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交流屬性新探

2016-06-17 08:42甘來冬
河池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甘來冬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

文學交流屬性新探

甘來冬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文學的交流屬性是伴隨文學發(fā)展始終的一大固有屬性,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后,隨著大型網絡文學網站建立,文學的交流屬性空前凸顯,甚至遮蔽了文學的審美、認知、價值闡釋等其他屬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文學的交流屬性作深入全面地分析,才能破解今天網絡文學批評的難題。從內部特征看,文學的交流屬性表現(xiàn)為采用對話式表達、文本數(shù)量的多少、文本體量的大小三個方面;從外部特征看,文學交流屬性所依存的文學交流場呈現(xiàn)出由實體到虛擬的變化特征?!敖煌叫≌f”就是文學屬性當代變化背景下催生出來的文學類型。

[關鍵詞]文學交流屬性;文學交流場;交往式小說;熱源效應;文本體量;交往動機

早在春秋時期文學交流屬性就已經被提出來了??鬃诱f:“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逼渲?,“群”按照孔安國的注解,“群居相切磋”即有交流之意。列夫托爾斯泰也認為:“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際的手段之一?!盵1]45-46如何看待文學的交流屬性呢?筆者認為,文學的交流屬性當從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的特征來看,內在特征聚焦于文學交流的文本,外在特征聚焦于文學交流的外部環(huán)境。從文學作品的傳播來看,互聯(lián)網誕生之后,網絡給作者和讀者提供了一個共在的平臺,實現(xiàn)了雙向的傳播。不同的傳播模式,改變了文學作品的形態(tài),特別是發(fā)表在各大文學網站上的網絡小說,文學網站上的小說再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了,迅速膨脹的交流屬性,使得網絡小說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新的文本類型。

一、文學交流屬性的內在特征

就文學交流屬性的內在特征而言,在文學作品中主要表現(xiàn)為采用對話式表達、文本數(shù)量的多少、文本體量的大小三個方面。

采用對話式表達這一特征體現(xiàn)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尤其在唐傳奇、宋元話本小說、元雜劇、明清章回體小說等敘事性文體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在對話式表達中,作者似乎與觀眾或讀者同在,通過對話與觀眾或讀者產生交流。在這種表達中,零視角的使用顯得更為常見。唐傳奇多通過在末尾抒發(fā)敘述者的評價與讀者產生交流,陳述故事的出處,從而讓讀者聽其言,信其事,以達到教化的目的。如白行簡的《李娃傳》在文章末尾說:

“磋乎,倡蕩之姬,節(jié)行如是,雖古先烈女,不能逾也。……時乙亥歲秋八月,太原白行簡云?!?陳建根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精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頁。

元稹的《鶯鶯傳》結尾也寫到敘述者向讀者講訴了其為文的目的和原因,希望在這種交流中獲得讀者對故事的認可。

李朝威在《柳毅傳》結尾處以旁觀者的口吻說:

“……愚義之,為斯文?!?陳建根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精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頁。

李朝威向讀者稱贊了洞庭耿直、錢塘迅疾磊落的品格后,陳述了其作文的原因是“愚義之,為斯文”。

宋元話本《勘皮靴單證二郎神》末尾部分介紹了韓氏的去處,但是卻以“這是后話”向讀者(觀眾)表明與之相關的敘述告一段落,將要開啟另外一條敘事線索。跟唐傳奇相似,該話本“正是”二字引出了敘述者對故事的點評,最后向讀者(觀眾)交代了故事的出處,表達其“正風化”的思想追求。

話本《金石緣》在開頭就說“今我說一樁賴婚安分的與眾位聽者”,在每一章的結尾處,敘述者都留有一未解的懸念,讓觀眾(聽者)“且聽下回分解”,并在結尾部分作詩為評,抑惡揚善。這種情況也廣泛存在于《驚夢啼》《都是幻》等話本中,從中明顯感受到對話體的特點,即敘述者與聽者單向的對話。

