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觀念復合與宗教神權
——道教“神仙”觀念的建構(gòu)

2016-06-04 14:13曾建華
江淮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神人仙人真人

曾建華

(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

觀念復合與宗教神權
——道教“神仙”觀念的建構(gòu)

曾建華

(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神仙”是道教神學思想中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又是一個邊界模糊的復合觀念,其形成亦經(jīng)歷了漫長的流變過程。道教神仙觀念的形成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實現(xiàn):首先,通過“神”的人格化建構(gòu)其獨有的神、人關系;其次,通過“人”的“神仙”化實現(xiàn)道教“神”權的初步建構(gòu);最后,通過“仙”與“仙人”的概念化實現(xiàn)其位階化神仙觀念的形成。

道教;觀念復合;神人關系;神權;神仙

在中國文化中,“神仙”(1)是一個邊緣模糊、復合流變的范疇。早期道教學者,常將一般意義上的“神仙”與“道教神仙”相混淆,如日本學者洼德忠《道教諸神》便將道教中的“神仙”等同一般意義上的“神”。[1]當代學界對“神仙”已有了較為全面的認知,《中華道教大辭典》“神仙”條言:神仙即“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亦稱先天之圣;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亦稱后天仙真。”[2]1434施舟人《道藏通考》有意識地將“仙人”譯為Immortal,將“神”譯作Spritual或God,而將“神仙”譯作Divine immortal。[3]蕭登福進一步指出,“春秋以前有神無仙”,戰(zhàn)國時神與仙始“混而一之”的事實。[4]166卿希泰等則從語義學的角度對“神仙”作了進一步的論述。[5]83-84然而,國內(nèi)外學者雖普遍注意到神、仙特質(zhì)的差異,卻極少關注“神”、“仙”觀念的時空與意識形態(tài)差異。比如,上古原始巫術(或宗教)范疇內(nèi)的“神仙”即神,多指天、帝(上帝)、先王、先祖以及神化的人、物;戰(zhàn)國神仙家所認為的“神仙”,主要指海外神人以及入山修煉得道的仙人(即方士);一般世俗觀念中的“神仙”則泛指一切修煉得道的自然物;而道教,尤其是原始道教的“神仙”則全面整合了之前所存在的、正在產(chǎn)生著的及自造的各種有關“神”、“仙”的觀念。因此,本文力圖系統(tǒng)梳理道教神仙觀念的源起及演變,揭示道教神仙信仰的初步建構(gòu)和多元呈現(xiàn)。

一、“神”的“人格化”與道教神、人關系的建構(gòu)

作為認知對象的“神”出現(xiàn)較早,殷墟卜辭中便不乏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神的祝辭,如:“戊戌卜,葉。衣河祀豕”(21113),“日于妣,癸其,王受佑”(27575),“甲寅,貞,來。丁巳,尊。鬲(獻)于父丁三十牛”(32125),“癸未,貞……告祖”(32662)。(2)[6]不過,卜辭中并無“神”字,只存在具象化的“神”觀念。西周中期金文始見“神”字,多作“”,從“示”從“申”。如《宗周鐘》:“維皇上帝百神?!保?]3128《鐘》:“我文神無疆?!贝送?,今文《尚書》中“神”字出現(xiàn)6次,《詩經(jīng)》22次。如《小雅·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大雅·思齊》:“惠于宗公、神罔時怨、神罔時恫?!薄吨茼灐r邁》:“懷柔百神,及河喬岳?!保?]577,1010,1304顯然,在“神”觀念方面,周人已經(jīng)跳出了殷人對象化的“神”崇拜,逐漸建立起一種“無相奪倫,神人以和”[9]卷一的對等關系。這一點我們還能在“絕地天通”神話[10]512-516中找到進一步的依據(jù)。由于人、神交通的權力被壟斷,人與神之間忠信-明德和敬畏-福佑的對等關系也不復存在,而神、人關系的重建深刻反映了周人對殷商以來以“人”亂“神”現(xiàn)象[9]卷十的批評態(tài)度和改造痕跡。為了進一步重塑“神”的威嚴,周人于自然神、祖先神之外,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格化的、令人敬畏的“神人”系統(tǒng),比如《國語·晉語二》所載虢公所夢“天之刑神”[10]283-284。此神亦見于《左傳·莊公三十年》,只是被動的“夢神”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摹吧窠怠?。但不管“神”以何種方式出現(xiàn),都代表著某種超人意志對人類社會的特殊干預。這也是周人觀念中神、人之間特殊的“主仆”關系:人遵循禮義(乃根據(jù)天神之指示設立),就能得到神的福佑,反之將受到懲罰。這種“賞善罰暴”觀念進一步體現(xiàn)于禹征三苗“神話”中半人半鳥的“戰(zhàn)神”形象。[11]146-148由于“神”的權威不斷彰顯,“神”的形象也由某種抽象的“神人”理念或夢幻的“神人”形象轉(zhuǎn)變?yōu)橹苯痈深A現(xiàn)實的“戰(zhàn)神”,其實質(zhì)即某種神秘、正義力量的人格化,客觀地主宰著人間社會的秩序。這種半人形象的“神人”在《山海經(jīng)》中多不勝數(shù),如《大荒東經(jīng)》:“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大荒南經(jīng)》:“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薄洞蠡奈鹘?jīng)》:“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保?2]259,315,339這些半獸半禽的“神人”作為山川之靈,主宰和守護著整個“山?!钡氖澜?。換言之,他們同樣是人類世界的主人。而列子、莊子等道家又對“神人”作了顛覆性的重構(gòu),將原本神秘可畏、主宰人間的“主人”變成了超塵絕俗、遺世獨立的“超人”。這類“神人”形象在《列子·黃帝》中得到了極致化的描述,集中反映了道家神仙“不食五谷”、“心如淵泉”、與道合一、超塵拔俗的特質(zhì)(3)[13]47-48。

