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瑩
摘 要 教師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個體的獨特性,而每一篇文章也都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作為教師在自我個性和文章風格“相諧相容”時,要教出自己的個性;在“相抵相觸”時,要靈活機動,探求蹊徑。
關鍵詞 教師個性 文本風格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076-02
黃厚江老師在《談談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一文中也這樣說到:“閱讀教學中很多問題的出現(xiàn),都與教師對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讀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而許多成功的閱讀教學,都是以教師對文本深入、獨到的解讀為基礎的?!钡珎€人認為教師要做到對文本的深入、獨到的解讀,前提之一是教師能夠很好地處理自我個性和文本風格之間的關系。那么,如何做好教師個性與文本風格的“琴瑟相調(diào)”?針對這一問題,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作了一些思考和教學嘗試,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相融相諧,挖掘整合,教出個性
1.找準文本與自己獨具之長的最佳結合點,盡情演繹
所謂個性化教學,從根本上說,就是語文教師如何使自己的教學不同一般。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教師在借助文本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地挖掘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并找準課文與自己獨具之長的最佳結合點,盡情地去演繹教學的“獨一無二”。
有的老師具有濃密的藝術細胞,教學中,可以將其在音樂、美術上的優(yōu)勢應用到課文教學中來,從而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他們實現(xiàn)更寬界域內(nèi)的情感共鳴。一位老師在教學散文《竹影》時,發(fā)揮自己擅長繪畫的特點,用板書展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幀,讓學生由圖悟文,喚起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作者所描摹的景致,去觸發(fā)精神和靈魂的顫動。有些語文教師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利用這個優(yōu)勢,在語文教學中有機滲透歷史知識,為語文課抹上濃濃的歷史色彩,也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2.把握好自我獨特視角和適合學生視角的融合點,恰如其分
當教師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也即教師個性與文本風格相融相諧時,教師往往有很多話要說,但我們知道教師是課文的第二作者,他既是一個讀者,更是一個傳達給學生的教者。不少教學個性鮮明、教學成績斐然的老師,他的成功就在于不做自我展示的表演者,更不做文本的奴隸,他們能以自己的獨特視角去審讀教材,把適合學生的視角與自己對作品的新穎獨到的理解相融合,讓課堂傳神精彩。如有位老師在賞析《我的第一本書》時視角獨特,以自己獨到的理解去鑒讀,即用“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边@一句話串起全文的教學。如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作者用“難以忘懷”統(tǒng)領全文的人和事。在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用“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來解讀課文中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在教學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用“看了很難笑起來”來助讀文章的主題。全課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有這句話的身影。這是一種很高妙的利用課文本身的內(nèi)容形成課堂教學線索的構思手法。難能可貴的是,教者居然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好句子,然后讓它牽動著全文的品讀欣賞,讓人贊嘆。這樣賞讀,角度獨特,學生既感新鮮,又易理解,這樣一來,就找到了教師的獨特視角與適合學生品讀視角的結合點,對作品進行重新組合,教出精彩,教出個性。
二、相抵相觸,靈活機動,探求蹊徑
1.調(diào)動學生作用,點思維火花促課堂生成而教
當教師個性和文本風格相離相抵時,并不代表學生也和文本相離相抵,一個班級有諸多學生,學生是充滿靈動的生命體,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喜好。在諸多的學生中,定有與文本風格相融相諧的,可以利用這個資源打開學習的窗口,尋找文本的學習切入點,同時此種做法也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比如我在教《我的信念》時候,班上就有位特崇拜居里夫人的學生,當我引入課題的時候,這位學生就異常激動,于是我就給了他一個機會講講居里夫人令人動容的故事,沒想到這位學生站起來就滔滔不絕,而且講得異常動容,旁邊的學生深深受到了感染,我就勢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居里夫人令人感動敬佩的地方,學生的積極性空前的高,課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實證明,學生身上蘊藏著極大的潛質(zhì),那為什么不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講臺交給學生,把文本交給學生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愛好、展示自己的能力去解讀、去學習,在師生“教”與“學”的真正互動中,使自己和學生一起不斷成長。
2.靈活教學策略,選課堂類型因文章差異而教
當教師個性和文本風格相離相抵時,教師還可以改變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模式。比如講授型、誦讀型、鑒賞型、析讀型、討論型等不同的課型都可以嘗試為我所用。還有現(xiàn)行的導學稿模式、杜郎口模式等也都可以靈活借鑒。比如說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作者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蘊深遠。教學時如果泛泛地從選材、表現(xiàn)手法、語言上粗粗點評,是很難上出特色的。但是有位老師靈活課堂策略,采用了導學稿模式,在導學稿上設計了要求學生逐一寫寫“絕、獨、與、白、強和癡”六個字的表達效果這一問題,并且上課前將寫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并由此為契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由學生進行品讀、補充,教師引導、糾正。從而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文本用語之凝練的特點,進而帶領學生走進張岱孤獨寂寞的心境,領略他淡淡的愁緒,體會他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情懷,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談談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J].語文學習,2007,(10).
[2]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