受話本的影響,元雜劇也出現(xiàn)作者與觀眾交流的情況。在王國維看來,“變?yōu)檠菔聦嵵畱騽?,則當時之小說實有力焉”“后世戲劇之題目,多取諸此,而結構亦多依仿為之,所以資戲劇之發(fā)達者,實不少也”[2]35,36。但是這兩種藝術形式的交流方式略有不同。話本中“說書人講述故事時與‘看官’面對面,有時他會模擬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一番表演,可稱‘說法中現(xiàn)身’;在元雜劇中,劇中人物與觀眾面對面,而且在很多場合,不是以動作向觀眾展示故事,而是成為故事的敘述者,營造出一個虛擬的說書情境,進行‘現(xiàn)身說法’[3]。元雜劇大量存在向觀眾敘述的話語,如:

[正末同專諸上云]某是伍員,這是專諸?!?《伍員吹蕭》第四折)

此外,雜劇中還使用諸如“你道……”“且說……”等類似說書對“看官”敘述的賓白。這種交流是以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處于共同的時空環(huán)境為前提的,對時間和空間的條件要求極為嚴格。

至于明清小說,《紅樓夢》第一回開頭部分有言:“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諳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注明,方使聞者了然不惑?!?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訂《紅樓夢》,鄭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表面上以敘述者的口吻說話,實際上也是作者與閱讀者的對話,以一種交流的姿態(tài)展開故事的敘述。此外,整部書多數(shù)章節(jié)的結尾部分都有“要知端的,下回分解”,開頭部分則有“話說……”“卻說……”等詞語提醒讀者承接上一回的敘事。與之相似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中也都存在著類似的情形。如《三國演義》第一回開頭即為“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結尾處為“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第二回開頭是“且說董卓自仲穎……”,結尾處也是“不知曹操說出甚話來,且聽下回分解。”*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頁。等等。這類話語都明顯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者欲與接受者交流的特點。

文學交流屬性還體現(xiàn)為文本數(shù)量多少上。通常用于交流時,文學文本就會增多,如詩歌用于酬喝、贈答時,就會出現(xiàn)同一主題的多篇詩歌。以唐宋時期的唱和詩為例,這些“唱和詩,是一種以交往為目的,以應制、同題、贈答、聯(lián)句為手段,展現(xiàn)詩人交往關系的詩歌?!薄疤诔摹逗擦謱W士集》、中宗朝的《景龍文館記》到玄宗朝《龍池集》《朝英集》《白云記》等都是這一階段唱和的記錄”[4]。在這些唱和詩中,讀者聽眾和作者在多數(shù)情況下處于同一時空,如同時參與游宴、婚俗、節(jié)日等,同時同地以詩歌酬唱,抒發(fā)情感,烘托氛圍。由于作詩者和賞詩者身處同時同地,且唱和雙方都具有一定的詩歌創(chuàng)作素養(yǎng),每當一方詩畢,另一方都會對其進行評價,從而使得唱和雙方不僅得到思想情感的交流,更獲得了對詩歌這種藝術形式的體認,詩歌的數(shù)量也在交流的過程中有所增加,但是這種文學交流模式仍然嚴格局限在詩歌這種文體之內,因而在文學體量上并沒有明顯變化。

現(xiàn)代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使文學的交流屬性呈現(xiàn)出了又一重要變化——文學體量的增加。報刊出現(xiàn)后這種趨勢日益突出,就報刊連載小說來看,它繼承了傳統(tǒng)章回體小說的文體風格,憑借著報紙這個傳播平臺開始了持久敘事。小說《春明外史》1924年4月12日開始在北京《世界晚報》副刊《夜光》上連載,至1929年1月24日,總計刊載的了57個月,合近5年之久?!督鸱凼兰摇犯菑?927年2月13日起開始連載了2196期總計,長7年之久[5]。如此造就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百萬字連載小說的問世。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文學體量更是隨著文學網站的涌現(xiàn)而急劇膨脹。筆者以起點中文網為調查對象,整理了3位主要的網絡小說作家,完本時的作品字數(shù),具體情況見下表:

網絡小說家作品字數(shù)統(tǒng)計表

通過統(tǒng)計數(shù)字可以發(fā)現(xiàn),2008年以前網絡小說字數(shù)多數(shù)在200萬徘徊,此后,字數(shù)突破了300萬,而2014年至今網絡小說的字數(shù)已達到400萬左右。有些文學網站甚至出現(xiàn)了諸如《武極天下》(671萬字)、《官道無疆》(862萬字)、《?;ǖ馁N身高手》(1004萬字)這樣的超長小說,網絡小說的篇幅呈現(xiàn)越來越大的趨勢,也正是因為小說在網絡環(huán)境下體量的急劇變化,使文學的交流屬性在網絡時代愈發(fā)凸顯。

