和歡樂。是素質教育中樂教樂學的藝術體現。如在教學《鄭人買履》時,可這樣設計導語:“有位仁兄可真特別,買鞋不用腳試穿,這個人是不是有點問題?”學生一聽這話覺得這個人很奇怪,馬上對課文產生了興趣,這正是諧趣美產生的藝術效果。調侃式的導語要講究度,力求用時短用語精,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調動學生的情緒,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
七、以課件導,用直觀吸引人
如在教《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的: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吃水果吧!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N水果,想看看嗎?(出示課件),你以前看見過嗎?吃過嗎?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楊梅——師板書)知道哪兒盛產楊梅嗎?楊梅主要生長在江南——就是我們大家引以為自豪的故鄉(xiāng)。作者愛楊梅,更愛盛產楊梅的故鄉(xiāng),所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是《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樣的導入形象直觀,能把學生吸引住,很快進入主題。
有句格言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語文課堂的導入正體現了這一特點,切不可對其輕視。有“小技”,才能有大藝。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中的導語。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