可以說,甲骨卜辭—《詩》、《書》—《國語》—《墨子》、《山海經(jīng)》—《列子》、《莊子》,已經(jīng)構(gòu)成了先秦“神(人)”觀念的演化軌跡,并形成了道教“神仙”觀念的原始形態(tài)。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早期道教經(jīng)典中找到線索。比如《云笈七簽》所錄《西王母傳》便吸收了《墨子》、《山海經(jīng)》兩書有關“神人”的描述,并糅合了道術之士的想象,從而塑造出一位“人首鳥身”的女神“玄女”。這位女神受西王母之命,“授(黃)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14]899。與此前的“神人”故事大異其趣的是,這則故事中,“神人”是獨立于戰(zhàn)爭雙方的存在,無論西王母還是玄女都不再披掛上陣,而是采取傳授道術的方式,協(xié)助其選定的有道之人(黃帝)獲取戰(zhàn)爭的勝利。而“勝利”的意義則是為了積功修道,早日飛升仙界。這就從根本上超離了“神人”的政治功利性。另一個典型事例便是西王母形象的“道教化”。西王母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書中所載的西王母雖然已經(jīng)有了人的形象,卻“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12]45的兇神。而在東漢以后成書的《漢武帝內(nèi)傳》及《穆天子傳》等道教志傳中,西王母已成功化身為一位“文采鮮明,光儀淑穆”[15]160的專門引導凡夫俗子修仙證真的溫麗女神。這一女神形象在后來的上清、靈寶派經(jīng)書中儼然成為救度世人解脫劫難的“觀音菩薩”。不僅如此,道教還對上古諸“神”進行了全面的吸收和改造,比如道教對殷周古籍中的“上”、“天”、“帝”、“太一”等抽象“神格”和“虛”、“玄”、“道”、“元”等道家哲學概念施以人格化的整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元始天尊、虛皇道君、紫虛高上元皇道君、玉天太一君等一大批至高無上的尊神。從某種程度上說,《真靈位業(yè)圖》第一位階的至尊“神人”無一不是通過概念的人格化整合而來。