二、文學交流屬性的外部特征

與布爾迪厄定義的與政治、經濟密切相關的文學生產場不同,本文所論述的文學交流場指的是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共在的平臺。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出發(fā),具體包含讀者、作者、文本、環(huán)境4個方面。文學交流場中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能夠產生有效的互動,如果不能建立互動則不能視為處在同一文學交流場。網絡出現(xiàn)以前,文學交流場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同時同地的實體性共在平臺,如《翰林學士集》中《五言侍宴儀鸞殿早秋應》記載了唐太宗作詩“寒驚薊門葉,……”隨后長孫無忌、楊師道、朱子奢、許敬宗4人分別作詩唱和。此時的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處于同時同地的交流場之中。至于宋元時期在勾欄瓦肆中表演的話本和雜劇,則是以勾欄瓦肆為其固定的文學交流場,表演者在臺上演說,接受者在臺下欣賞,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處在同一的文學交流場中,在這些實體性的文學交流場之中,誕生了體量較長的敘事體文學。長期而穩(wěn)定的文學交流場的存在,使得文學的面對面交流成為可能。

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后,虛擬的文學交流場出現(xiàn)了,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由實體的共在轉變?yōu)樘摂M的共在,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不需要同時同地的共在也能實現(xiàn)文學的交流。論壇、博客、網站成為重要的文學交流場,在網絡運營商和網絡寫手的共同耕耘下,大型商業(yè)性文學網站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虛擬文學交流場。起點、晉江、17K、紅袖添香等文學網站,匯集了一大批專職作家和忠實的讀者群,在虛擬而龐大的文學交流場中,文學的交流屬性空前的彰顯,作家的成果快速地在讀者中傳播,讀者的閱讀反饋則通過留言、作品人氣排行等方式及時表現(xiàn)出來,形成了快捷高效而互動頻繁的文學交流盛況。

根據文學交流場的時空特點,我們把文學作品的傳播分為場內傳播和場外傳播兩種情形。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分隔,使得多次傳播難以實現(xiàn),不在同一文學交流場內的場外傳播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傳播,只好選擇一次性完整傳達的策略。但是處在同一文學交流場內的作者和讀者,由于多次的傳播有條件實現(xiàn),更傾向于采用多頻次的傳達和接受。穩(wěn)定的交流場的存在,使交流本身變得繁冗、延宕、拖沓起來。從宋元的說話、講史、公案等口頭敘事文學來看,由于說話人和聽者有著固定的交流場所,而且其在時間和空間上也不受阻隔,敘述內容顯得繁冗,當其演變?yōu)樾≌f文本之時,追求的是突破時間和空間阻隔的傳播,其內容就變得簡要的多。

總的來說,文學交流場是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關鍵所在,它直接決定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文學作品傳播的頻次和文學作品的體量。處在同一文學交流場的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更多的隨意性、零散化、開放性、繁冗敘事特征。非同一文學交流場內的文學創(chuàng)作則表現(xiàn)出嚴謹性、完整性、獨立性和簡潔敘事的特點。因而就文學作品的體量變化來看,文學交流場像是一個燈芯一般的熱源,距離熱源越遠獲得熱量越少,距離熱源越近獲得的熱量越多。

三、網絡時代催生的“交往式小說”

交往式小說,是筆者用來特指在文學網站上連載的超長小說文本。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文學的交流屬性空前凸顯,文學交流場也由零距離實體時空變成了零距離虛擬時空。文學網站上連載的超長小說,是在零距離的虛擬交流場中誕生的,這就導致與之相隨的閱讀方式、閱讀動機、創(chuàng)作方式的改變,因而這再也不是那種誕生于文學交流場之外的傳統(tǒng)小說文本了,所以對其展開批評也必須在“文學交流場”這一語境下進行。在觀看一出戲劇后,我們只能就觀看的感受和效果提出批評,而不宜拿劇本去評判這出戲劇優(yōu)劣。麥克勞克林(Thomas McLaughlin)在研究大眾文化時提出土著理論,他認為要研究一種文化必須充分肯定處在獨特文化環(huán)境中的大眾的批評活動,他將這些深處文化圈里的大眾稱為vernacular(韓國學者崔宰溶譯為“土著”)。麥克勞克林認為“土著指的是那些生活在當?shù)匚幕]有文化權的人,而不是學術知識精英的批評話語活動?!盵5]5-6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研究粉絲文化時也認為“粉絲們自發(fā)地產生并發(fā)展的理論和術語”能夠“使解釋大眾文化的學術詞匯更加豐富”[7]52。所以,文學交流場內傳播的文學作品需要在場內評價,文學交流場外傳播的文學作品需要在場外評價?;谏鲜稣J知,交往式小說在閱讀方式、閱讀動機、創(chuàng)作方式上特點可以歸結如下:

