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如月+王茜
摘 要: 馬洛,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與莎士比亞齊名的劇作家。他在戲劇及詩歌創(chuàng)作上儼然是一個天才,著有《浮士德的悲劇》、《帖木兒大帝》等。同時,馬洛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引起爭議最多的作家,他的狂放不羈,他的曠世奇才,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都是人們研究的話題。只因他英年早逝,使得記載他的資料寥寥無幾。但馬洛對早期英國文藝復興的貢獻不可估量。本文從他的身世及多方面探究,探求他生長的環(huán)境、性格特點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聯(lián)。
關鍵詞: 馬洛 身世之謎 文學創(chuàng)作 關聯(lián)研究
提起英國的文藝復興,人們首先會想到莎士比亞,會想起他那些經(jīng)久不衰的巨作,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因而,人們似乎忽略了與莎士比亞同一時期的馬洛。同莎翁相比,馬洛在詩歌及戲劇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馬洛在酒館遇刺,過早離世。馬洛之死一直是一個謎,沒有人能調(diào)查出更多有關馬洛死因的詳細資料,久而久之,在一切皆成謎的籠罩下,馬洛漸漸被人們遺忘。20世紀,隨著新批評、新歷史主義和文化研究的介入,馬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馬洛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態(tài)勢。這些研究正觸及馬洛思想的深邃之處,并揭示出他的作品的豐富含義。
一、坎特伯雷的文化巨星
1564年3月6日,馬洛出生在坎特伯雷一個富有的鞋匠之家??蔡夭?,在英國文化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公元597年,傳教士奧古斯丁從羅馬來到這里,當時坎特伯雷是撒克遜人肯特王國教城,在王后的幫助下,奧古斯丁在這里站穩(wěn)了腳跟,把基督教傳播到了整個英格蘭。由此,坎特伯雷一直被看做是英格蘭嫉妒信仰的搖籃??蔡夭资且粋€氣氛友善、熱情的小型中古世紀城市,同時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英國歷史上許多文學大家與此地相關,如喬叟、狄更斯、毛姆等,他們的文學活動都與此地有重要關聯(lián)。亦然,從小生長在這里的馬洛,也深受這個文化小城的熏陶,他的文學天賦及文化素養(yǎng)與此地有絲絲聯(lián)系。同時,出生在富貴家庭的馬洛,從小沒有為生活奔波之苦,其目光必然不會過多集中在貧苦百姓身上,其作品的角度多向上層社會看齊,如氣勢磅礴的《帖木兒大帝》。馬洛的家鄉(xiāng)有一個執(zhí)行死刑的場地,年少時的馬洛時常會觀看,這樣血腥的場面勢必會對他的性格塑造產(chǎn)生一定影響。他的作品充滿野性,我們不能說這與他的生長環(huán)境毫無關聯(lián)。可以說,文化支撐坎特伯雷對馬洛的文學素養(yǎng)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二、令人琢磨不透的政治傾向
馬洛在英國文學史上引起爭議最多,早期對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他的生活、人格、宗教態(tài)度等方面。有關史料記載,馬洛在世時就受到五十萬年輪、同性戀、造假幣和叛國罪等諸多罪名的指控。1593年5月18日,英國政府以“莫須有”的罪名通緝馬洛。兩天后,馬洛在樞密院受審。馬洛究竟有怎樣的政治立場,足以讓英國政府對他進行統(tǒng)計和逮捕?更讓人尋味的是,十天后,馬洛出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酗酒的小酒館里,他遇見了三位熟人,在酒后結(jié)賬時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被其中一個叫IngramFrizer的人刺死。從樞密院接受調(diào)查到在酒館里遇刺,其中的間隔僅十天,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有其他內(nèi)幕?在查爾斯·尼科爾的傳記《清算:馬洛德謀殺之死》中,作者將馬洛塑造成了間諜形象,最終不幸成了伊莉莎白社會宮廷爭斗的犧牲品。作者將讀者帶回馬洛被殺的小酒館現(xiàn)場,逐個分析在場的人可能的犯罪動機,最終將馬洛之死置于羅利和埃塞可斯的權利斗爭的背景加以理解。查爾斯·尼科爾的分析并非毫無道理,馬洛在當時的戲劇界極具影響力。1925年,美國教授類斯里·霍特遜在英國的檔案局里找到一份文件,根據(jù)其中記載,馬洛是被伊麗莎白女王的秘密廳所殺害,當時一位秘密警察波萊(RobertPoley)在場。那么,馬洛是否有令英國政府恐慌的政治傾向呢?
馬洛創(chuàng)作的劇作《愛德華二世》、《迦太基女王狄多》和《巴黎大屠殺》,幾乎部部都是震撼英國戲劇界的巨作,從他的作品中似乎也能看出他的某些政治傾向,如他的《馬耳他的猶太人》,在這部劇中,馬洛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巴拉巴斯這一拜金主義者。馬洛帶有明顯的民族偏見,懷著仇恨猶太人的心理,故意丑化久已苦難的猶太民族,但是這些傾向也不足以招來殺身之禍。還有一點人們不要忘記:那個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會對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發(fā)出挑戰(zhàn),馬洛作為當時有名的“大學才子”的一員,必然會對當時的英國政府有一定威懾,這是不是也成為他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源呢?這一切,只能等待歷史的逐步考究。
三、疏傲狂放的性格
馬洛自小狂放不羈,馬洛的父母原本期待他能成為神職人員,但馬洛對此不屑一顧,馬洛酷愛文學,盡管當時人們并不看好戲劇創(chuàng)作這條道路,可馬洛卻在這個行業(yè)里施展拳腳。他狂熱地沉迷于文藝復興的浪潮,是一個激進的人文主義者。他嚴厲批判宗教,不吝用刻薄的字眼諷刺,挖苦上帝和神職人員,加之他平時言語里充滿傲氣,所以他樹敵甚多。根據(jù)記載,他傲慢的性格也是致其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狂放不羈的他抑或是孤獨的,他的作品大都透出濃厚的悲劇主義色彩,他筆下的人物也都是孤獨式的存在,如冷酷無情的帖木兒大帝;挑戰(zhàn)正統(tǒng),為了知識出賣靈魂的浮士德博士。他們都反映了渴望自由、渴望主宰自己命運的共同點,但最終都以悲劇式收場,這是否也反映出了馬洛對人文主義道路未知的悲觀呢?他的筆墨洋洋灑灑,作品里飽含熱情,雖然有人批評他的結(jié)構松散,但這正是他思維獨特的體現(xiàn),更多的人對他的贊譽則是他為中世紀的戲劇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活力。
總之,馬洛留給人們許多謎,他的身世,他的死因,以及他令人贊嘆的才華。甚至很多時候人們會想,如果馬洛未離棄早逝,那么人們口中稱贊的就不會是莎士比亞而是馬洛了呢?這并不是對莎士比亞才華的否定,而是對馬洛的贊嘆。馬洛與莎士比亞同一年出生,但他比莎士比亞更早成名,接受了更多教育,可歷史留下的只有一個莎士比亞,這是不是天妒英才呢?我想許多人也許會為不能看到兩大天才的碰撞而感到遺憾,所以我們更加期待了解馬洛那短暫、光芒四射卻又迷霧重重的一生。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歷史會還原一切,還給人們一個真相,一個真實的馬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