經(jīng)過道教一系列的改造,人與神的關系也發(fā)生了微妙變化,“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存在,而是人師,是永生世界中先知先覺、至圣至明的“人”。于是,“神人”與原初之“神”被完全分化開來,“神”依舊是某種神秘的超自然力,只不過,在道教的“神仙”觀念中,這種力量不再主宰人,而是由人通過特殊的修煉方式掌控。任何凡人,只要修煉“得道”即可具備這種“神力”成為“神人”,從此“役使萬神,眾靈奉迎”[16]3。但是得道并非易事,必須依照“明師”(已得道者)所授“真經(jīng)”之式法進行修煉。道教遂構(gòu)建了一個“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的“神仙”位秩結(jié)構(gòu)。從此,人與神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逆轉(zhuǎn),“神”不再是人崇拜的對象,而是人試圖占有和超越的外在力量——“神力”。道教信徒對“神仙”的體認也由最初的“原神”崇拜,逐漸轉(zhuǎn)向以神為用、返神養(yǎng)生的“神仙”修煉理想,并“發(fā)明”了一套神秘的“人體宇宙”論與“身體元神”論。比如《洞真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jīng)》便認為,生命的孕育是“上應于九天”,由“九天之炁”與人體之精“凝合”而成,須經(jīng)歷“受氣”、“受凝”、“合變”等十個階段才“受命而生”,此所謂“流丹九轉(zhuǎn),結(jié)氣為精,精化成神,神變成人”[17]13的過程。因此,道教修煉者堅信人與“九天”(宇宙)具有某種先驗的依存、對應關系,進而提出“人體有尊神”、“體與神并,神去則死,神守則生”[17]13-14等說。此外,《老子中經(jīng)》、《太上靈寶五符序》等經(jīng)書中還記述了各種身神的名諱、特征以及與之相關的存思內(nèi)容。道教正是借助這種神、人“化生”的交互方式來解釋宇宙生命的發(fā)生、變化過程及其普遍關聯(lián),為其神仙修煉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型。

二、人的“神仙”化與道教神權的建構(gòu)

從“神”的角度看,道教的“神仙”理想是通過人、神合一的修煉過程,成為長生、飛舉并驅(qū)遣“神力”的“神人”。但從“人”的角度看,“神仙”理想是捐棄物累、返本還源,成為永葆其“真”的“真人”。不過,與普遍見于先秦兩漢各類文獻的“神(人)”相比,“真人”則多見于道家文獻,其中《莊子》18次,《文子》17次,《淮南子》11次,占比幾近一半。而《道藏》本《太平經(jīng)》中“真人”出現(xiàn)次數(shù)便達811次,遠高于神仙(21次)、仙人(26次)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這充分說明,道家是真人觀念的主要締造者,而早期道教信徒理所當然成為真人觀念的有力宣揚者。在道家筆下,“真人”是徹底擺脫生死、免除塵擾、遺世獨立、永葆其真的“至人(生命的人格化)”,是“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18]18的“天人(天地的人格化)”,還是充滿天地、與道合一的“道人(道的人格化)”。因此,道家的“真人”是心、性與神統(tǒng)合于天地之“道”的生命理想的具體呈現(xiàn)。這一點在《淮南子》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稽古太初,人生于無,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能反其所生,未若有形,謂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19]992

而從另一個層面看,“真人”乃是通過修煉,重返于“無形”之境,實現(xiàn)形、氣不分之生命存在形態(tài)的原初得道者,故“所謂真人者也,性合于道”而已,是“無為復樸,體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的自由主體,也是從圣賢、君子進化而來的“至人”。[19]521在《淮南子》一書中,“真人”不僅具有原始的“神”性,而且具有了超越的“仙”性,代表了秦漢“神仙”思想的終極表達。正因為此,秦皇、漢武皆自稱“真人”,而漢人也稱譽“真命天子”為“真人”,以至于各種割據(jù)勢力常以“真人”之名起勢。如兩漢之際,平陵人方望稱“前孺子劉嬰”為受天子之命的“真人”,東漢孝桓帝時,“南頓管伯亦稱‘真人’,并圖舉兵”。[20]177,123在這樣一種舉國上下皆推崇“真人”的思想氛圍中,道教試圖以“真人”觀念來建構(gòu)其宗教話語權威的意圖也就不言自明了。比如《太平經(jīng)》將“后圣九玄帝君”視作“玉皇虛無(即虛無玉皇)”與“上玄虛生之母”感孕而生的“真人”,并精心構(gòu)撰了一個“真人”降生的神話:

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髙上太之胄,玉皇虛無之胤。玄元帝君時,太皇十五年太歲丙子兆氣,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時刑德相制,直合之辰,育于北玄玉國、天岡靈境、人鳥閣蓬萊山中。李谷之間有上玄虛生之母、九玄之房。處在谷陰,玄虛母之始孕,夢玄云日月纏其體,六氣之電動其神,乃冥感陽道,遂懷胎真人。[21]327

