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鑫
【摘要】目前學術界普遍將動量詞分為專用動量詞和借用動量詞,如“回”、“場”等,但是對于“槍、筆、鞭、腳、拳、掌”等動量詞,我們很難說它們是專用動量詞或是借用動量詞,因此,在漢語教學中,這些量詞也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本文將以“槍、筆、掌”為例,探討他們的產生與演化,以期為漢語教學中的量詞教學提供指導。
【關鍵詞】名詞 動量詞 演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51-02
目前學術界普遍將動量詞分為專用動量詞和借用動量詞,如“回”、“場”等,但是對于“槍、筆、鞭、腳、拳、掌”等動量詞,我們很難說它們是專用動量詞或是借用動量詞,因此,在漢語教學中,這些量詞也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本文將以“槍、筆、掌”為例,探討他們的產生與演化,以期為漢語教學中的量詞教學提供指導。
一、研究范圍的界定
本文所選用的古代漢語來源于CCL(北京大學漢語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選用語料目錄詳見附表2),現(xiàn)代漢語語料來源于國家語委語料庫。根據(jù)語料庫統(tǒng)計結果,我們選定了使用頻度在30以上的來源于名詞的動量詞,包括槍、筆、鞭、腳、拳、掌等六個。
二、“槍、筆、掌”的歷時研究
(一)“槍”的歷時研究
《說文解字》“槍,歫也。從木倉聲?!庇帧队衿贰澳緝深^銳也?!笨梢姟皹尅笔枪糯环N有尖頭的武器,用來刺或打擊人或它物。這種意義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用例,“挾其槍刈耨刈”(《國語·齊語》),“鐵騎突出刀槍鳴”(《琵琶行(并序)》)。作為武器,“槍”在動作中被使用,這種動作本身也是具有終結點的,使用一次槍就表示動作完成一次,因此,“槍”也就可以用來計量相關動作的次數(shù),從而發(fā)展出了動量詞的用法。
動量詞“槍”興起于唐代。它有三類用法:
第一類是在唐代占絕對優(yōu)勢,中間有所減少,而在民國又有所增加,即計量“中、著”這兩個運動始終類動詞,如:
①體著三[槍][四]槍者,車上載行;一[槍]兩[槍]者,重重更戰(zhàn)。(《敦煌變文集新書》)
②蔣四立著了一[槍],氣忿得伸手來攫大鑾。(《留東外史》)
第二類是從宋代興起,并在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占絕對優(yōu)勢的用法,即計量“挑、刺”等手臂類動詞,如:
③兩家交馬處,他若是一[槍]刺下我馬來,恰待要殺。(《全元曲》)
④被羅通嗖嗖嗖連挑數(shù)[槍],俞游德那里招架得定,……(《說唐全傳》)
第三類是宋代興起的計量“受、吃、被、遭”這四個交際類動詞的用法。如:
⑤龜營中有何能將,快快出陣受吾一[槍]。(《繡云閣》)
⑥吃我一[槍]。(《全元曲》)
⑦某曾與海寇相持,身遭數(shù)[槍],得會稽一個賢郡吏虞翻薦一醫(yī)者,半月而愈。(《三國演義》)
⑧乃復拍馬沖殺,身被數(shù)[槍],血盈袍鎧;坐下馬倒,僉自刎而死。(《三國演義》)
從意義上來講,第一類與第三類是一致的,均表示被動??傮w看來,計量“挑、刺”等手臂類動詞是“槍”最為穩(wěn)定且常用的用法,這是由于該類動作是手臂類動作,而且都是以“槍”為工具的;“受、遭、吃、被”這四個交際類動詞及“中、著”這兩個運動始終類動詞是一種表狀態(tài)的動詞,但是這兩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都是憑借“槍”來實現(xiàn)的,因此,它們都可以用“槍”來計量。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槍”在這幾類用法中保留著比較實在的意義,用來計量憑借其實現(xiàn)的動作的具體次數(shù)。“槍”的歷時使用狀況見圖1。
(二)“筆”的歷時研究
