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林森
?
愛心不能短斤少兩
文|駱林森
退休之后參與慈善工作,常?;叵肫饗寢尶婇L珍的愛心引導與教育。
媽媽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沒有在學校讀過書,認識的字屈指可數,但她有情有義有愛心。我們每一個子女都銘記著她常念叨的這樣一句話:“財富可多可少,愛心不能短斤少兩?!?/p>
我小的時候,生活在鄉(xiāng)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的年頭,農村人家的日子過得有些艱難,我們家也不例外。青黃不接的日子,常常會有討飯的上門。在我們的記憶里,盡管自家的生活不寬裕,媽媽對上門討飯的人總是特別同情,吃飯的時候給飯吃,像對待家人一樣好飯好菜與之分享,不是吃飯的時候也要給些加工好了的糧食。把剩下不多的糧食送了出去,有好幾回都弄得家里吃了上頓愁下頓。對此,媽媽告訴我們說:“人家有難處要幫。”
左鄰右舍誰家生活上遇到了難處,媽媽和爸爸更是慷慨解囊給予接濟,能幫的幫一把,能送的送一點。家里收了稻谷,要加工成大米,給沒種稻谷的親朋好友和鄰家送上一些。住宅四周小菜園里長的青菜、蘿卜、豇豆、扁豆、冬瓜、南瓜、芋艿、紅薯等新鮮蔬菜,總是要挑好的送給鄰家分享。也有分不清是借給人家還是送給人家的情況。我和弟弟、妹妹都上學讀書了,家里做作業(yè)的地方有些緊張。我和弟弟想起來有一張小方桌借在相距不遠的鄰居家里,就自作主張前去索回。誰知鄰家的人說這張小方桌算是送給他家了,不可以再討回去的。這件事讓爸爸媽媽知道了,我和弟弟都受到一番責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吃點虧不要緊,早不見晚見地在一方水土上過日子,哪能斤斤計較?”后來,自家的磚頭砌在了人家的墻上,木頭成了人家的屋梁,類似的事兒在我們家時常發(fā)生。這樣做,鄰里之間真是親如一家。
去年秋收的一天,我回到了老家。那天晚上,收割機把媽媽耕種的一畝多地稻子收割好了,稻谷堆在了距屋子門前曬場70米遠左右的地頭。機械化省去了很多人工,但有些體力活還總是少不了的。媽媽80歲了,前前后后忙個不停。我和愛人一鍬一鍬地把稻谷裝進編織袋,少說也有百把袋。我們有40多年沒干這種體力活了,手磨破了皮,腰也累得酸酸的。鄰家男主人楊珍銀主動過來幫忙。他是我的發(fā)小,如今也已經是“六十而耳順”,前年因車禍還受過一次重傷,但他身子骨依然硬朗,是他幫我們把一百多袋稻谷一袋一袋、高一腳低一腳地扛到了門前的曬場。當時我想,要是沒有他幫忙,我們忙到大半夜也不一定能干完這些活。事后,我和愛人執(zhí)意要表達一點謝意,這位發(fā)小說:“這就見外啦,你媽媽這么多年待我們如家人,我們干這點活兒就是干自家的活兒?!?/p>
如今,我們常常想起媽媽的話,“愛心不能短斤少兩”成了一家人的自覺行動。愛人退休后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義務勞動,在幼兒園當志愿者,幫助幼兒上下樓梯;在居委會當志愿者,參與安保、文化等方面的活動;在社區(qū)當志愿者,維護公共生活環(huán)境,經常是比退休之前的工作還忙。女兒從小就到我們家資助上學的學生家里去表達愛心,之后經常捐款捐物,一直牽掛需要幫助的幫扶對象。女兒當了媽媽之后,與愛人一道抱著幾個月大的孩子走進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出孩子的壓歲錢,培養(yǎng)和表達孩子的一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