“玉皇虛無”與“上玄虛生之母”皆是“道”的神格化象征,代表著先天而生的原始“神人”,是《太平經(jīng)》所塑造的至高神。他們以交感的方式孕育出后天成圣的“真人”——“后圣九玄帝君”(后文簡稱“后圣帝君”)。后圣帝君從出生之日起便具備成為“神人”的屬性,三歲“體道凝真”,十四歲“受教三元,習以三洞,業(yè)以九方”,“六七之歲受書為后圣帝君,與前天得道為帝君者同無異也”。[21]327

由此可知,漢代道教的“真人”雖源自道家的“真人”思想,但多了一層讖緯神學的色彩,是具備先天神性,同時又需后天修煉的上古之人,是“真(本質(zhì)性)”與“古(本原性)”兩種生命理想的神圣化。東漢末年的《太平經(jīng)》繼承并發(fā)展了先秦以來的“真人”觀念,同時又吸收了秦漢以來的神學、方技思想,將“真人”升格為降生于“虛無”、受道于“神人”的原始得道者。為獲得苦難大眾的追隨,《太平經(jīng)》又將真人標榜為“種民”的典范、道教神權的合法行使者,進而提出“神治”與“思致”之說:神人與真人派遣眾“神吏”治理天下各方,記錄信徒之功過善惡,重建上古和諧融洽的神、民關系,從而“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21]336。這對于身處苦難的民眾來說,確是夢寐難求的“太平”世界。

不僅如此,《太平經(jīng)》所標榜的神、真、仙、圣并非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勤學可致的奮斗理想:“故奴碑賢者得為善人,善人好學得成賢人;賢人好學不止,次圣人;圣人學不止,知天道門戶,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皇天同形?!保?1]426由此,神仙理想成為清晰可見的現(xiàn)世信仰和行為動力,神、真、仙、道成為傳道授業(yè)的“良師”,而道經(jīng)則成為信徒與神仙之間等級化、契約化、政教化的“教科書”。顯然,《太平經(jīng)》所要構(gòu)筑的便是這樣一個神、人共存的世界。這一意圖還直接體現(xiàn)在該經(jīng)的結(jié)撰體式上,比如《太平經(jīng)》基本上是以真人向神人問道、神人解答其疑問的方式演繹而成,因此,神人與真人之間具備先驗的師徒授受關系。這種關系又依次體現(xiàn)于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賢人等各自“出經(jīng)行化,委曲導之,勸上勵下”[21]328的間性關系中。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差序結(jié)構(gòu)的師承關系必須在政教合一的神權中才能有效展開,故《太平經(jīng)》謂:

前古神人治之,以真人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然無為自治;其次真人為治,以仙人為臣,不見其民時,將知有天子也,聞其教敕而尊其主也;其次仙人為治,以道人為臣,其治學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動而有畏懼巧詐將生也;其次霸治,不詳擇其臣,民多魾而亂生焉。去治漸遠去亂漸近,不可復制也。[21]336

教內(nèi),神仙與人是道法意義上的師徒關系,教外則是政治意義上的君臣或君民關系。于是,早期道教神權憑借著“真人”這一傳道樞紐得以真正確立和完成,在對世俗觀念的顛覆性重構(gòu)中實現(xiàn)干預社會政治生活的目的。

三、“仙(人)”的概念化與道教“神仙”秩序的建構(gòu)

“仙”或作“僊”,或作“屳”,甲骨文、金文皆無“仙”字,篆字寫作“”。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道經(jīng)》曰:

古之屳,為道者,微眇(妙)玄達,深不可志(識)。夫唯不可志(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釋),沌呵其若樸,蔥呵其若濁,呵其若?。ü龋?。[22]96

原書“屳”字殘缺,郭店竹簡本以及通行本《老子》皆作“善”,故帛書整理者認為所殘之字可能即“屳”,乃“善”之借字。[22]99今所見帛書圖版作“”(230行上)。盡管此字殘缺大半,但仍可肯定并非“入山”二字。從上下文內(nèi)容看,解作“屳”也無不妥。再者,“屳”與“善”古音相近,假借之說自能成立。即使直接解作“屳”,在“為”前斷句,文義同樣可通。而且,“古之屳”與《莊子》中頻頻言及的“古之真人”應該就是古之“為道”者。故而,盡管此“為道”者未必就是“神仙”,卻體現(xiàn)了“仙人”遠離世俗、幽眇玄通的“為道”特征。故“屳”極可能就是“仙”和“僊”的古字。又因為“屳”與“仙”都從“人”從“山”,因此,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入山”或“人在山上”等聯(lián)想,久而久之,這種聯(lián)想便成為一種共識:仙人當避世居山,修仙煉神。比如《新語·慎微》曰:“言顏淵道施于世而莫之用,猶人不能懷仁行義,分別纖微,忖度天地,乃苦身勞形,入深山,求神仙,棄二親,捐骨肉,絕五谷,廢《詩》、《書》,背天地之寶,求不死之道,非所以通世防非者也?!保?3]93盡管陸賈批判的是求仙的時俗,卻從反面揭示了秦漢以來普遍存在的“入深山,求神仙”現(xiàn)象,而漢人之“神仙”觀念亦由此衍生而來。