《說文解字》“秦謂之筆。從聿從竹?!边@一意義在古代文獻中確實使用過,如“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保ā肚f子》)“堯年少,刀筆吏耳,何能至是乎!”(《史記》)“筆”是名詞,指書寫工具。在漢語中,由動作所使用的工具轉而成為這一動作的量詞的情況并不罕見,“筆”就是這樣。這也緣于它所計量的動作的特點。從開始提筆到落筆寫到寫完,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動作,因此,作為書寫工具的筆也就可以用來計量相關的動作,從而發(fā)展出了動量詞的用法。從目前掌握的語料看,“筆”的動量詞用法興起于宋代。“筆”主要用來計量“書寫”義和“寫作”義等手臂類動作以及“勾、勾銷、抹、抹殺”和“添、成”等抽象變化類動作。如:
⑨ 在桌上寫字,蘸一口,寫一[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⑩ 如有班部監(jiān)司,不才官吏,一[筆]勾消,永不敘用。(《全元曲》)
{11}子文一[筆]寫完,甚是得意。(《初刻拍案驚奇》)
{12}鼻竅生煙,忙取出兩紙,各隨便寫了幾[筆]。(《清史演義》)
{13}此是李彥青好處,不可一[筆]抹殺。(《民國演義》)
“書寫”義動詞與“筆”的語義基本重合,因此,“筆”常用來計量這類動詞的具體次數(shù),而在計量“寫作”這類動詞時,“筆”的意義則比較虛化,它用來表達一種通指量?!肮P”在計量“勾、勾銷、抹、抹殺”等抽象變化類動詞時,更多的是一種隱喻用法,即把“消除、勾消”這樣抽象的行為隱喻為“在紙上勾掉無用的字詞”的具體動作,因此,“筆”在這里表示的也是一種通指量,而非動作的具體次數(shù)?!肮P”的歷時使用狀況也可見圖2:
(三)“掌”的歷時研究
《說文解字》“掌,手中也?!薄对鲰崱贰笆中囊病薄?芍罢啤钡谋玖x是手的中部,即掌心。這一意義確實在古代的文獻中使用過,“指其掌”(《論語·八佾》),“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孟子·公孫丑上》)“掌”是動作憑借的工具,這一動作首先是手的動作,每使用一次“掌”,就表示動作進行了一次,因此,“掌”就可以用來計量動作的次數(shù),從而發(fā)展出了動量詞的用法。
從所見的語料看,“掌”的動量詞用法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用來計量“與”這一交際類動詞,如:
{14}約住與一[掌]。(《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宋代“掌”可以計量手臂類動詞和交際類動詞。與興起時不同的是,計量“打”這一手臂類動詞的用法上升為主要用法,如:
{15}師打一[掌]云。(《古尊宿語錄》)
元代用“掌”的例句非常少,我們在語料中只找到1個,為“正旦打一[掌]科”(《全元曲》)。
明代起至民國時期,“掌”的用法已經非常固定,主要都用于計量“打、拍、擊”這三個手臂類動作,如:
{16}那人在少爺背后輕輕拍了一[掌],……(《三俠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類動詞,其計量的動作都是與手掌動作相關的,這也表明“掌”在作為動量詞時,其意義比較實在,且用來計量動作完成的具體次數(shù)?!罢啤钡臍v時使用狀況也可見圖3:
三、“槍、筆、掌”的共時研究
從名詞而來的動量詞雖然經歷了多次時代變遷,但其與來源詞本義的聯(lián)系卻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失,下面就具體探討一下各個動量詞的共時使用狀況。
“掌”用來計量由手掌發(fā)出的“打、擊、拍、推”等手臂類動詞,用例比例約為100%。如:
{17}虎媽媽一[掌]把山兔打翻了。
{18}在男的腰上拍上一[掌]。
從現(xiàn)代漢語語料統(tǒng)計結果來看,在這一類動量詞中,“槍”的用例最多,主要用于計量與“槍”有關的“打、開(槍)、放(槍)”這三個手臂類動詞,同時也可以計量“挨、給”等交際類動詞,如:
{19}我也打你一[槍]試試看!
{20}……向著天空放了一[槍]。
{21}心急的士兵開了一[槍]。
{22}這小子挨了兩[槍]。
{23}為什么剛才不給我一[槍]?