從閱讀方式來看,首先表現(xiàn)為碎片化地跟蹤閱讀,即作者創(chuàng)作并展示一部分,讀者就欣賞一部分。唐宋以降的講史、章回小說、報刊連載小說,都已具有這一特點。然而表現(xiàn)最明顯的還是文學網站上日日更新的網絡小說。以天蠶土豆的《斗破蒼穹》為例,小說第一章《隕落的天才》上傳時間是2009年4月14日,第二章《斗氣大陸》上傳時間是2009年4月15日,第三章《客人》上傳時間為2009年4月16日,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只能亦步亦趨地隨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來閱讀;其次,網絡連載小說突破了以往小說單向傳播的特點,實現(xiàn)了充分的互動式交流。讀者可以及時向作者反饋閱讀體驗,作者也能在收到讀者反饋意見后,及時改變接下來的寫作方向及內容。如起點網的閱讀頁面上就安排了諸多互動的設置,作者可向讀者索要“票票”,讀者則可通過贊賞、打賞、投票、評論等形式對小說進行評價;其三是表現(xiàn)為填空式閱讀。交往式小說因為其待完成的特點,極大地吸引讀者積極填補未完成的部分,“中斷的不確定性像一塊磁石,以它特殊的形式緊緊地吸引著喜歡它的讀者?!薄斑B載小說依靠中斷、連貫形成特殊的閱讀張力”“中斷、分節(jié)導致連載小說內容和結構的不確定性和不完整性,這種未定性可以形成一種召喚性結構,通過誘導讀者主動參與才能使之實現(xiàn)和具體化?!盵8]交往式小說的欣賞樂趣很大一部分也正源于此。

從閱讀動機來看,交往式小說的閱讀動機同傳統(tǒng)的獨立于文學交流場之外的小說有很大的不同。童慶炳認為文學讀者的閱讀動機大致有5種,分別為:求知的動機、受教的動機、批評的動機、借鑒的動機、審美的動機。這里,筆者認為還有一種交往的動機,這種動機以互動性為特點,讀者閱讀即為了與作者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參雜求知、受教、批評、借鑒、審美的動機,但也可能是無意義或無訴求的互動,體現(xiàn)了閱讀者自由閱讀的特征。交往動機的存在依賴于讀者對作品的忠誠度,網絡小說讀者尤其對作品寫到中途停筆的情況不能忍受,有此種行為的作者往往被讀者冠以“太監(jiān)”稱號加以嘲諷?!豆蟾妗吩枋鲎x者對網絡“太監(jiān)”的不滿:

在網絡小說界什么最讓我們咬牙切齒而又無可奈何?不是主角面對敵手時的窩囊表現(xiàn),也不是最喜歡美女角色的翩然離去,而是感覺正爽,漸入佳境之際,作者突然揮刀,戛然而止。從期盼、呼喚、懇求到失望、憤怒、謾罵,熬過一個個等待的夜晚,終于明白他再也不會回來了,無數(shù)的怨念只化作一句低幽的嘆息:你這個沒良心的……[9]

這也表明了交往式小說的作者和讀者共生共存的特點。一方面,交往式小說的作者提供文學文本與讀者共同組成文學交流場,但是一旦該小說的作者停止了創(chuàng)作,也就意味著文學交流場的退出和崩塌。同樣地,當讀者停止了閱讀,退出了文學交流場,這個文學交流場也不能持續(xù)下去。韓國學者崔宰溶認為“讀者反應過于冷淡,導致作者失去對寫作的興趣”[10]是網絡小說“爛坑”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如網絡小說《籃神傳奇》出現(xiàn)“爛坑”現(xiàn)象就是因為讀者反應過于冷淡所致。