為了進一步厘清“仙”與“神仙”觀念之間似是而非的關系,我們不得不全面考察古籍中的涉“仙”文獻。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先秦兩漢常見原典中,“仙”字共出現(xiàn)285次,其中“神仙”54次,“仙人”81次,全面涉及了仙藥、仙山、仙化等各個方面,并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的變化:

首先,“仙人”、“神仙”觀念皆從“仙”的原始語義中演化而來,同時復合了“神”的超能力屬性,是秦漢世俗神仙觀念的主要形式?!跋伞弊钤缫娪凇对娊?jīng)》,用作“仙仙”,表示輕盈、飄舉的姿儀和體態(tài)。作為神仙概念的“仙”則首見于《列子·黃帝》,然其視“仙圣”為“神人”之臣,更似漢代道教的神仙等級觀念,不排除漢人竄亂的嫌疑。倒是《莊子·天地》所謂“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24]421”之“僊”更具有時代性。因為戰(zhàn)國時期,“仙”已逐漸成為人們不死理想的寄托,而“神”卻日益成為人意圖駕馭的對象,于是我們看到,《離騷》中的各種神靈成為待命奔走的仆役,《戰(zhàn)國策》中的“神”成為縱橫家們的談資。如果我們進一步聯(lián)系前文對“神”的考察,便不難推斷:戰(zhàn)國末年人們對“仙”的追求實已逐漸取代對“神”的信仰,于是“神”的超越屬性被轉(zhuǎn)移到原本以長生為理想的“仙”上,最終產(chǎn)生一個偏正復合概念“神仙”。

其次,“仙”、“仙人”、“神仙”雖沒有語義上的根本差異,但在具體使用中卻有一定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者,“仙”和“神仙”都可以活用為動詞,表示“成仙”、“飛仙”等動態(tài)過程,但“神仙”更多地用于概念性表達,指稱各種方術或方士,如《潛夫論·志姓氏》:“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傳稱王子喬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難于晉,家于平陽田氏王氏。其后子孫世喜養(yǎng)性神仙之術。”[25]435二者,“仙”常加一后綴,如“客”、“者”等,指稱一般意義上的“仙人”。如《列仙傳·溪父》:“仙客舍之,導以秘篆,形絕埃,心在舊俗?!保?6]11又如:《論衡·龍?zhí)摗罚骸叭缦扇蓑T龍,天為仙者取龍,則仙人含天精氣,形輕飛騰,若鴻鵠之狀,無為騎龍也。”[27]284三者,神仙、仙皆可特指“仙人”,而“仙人”作為對象性名詞,多指稱某一神仙人物或神仙群體(有時也包括“神人”或“真人”)。如《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谑巧狭铋L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jié)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保?7]478-479這種看似無意識的概念性表述,實則反映了世俗社會模糊、寬泛的“神仙”觀念。

復次,從語義上看,“神仙”是“神”、“人”兩種人格形態(tài)與“仙”之存在狀態(tài)和生命理想所發(fā)生的意義互滲?!吧裣伞迸c“仙人”之名最早均見于《史記》等漢初著作中,是具有共時性和通約性的范疇,并逐漸成為“仙”與“神”、“人”關系的固化表達。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神仙”更強調(diào)“仙人”超出人類極限的功能特征,而“仙人”則偏重于揭示“神仙”的原始性,即人性。從某種程度上說,“神仙”、“仙人”等觀念即源于漢人對“神”、“仙”的原始語義的聯(lián)想式“綁架”。正因為此,世俗意識形態(tài)才能下意識地將“仙”、“仙人”、“神人”甚至“真人”等觀念全部統(tǒng)歸到“神仙”之下。