動量詞“筆”在現(xiàn)代漢語語料中的用例不及“槍”,可以計量“畫、勾、涂、寫、提”四個手臂類動詞和“抹殺(煞)、勾消”等幾個抽象變化類動詞,這一點與古代漢語大體相同,如:
{24}……在油畫上畫了幾[筆]。
{25}……連忙騰出手來勾幾[筆]。
{26}……,就給在臉上涂上幾[筆]彩色。
{27}在寫這篇回憶文章時,我們敬愛的鄧穎超大姐是不能不寫上一[筆]的。
{28}我們對資產階級民主不能一[筆]抹殺。
{29}……多年的研究成績一[筆]抹煞。
{30}……這些傳統(tǒng)的玩意兒一[筆]勾消。
從用例上看,“筆”計量“畫、勾、涂”這三個動詞時,計量的是具體的次數(shù),而29例中的“寫”,是“寫文章”的意思,文章并不是一筆就可以寫成的,因此,這里的“一筆”是通括性地說明“寫”這一動作,是一種通指量。這種數(shù)量意義的獲得是通過轉指實現(xiàn)的,即由書寫過程中“一筆”這一部分量轉指整個動作的量,所以“筆”在這一用法中,它“書寫工具”的意義已經開始虛化了。前文已經提到,這種轉化在古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此外,“筆”也可以用來計量“抹殺”等抽象變化類動詞,這一用法與古代漢語一樣,也是一種隱喻的用法。
四、以“槍、筆、掌”的演化看從名詞而來的動量詞的演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槍、筆、掌”雖然都來源于名詞,但其演化特點卻不完全一致。從古至今它們在動詞的選擇上體現(xiàn)出了相似的傾向性,即選擇與其源起義最為相關的動作。
“掌”作為動量詞都是由身體動作所憑借的工具發(fā)展而來的,它們都用來計量與其相關的身體動作,即其用來計量“擊”等憑借手掌所實現(xiàn)的動作,可以說“掌”基本是保留了古代的使用特點。
“槍”作為動量詞是由動作所憑借的器具而來的,用來計量憑借槍得以實現(xiàn)的動作。由于在當代,“槍”的內涵發(fā)生了改變,與之相應的借槍實現(xiàn)的動作也發(fā)生了改變,因此,“槍”在動詞搭配的類型方面發(fā)生了改變,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他計量的依然是與“槍”相關的行為,只不過此槍非彼槍而已。
“筆”的演化比較特殊,它沿著三個方向發(fā)展:
第一個方向與“槍、鞭”一樣,用來計量以“筆”為工具的具體動作,主要包括“寫、畫”等書寫義手臂類的具體動作,這種用法在古代漢語中很常見,如:“蘸一口,寫一[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保留了這種用法,如:“因我會寫幾[筆]毛筆字,……”
第二方向是:由這種計量手臂類具體動作的用法引伸出了轉指的用法,這類用法所計量的不再是由手臂所發(fā)出的“書寫”等具體動作,而是指代整個的寫作過程及其結果。如:
{31}也代我寫上一[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古代漢語用例)
{32}在寫這篇回憶文章時,我們敬愛的鄧穎超大姐是不能不寫上一[筆]的。(現(xiàn)代漢語用例)
第三個方向則是一種隱喻用法,即將“勾銷、消除”這一抽象動作隱喻為“用筆勾去不需要的部分”這一具體動作,這類用法主要用于計量“勾(銷)、抹殺”等抽象變化類動詞,在這一點上,古今一致。如:
(1)此是李彥青好處,不可一[筆]抹殺。(《民國演義》)(古代漢語用例)
(2)……把這種傳統(tǒng)的玩意兒一[筆]勾銷。(現(xiàn)代漢語用例)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筆”的演變與其它實義動量詞不太一致,除了計量具體動作行為外,“筆”還演化出用來計量“勾銷、寫作”等較為抽象的動詞行為的用法,在這類用法中,“筆”所指稱的已經從一種具體的書寫動作轉為虛擬的動作的結果,這也表明經過轉指與隱喻,“筆”作為動量詞,其原有的意義已經發(fā)生了虛化,這兩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更為常用了。
綜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來源于名詞的動量詞,其演化是存在一定規(guī)律的,他們之所以可以用來計量動作也是有原因的:一是這些詞原本就是一個可數(shù)性的名詞,因此,憑借它們實現(xiàn)的各個動作也是可數(shù)的,使用它們一次,就代表一個動作的完成,因此,它們也就具有了量的語義特征,而且這一特征就是表示動作次數(shù)的次數(shù)量語義特征;二是這些詞的意義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與其起源義密切相關,意義比較實在,因此,計量與起源義密切相關的動作的用法也一直被作為主要用法使用至今,其使用的變化主要是由于與起源義密切相關的動作的變化以及起源義所指的名詞發(fā)生了變化。
參考文獻:
[1]何杰.現(xiàn)代漢語量詞研究(修訂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何杰. 現(xiàn)代漢語量詞次范疇分類探究[A].天津市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集[C].天津:百花出版社,1999.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黃伯榮.動詞分類和研究文獻目錄總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李宇明.漢語量范疇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邵勤. 動量詞研究綜述[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69-72.
[8]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 中國語文,1995,(5):367-380.
[9]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68-275.
[10]萬獻初.漢語量詞分類系源[J]. 咸寧師專學報,2000,(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