從交往式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式來看,交往式小說用于制造和維持文學交流場時對創(chuàng)作的時間有較高要求,作者須通過定期的更新來保證讀者的粘度,這導致網絡寫手“全年里只有過年可以休息幾天,如果中間有間斷就需要向網編和讀者請假。”有寫手因此報怨說:“網編請假容易,作者請假難,你超過一周不來更新,收藏的數(shù)字會直線下降,那月榜、季榜、年榜就都不要想了,下降得太厲害,還可能被解約!”[11]此外,在交往式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藝術性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只是為了提高文本的可讀性,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這一點同獨立于文學交流場之外的傳統(tǒng)小說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不同。方維保評價報刊連載小說時說它“所追求的是讀者的興趣需要,而不是小說的藝術性?!盵5]從展示形態(tài)上看,交往式小說多數(shù)采用集錦式結構,謀篇較松散,追求的是零散化的展示,這無疑與交往式小說對“藝術性”的處置理念有關。

在互聯(lián)網的作用下,文學的交流屬性獲得了空前的彰顯,互聯(lián)網為虛擬文學交流場的建立提供廣闊的空間,促進了交往式小說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誕生的交往式小說,實現(xiàn)了高度互動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極大地滿足人們的文學需求。另一方面,交往式小說在閱讀方式、創(chuàng)作方式、閱讀動機等層面與傳統(tǒng)的小說存在較大差異,只有文學交流場這一語境中對其加以理解,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四、結語

在虛擬文學交流場的建構過程中,小說等文學類型在閱讀方式、閱讀動機、創(chuàng)作方式等方面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一度使我們陷入迷茫,認不清其本質。就小說而言,可以肯定的是,網絡時代存在兩種小說:一種是游離于文學交流場之外的,以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方式生產的,具有相對完整藝術形式的小說,這種小說可超越時空的限制,不依賴于文學交流場而存在;另一種是處于文學交流場之中,作者與讀者共生共存條件下生產的“交往式”小說。應網絡而生的“交往式”小說的存在,可以很好地回答“文學經典能不能在網絡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說文學經典是在第一種的文學生產模式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完美的藝術品,那么從網絡小說(交往式小說)的生產機制來看,網絡不具備生產文學經典的土壤環(huán)境。若非重新定義“經典”,否則在網絡平臺上難以產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經典。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豐陳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徐大軍.元雜劇演述體制中說書人的敘述質素[J].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2(6):86-91.

[4]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

[5]方維保.論報紙副刊連載體式與張恨水小說章回體選擇的關系[J].池州學院學報,2011(2):5-9.

[6]Thomas Mclaughlin.Street smart and critical theory-Listening to the Vernacular[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

[7]Henry Jenkins.Fans,Bloggers,and Gamers: Exploring Participatory culture[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8]顏琳.二十世紀初期連載小說興盛原因探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3):131-135.

[9]史上最可恨的十大網絡太監(jiān)小說[EB/OL].公牛報告,(2009-09-26)[2015-12-10].http://ox.icxo.com/htmlnews/2009/06/26/1365757_0.htm.

[10]崔宰溶.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D].北京:北京大學,2011.

[11]網絡小說寫手生存狀況:超九成人沒錢拿[EB/OL].搜狐公眾平臺,(2015-10-20)[2015-12-10].http://mt.sohu.com/20151020/n423712747.shtml.

[責任編輯韋楊波]

New Explor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perty of Literature

GAN Lai-dong

(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University,Anhui,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Communication property is a major inherent properties of literature,which has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but at different times,their performance is slightly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After the advent of Interne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arge-scale network literature sites,the communication property of literature was unprecedentedly highlighted,and even obscured the aesthetic,cognitive,value and explaining properties.In this case,to crack the problems of today’s online literature criticism,we should carry out an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property of literature.From the internal features,the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properties of literature can be seen from three aspects as: using conversational literary expression,the number of text,and the mass of text.From the external features,the literary field,which communication property of literature depends on,shows variation from entity to virtual.“Interaction novel” is the literature type inspired by the modern change of literature propertie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property;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field;interaction novel;heat source effect;text volume;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中圖分類號]I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021(2016)01-0037-06

[作者簡介]甘來冬(1989-),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大學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