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艷利
?
傷逝
■ 文/張艷利
作者單位/承德市中心醫(yī)院
生老病死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客觀規(guī)律,生死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對于大眾,生與死的問題是那么諱莫如深卻又無可回避。對于醫(yī)者,見慣了生命的起起落落,我們不會因司空見慣而麻木,我們會因為一名嬰兒的呱呱墜地而喜悅,會因為一名長者的與世長辭而感傷,會對生與死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因感悟而更加珍愛、呵護生命。
周日剛剛睜開惺忪的雙眼,一個噩耗讓我的倦意一掃而空:一名大學同學離世了!穿過滾滾匝匝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終于來到了醫(yī)院。雖然對這里是再熟悉不過,但眼前情景還是不由讓我震撼:沒有以往生離死別的那種嘈雜與喧囂,代之的是一種莊嚴與寧靜,著裝嚴整的醫(yī)務人員全部垂手而立,默默地注視著她,我們的患者,我們的戰(zhàn)友,我們的朋友,我們的親人……看著她因被腫瘤折磨得瘦骨嶙峋的身體,回想大學時她那充滿活力、嫵媚、俠氣的倩影,怎不讓人感嘆天地之悠悠,怎不讓人愴然而泣下。她的愛人默默地拿出手機,打開王菲唱頌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輕輕地放在她的耳旁,那深邃而幽遠的聲音回蕩在肅穆的病房,回蕩在每個人沉痛的心中……他靜靜地坐在她的身旁,用手輕輕地整理著她的假發(fā),一顆顆灼熱的淚珠劃落到她冰冷的臉上,他慢慢地探下身,用干澀的嘴唇在她冰冷的臉頰上輕輕一吻,輕輕地拉上了雪白的蓋單……那一刻,我真的懂得了什么是天荒地老和生死相依,真的發(fā)現(xiàn)身邊就有《泰坦尼克號》式的愛情經典,真的愿意相信人生有輪回而為你們祈禱來生!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我知道,你一直是堅強的、從容的。曾做為一名醫(yī)者,你拯救過太多的生命;曾做為一名患者,面對病魔的脅迫和死神的逼近,你還能以痛苦的體驗為代價與你的戰(zhàn)友去交流經驗,所以,身體再羸弱你也是高大的,年資再小你也是完美的!你必然能如我們和愛人所祈禱的那樣往生極樂、歸于凈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命有時酷似葉子,酷似浮萍,由鮮活走入枯萎,終而墜落飄零……醫(yī)者佛心,做為佛者,發(fā)愿“無所住,而行布施”,發(fā)愿法流喻筏,普度眾生;做為醫(yī)者,在我們心中,一次次面對生命的起落,其實缺少那份“化做春泥更護花”的從容和寂凈,缺少那抹對生命輪回的觀自在。那我們將“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在對醫(yī)學精進的追求中,在對歲月流轉的堅守中,在對生死哲學的思考感悟中,在對生命隕落的傷逝中,在發(fā)愿“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中去“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臺灣慈濟醫(yī)院壁畫——《后期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