然而,以宗教意識形態(tài)自居的“道術之士”,沒有放任“仙人”、“神人”、“真人”等觀念的失序狀態(tài),主動承擔起澄清“神仙”的職責,各種形式的仙經(jīng)(如《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所載諸《仙經(jīng)》)、仙傳(如《列仙傳》、《神仙傳》)的造作便是明證。尤其是《太平經(jīng)》,不僅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致神仙的思想,還有意識地厘清了“神仙”范疇內(nèi)的各種概念,從而建構(gòu)了“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21]455的六品金字塔結(jié)構(gòu),并依照神人、真人、仙人等觀念在典籍中呈現(xiàn)的時間性和抽象性,精心設計出一個天地神人多維坐標系。在這一坐標系中,現(xiàn)實時間越古遠、宗教形象越抽象,其神圣度就越高,其在神仙觀念體系中的位階級別也就越加尊貴。在這個“神圣金字塔”中,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皆象天,得真道”,屬“助天治”的神仙,而圣人與賢人則是代表上天統(tǒng)治人間,與“神仙”一起維護天、地、人三界秩序的“吏人”[21]455。不僅如此,《太平經(jīng)》還試圖通過“人生各自有命”的宿命論思想將這個金字塔合法地確立為道教的信條,進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神仙差序結(jié)構(gòu)體系。[21]455顯然,《三才定位圖》、《真靈位業(yè)圖》等道教經(jīng)典皆緣這一進路造作而來。但是,由于道教派別眾多,教義歧出,使得這一理想并不那么容易實現(xiàn),直到宋元之際才終于形成了這樣一個復合、多元、開放、融通的神仙差序體系。

注釋:

(1)文中神、仙以及神仙等詞頻繁出現(xiàn),為避免讀者誤解,特此說明:凡加引號則特指概念(意識的固化形式)或觀念(意識的流變狀態(tài))范疇,否則即作為對象化的詞匯使用。

(2)《甲骨文合集釋文》依甲骨片號順序釋文,括號內(nèi)數(shù)字即甲骨片號。

(3)今人多以《列子》一書為魏晉人偽作,實則經(jīng)不起推敲考證。即便有后人“竄入”,其內(nèi)容也多足采信。參馬達:《〈列子〉真?zhèn)慰急妗罚本┏霭嫔纾?000年版。

[1]洼德忠.道教諸神[M].董坤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K].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434.

[3]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it.The Taoistcsnon:AHistoricalCompaniontothe Daoza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4]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M].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166.

[5]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3-84.

[6]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釋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7]戴家祥.金文大字典[K].北京:學林出版社,1995:3128.

[8][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杭云,等,整理.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77,1010,1304.

[9][漢]孔安國.尚書注疏(卷一)[G].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

[10][清]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512-516,283-284.

[11][清]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1954:146-148.

[12]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297,315,339,45.

[13]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47-48.

[14]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9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899.

[15]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6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60.

[16]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

[17]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8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3-14.

[18]王利器.文子疏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2:18.

[19]何寧.淮南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992,521.

[20][清]王先謙.后漢書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4:177,123.

[21]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7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27,336,426,328,336.

[22]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96,99.

[23]王利器.新語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93.

[24][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0:421.

[25][漢]王符.潛夫論箋校正[M].[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435.

[26][漢]王充.論衡校釋[M].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284.

[2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478-479.

(責任編輯吳勇)

B9;G2;K2

A

1001-862X(2016)03-0094-006

本刊網(wǎng)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曾建華(1983—),湖南邵陽人,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文獻學與思想史。

猜你喜歡
神人仙人真人
Turismo Monte Maiji: donde el ser humano y la naturaleza se unen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修真秘要》導引系列之一 “仙人撫琴”導引法
人間相與神人涵化——尹向東創(chuàng)作論
唐詩賞讀——仙人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戰(zhàn)場神人”拼好運
給仙人的信
傳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歷史教育之夢
COCO×讀者 真人親身拍攝體驗
板桥市| 普兰店市| 榆中县| 和硕县| 兴仁县| 常德市| 洪雅县| 舒兰市| 中宁县| 双流县| 吐鲁番市| 胶南市| 宜阳县| 建水县| 双城市| 安徽省| 阿坝县| 邛崃市| 郸城县| 巫山县| 阳山县| 荔浦县| 个旧市| 噶尔县| 赫章县| 济源市| 温州市| 沿河| 濮阳市| 静乐县| 盈江县| 济阳县| 大埔区| 江陵县| 阳高县| 随州市| 琼结县| 新巴尔虎左旗| 龙陵县| 资源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