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摘 要: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云南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和動機、體育活動參與和形式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了該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為普通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改革提供了參考、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高職學生 體育參與 云南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職體育是高職學生接觸的體育教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最終會對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等造成直接影響。本文通過對云南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的抽樣調查,了解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課內、課外體育參與情況,為高職院校體育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云南國防職院8個高職學院隨機抽取的250名學生。
1.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tǒng)計法。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的體育認知和參與動機
學生對體育的認知與動機直接影響他們的體育意識和運動參與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體育課程發(fā)揮的功效及體育工作開展情況。調查顯示,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占23.53%,一般和不喜歡的分別是56.30%和20.17%;在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原因中,不喜歡體育課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場地器材缺乏兩項占較高比例,分別是29.41%和20.32%;上體育課的主要目的分別是:增強體質(27.99%)、為了體育考試(20.51%)、學習運動技能(15.38%)、塑造形體(12.39%)、單純?yōu)樯象w育課(11.97%)、調節(jié)緊張學習(11.75%)。可見明確表示“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并不多,且主要是受課的組織形式和場地器材等原因的影響,這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完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體育教學形式和考核方法、健全體育設施進行引導。學生對增強體質、掌握技能、塑造形體等體育基本健身功能認知度較高,是激發(fā)其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而對調節(jié)情緒、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等功能認識較低。
同時,單純?yōu)榱松象w育課及應付體育考試的學生占了32.48%,這部分被動參與體育課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僅心理上得不到愉悅和放松,鍛煉效果也不好。同時,30.67%和36.97%的學生認為體育教師上課效果非常影響其上課積極性,說明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技能水平對學生上課主觀能動性具有較大影響。在體育運動保健知識的了解方面,非常了解的占2.52%,了解的占23.53%,一般了解的占65.97%,不了解的只有7.98%,由此可看到學生對運動保健知識有一定的認知,體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鍛煉情況和個體差異給予有針對性的體育保健知識傳授。
2.2學生的課內、課外體育參與現狀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能鞏固和消化教學內容,是有效鍛煉手段。同時能消除疲勞和緊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是學校體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組織形式。在“課余時間你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嗎?”的調查中,積極、有時、看情況和從不參加的分別是9.66%、42.86%、40.76%和6.72%;一周鍛煉次數分別是1次(23.11%)、2次(20.17%)、3次(25.63%)、4次(11.76%)和5次及以上(19.33%)。認為身體素質好壞影響參與體育活動的有39.92%,比較影響的有28.99%,不影響的有31.09%。最喜歡的體育活動依次是球類(36.72%)、體育舞蹈和瑜伽(22.09%)、其他(21.49%)、田徑(10.75%)、武術(8.96%)。
可見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但會受身體素質、場地器材等因素的影響。球類項目的群眾基礎好,是學生最喜歡參與的項目;體育舞蹈和瑜伽等項目不受場地限制,廣受學生青睞;而田徑、武術等項目雖然健身效果好,但由于其趣味性不高且較枯燥,因此參與人數比較少。
2.3學生的體育期待
在學生喜歡的體育教師調查中,幽默風趣和有愛心能師生同練最受歡迎,分別占43.95%和32.33%;技能突出也頗受學生歡迎,占20.23;而嚴肅認真和死板教條的則只有2.79%和0.70%。在學生希望選擇的運動項目中,依次是羽毛球(17.84%)、籃球(12.57%)、網球(10.23%)、瑜伽(9.21%)、健美操(7.89%)、排球(6.87%)、跆拳道(6.58%)、乒乓球(5.85%)、體育舞蹈(5.56%)、足球(3.65%)和武術(3.65%)等。同時,學生認為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主要有以下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課堂的趣味性(34.83%)、開設運動項目的種類(28.21%)、場地器材數量和種類(21.37%)。如何從師資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下工夫,充分考慮學生的體育需求,是值得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管理者和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3.結論與建議
3.1學生對體育的健身功能認可度高,是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動因,但對體育的心理調節(jié)、社會適應功能等認知不夠。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學生健康知識及健身理論知識的傳輸,使他們掌握并運用正確、實用的健身理論知識進行日常體育鍛煉。此外,要融入均衡膳食、合理營養(yǎng)的知識,教會學生合理分配學習和課外活動等作息時間,掌握良好的生活方式。
3.2體育老師是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傳授者、指導者,其言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對體育的看法和參與。學校應注重加強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培訓,積極鼓勵體育教師進行學術交流,以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結合學校體育需求,合理配置體育場地和器材設備,加強體育配套設施建設。
3.3學校在建設體育課程和設置選修課程時,應充分調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結合師資和場地器材情況合理安排,既充分挖掘學生運動潛力,又注重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肖林鵬.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育需求問題的理論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03:257-261.
[2]胡振禹,黃希斌,郭建忠.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J].體育科技,2015,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