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韶娟
摘 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一直以來是備受關注的,它是眾多人際關系中的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現實與理想狀態(tài)之間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以關懷倫理為基礎,建立以“關愛學生”為主的新型師生關系,關愛學生是每一位老師做好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師生關系;關愛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6-0189-02
一、關懷倫理的界定
傳統教育學的學者從責任角度出發(fā)對教師的專業(yè)倫理提出要求,而后現代女性主義學者認為應該從關愛的角度出發(fā),更多關注教師的關懷倫理(ethicsofcare)。關懷倫理強調過去在學術上受到壓抑的女性特質思維,主張關懷情意才是教師專業(yè)倫理的基礎。關懷倫理主要有三個特征:
(一)重視情感甚于理性
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密切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情感變化,主張教育要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而不只是邏輯理性的培養(yǎng)。這種新的倫理范式要求在以理性思維引導學生行為的基礎上要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動力,使關懷落實在行動中。比如,一位高中英語老師,她是工作在教師崗位的一位平凡的女教師,但是她卻是學生們心目中最親最敬的老師,她總是以和藹的態(tài)度對每一個人,她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是學生生活中的朋友,給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她會帶著藥到宿舍探望生病的學生,這時,學生感覺到的不僅僅是老師的關心,更是一種母親般的呵護。
(二)重視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而非靜態(tài)知識的提供
通過課本學到的知識都是“假”知識,只有通過實踐獲得的才是有價值的,所以出現記住的東西會遺忘的現象才不足為奇。我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是一種間接經驗的獲得,這個過程缺乏自我實踐,也就沒有強烈的內心體驗,因此靜態(tài)知識的獲得往往會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被動接受。關懷倫理強調,知識是通過交往雙方的互動、溝通、協商而形成的共識,而不是由純粹理性產生的授受式的僵化的知識。
(三)在關懷實踐中建立溝通情境
從關愛取向來看,處于關系中的“自我”才是成熟的自我。吉利根認為,“關系中的自我”指的是將自我看成是在與他人的關系模式中,尤其是在兒童早期階段與他人的關系模式中形成的,一定要依賴與他人的關系來幫助我們發(fā)現與探求知識,在相互關系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從而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但這種溝通并不僅限于老師與學生之間,是與自己、與他人、與這個世界保持關系,是與自己周圍所存在的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在與別人交涉與溝通的過程中滿足他人需要的同時,也提高自己。
這是一個努力卻永無止境的過程,也是很多人渴望體驗,痛并堅持著的原因。其間,我們會慢慢失去“原來的我”,在不斷改變不斷學習中成長。
二、課堂教學中關懷倫理的重要性
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要經歷,無論人與人之間還是師生之間都特別強調情感的投入,情感上的互動對于人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但當前師生關系仍沒有擺脫“教師中心論”的控制,出現了一種異化的師生關系,教師成為絕對的主宰者,只有教師的獨白,學生的主動性和話語權喪失。因此,我們要積極探尋一種合理有效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模式,依據“關懷倫理”,建立以關愛學生為主的師生觀:
首先,教師要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輕松和諧的信任關系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也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生通常學生們喜歡某個老師,上課就會認真聽講并且該門學科成績驚人,這與學生對這位老師感興趣有直接的關系,才更喜歡他的教學,并能高效學習。這就像朋友一樣,愿與共同興趣愛好的友誼與源于對雙方美德彼此欣賞的友誼相比,后者是友誼關系的最高層次,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正如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中所說:“撫養(yǎng)孩子和教育學生都需要時間,都需要一種互動關系和連續(xù)性。二者要想成功都必須從構建信任關系開始?!币虼耍處熍c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非常重要的。
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一種關心關系,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接受關心、學會關心。目前大部分人并沒有完全理解或者做的不盡如人意,很多人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是單向的,其實不然,關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關系性,成熟的關心關系是相互的,它表現為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和接觸。兩個人中,一方付出關心,另一方接受關心。正如母嬰關系,在母親對嬰兒的接觸中,嬰兒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他通過呢喃、扭動、注視、微笑、依偎等來回報母親的愛撫,這些反應是對付出關系的母親的最好獎賞,相反,如果嬰兒木然地接受母親的愛撫卻沒有回應,母親勢必會沮喪,覺得她的愛得不到回報。師生之間也是如此,教師關心學生,學生卻感受不到來自教師的關心,就不會做出回應,不免使教師灰心喪氣。學生作為互動關系的另一方也要對教師的努力積極回應,學會接受關心并慢慢學會關心別人,師生關系也可能演變成成熟平等的友誼關系。
再次,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把自己當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知全能者化身,把學生當成了無知者、服從者,使師生關系成為了一種控制者與被控制者、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完全處于教師控制中,只能被動地跟著教師思維走,沒有學生思維的主動發(fā)展,這樣的師生關系必然成為對話式教學實施的瓶頸,妨礙教育目標的順利達成。
只有意識到傳統師生關系的不足才能有改變的動力,才能一改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兩種極端的師生觀,提出行之有效的關愛教學,進而實現師生之間和諧的對話關系。
三、關懷倫理對教師的要求
傳統教學與關愛教學之間并不是前后取代關系,而是相互彌補、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兩種教學方式各自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以彌補對方的不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信任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對話平臺
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真誠的溝通與對話。教師首先必須信任學生,并讓學生對自己產生信任,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真正關愛每個學生,對學生保持善意、開放和接納的態(tài)度,學生才能夠真正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貼心的情感交流。其次,教師對學生實施關愛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多關注關愛的過程,不要把關愛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師獨白”而走向教師與學生“對話”,由獨白式教學走向對話式教學。
(二)關心愛護學生,建立以“情感”為基礎的人性化教學觀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新課程特別強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思考、探究并分享經驗和知識,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互動,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發(fā)現并積極回應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愿望與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師愛,并能將此關愛內化為自己的行為,以此要求自己,做一個能關愛他人,理解他人的人,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營造出一個以“情感”為交流基礎的人性化、和諧化的教學環(huán)境,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三)嚴格要求學生,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關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嚴是對一種學生負責任的關愛,但要嚴而得當,嚴而有效,嚴而有度,老師要對所有學生嚴愛有加。老師對學生的嚴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老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滲透在“嚴”中的希望和關愛。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中,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心,要讓學生在嚴中得到提高,在嚴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教學過程是有人參與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勞動,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完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信任學生,注重師生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關心愛護教學,建立與學生之間的關心關系,增加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學生,愛之有度,愛嚴相加,最終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fā)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姜勇.女性主義教育學視野中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教師教育研究.2004(6).
[3]鄧紅.對課堂教學民主的探究與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3).
[4]竇立春.公正倫理和關懷倫理在道德教育中的互釋[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0(5).
[5]姜勇.論教師發(fā)展的后現代轉向[J].比較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