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帆
伴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深入,我國與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語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交流的載體。但是非語言的行為在文化的交流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飲食文化就是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了解并掌握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形成原由對于我國跨文化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1 中西方飲食文化觀念的差異
1.1.1西方人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zhì)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jié)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1.1.2 中國人飲食觀念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的與天一樣重要。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guān)鍵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產(chǎn)生,在于調(diào)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道,交織融合協(xié)調(diào)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yǎng)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tǒng)食品都要經(jīng)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煮,使菜肴的營養(yǎng)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yǎng)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yǎng)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1.2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1.2.1中國餐桌禮儀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jié)、禮貌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 相互讓菜、勸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 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xiàn)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追求,整個進餐過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悅目、悅耳。
1.2.2 西方餐桌禮儀
在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jié)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的用餐方式則是分餐制,個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xiàn)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追求,整個進餐過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悅目、悅耳。首先,不但要衣著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并要求坐姿要端正,其次,進餐時不能發(fā)出不悅耳的聲音,相互間交談要輕言細語,不能高聲喧嘩。
1.3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1.3.1中餐主張素食
據(jù)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diào)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jié)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jié)構(gòu),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jié)構(gòu)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lián)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1.3.2西餐注重搭配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jié)省時間,且營養(yǎng)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fā)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zhì)弱。有人根據(jù)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1.4中西方飲食餐具及用餐方式的差異
筷子與刀作為中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餐具,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智慧與文化。中國,基本不管是那種筵席,大家都是圍團而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間,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對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國人喜歡互相勸酒、夾菜、舉杯共飲,非常的和睦生趣。而西方人在一起吃飯或者請客時,沒有中國人熱情,實行分餐制,更加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在餐具方面,差異性則更大更明顯。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態(tài)的杯、盤、碟、碗等。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大小、造型以及色彩等方面,適用于各式各樣的餐飲場合,并且中國烹飪講究餐具與菜肴的協(xié)調(diào)搭配,精美的食物需要用精美的器皿來盛放。 而西方人的餐具以刀叉為主,輔助的餐具有杯、盤、碟、匙和盅。
2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互相影響極思考
總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歸究還是由于中西方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文化、哲學思想、地域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的不同,而造就了現(xiàn)如今中西方飲食文化各個方面的巨大差異。與此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西方人思維與行動的“理性”以及東方人思維與行動的“感性”。飲食文化不是歷史的,也不是現(xiàn)代的,它是從古代到現(xiàn)代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實踐得到的。飲食文化不屬于某個個人,也不屬于某個集體,它是屬于全世界的,是歷史的累計物以及文化的見證。
參考文獻:
(1)楊乃濟: 1993,《中西飲食文化中的哲學差異——中西飲食文化漫談之三》[J]. 中國國情國力,(4).
(2)汪清囡: 2006,《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不同導致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 南方農(nóng)機, (6).
(3)張旗: 2003,《清代中晚期中西飲食文化交流》[J]. 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4).
(4)馬守艷: 2010,《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及中西菜肴翻譯方法》[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
(5)黨冰花: 2010,《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芻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
(6)卞浩宇: 2005.《跨文化交際下的中西飲食文化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