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紅+高芳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新聞變革;舉措
一、變革背后的兩只手
(一)傳統(tǒng)新聞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傳統(tǒng)新聞生產模式中,新聞信息的獲取大都依靠于記者,而新聞記者更多的則是依靠于線人或自己積累的少有的人脈,在茫茫的社會與人中找尋可供報道的新聞線索,其實是非常的被動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較單一的,這樣往往容易導致獲得的信息的不全面,不客觀。
這是促使新聞變革的第一只手。
(二)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發(fā)生質的變化,慢慢從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轉向網絡以及新媒體等,人們不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去提取事件新聞中的信息 ,當前“受眾需要的是對信息更明晰的呈現,更準確的分析和更深層的解讀”。這一切都說明了傳統(tǒng)媒體已經不能夠完全滿足受眾的需求了。
這是促使新聞變革的第二只手。
二、改革的實質內容:有關數據新聞的三個追問
(一)數據新聞如何應運而生?
大數據開啟了時代轉型之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海量的數據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對于新聞生產方式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由于數據和信息的龐雜,使公眾對媒體的可信度下降。而客觀、公正的數據更加能夠受到受眾的追捧,數據新聞應運而生。
(二)什么是數據新聞
“數據”一詞在拉丁文中為“已知”的意思,我們可以把它進一步解釋為“事實”。因此,數據可以代表對某一事件的事實描述,數據可以對這件事進行記錄、分析和重組。把現象轉變?yōu)榭芍票矸治龅牧炕问降倪^程,就是“數據化”。
(三)數據新聞的四把利刃
1.專業(yè)渠道獲取海量數據
我們在上文提到傳統(tǒng)新聞的局限之一便是獲取新聞的渠道比較單一,不夠客觀全面,而數據新聞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隨時隨地通過多方面的渠道獲取多元化的信息,而記者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對其得到的信息進行運算和處理,從而去發(fā)掘這些信息數據中的千絲萬縷的關系。2014年1月25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晚間》通過對百度地圖的定位功能和大數據的結合利用,對國內春節(jié)期間的人口遷移情況進行播報,通過這樣的數據新聞報道,可以幫助網友來了解春運的最新狀態(tài)。這一新聞的運用得益于強大的技術的支持,通過技術來分析大數據,發(fā)現其中的聯系,并加以總結概括提煉,從而達到更好地服務受眾的目的。
2.數據新聞的服務意識強
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新聞報道只是單純地告訴受眾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受眾更多扮演的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雙向的互動關系,而數據新聞運用新的新聞敘事形式,搭建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平臺,引導受眾思考社會問題,可以使受眾參與新聞制作的過程中來。
3.數據新聞能夠多元可視化地呈現新聞
數據新聞有別于傳統(tǒng)新聞用文字語言表達的方式,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可視化地表現形式呈現新聞報道“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它將符號或數據轉換為直觀的幾何圖形,便于研究人員觀察其模擬和計算過程?!?/p>
三、新聞改革的五項具體舉措
(一)新聞媒體應該認識到數據新聞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重要性,國內媒體在制作新聞的時候應該要多多嘗試用數據說話,將新聞以數據新聞的方式呈現給受眾。
(二)加強凸顯數據新聞的優(yōu)勢功能,使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專業(yè),充分利用技術軟件的優(yōu)勢做到與新聞數據的完美配合,獲得更有利于受眾摘取的新聞信息,使其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三)在處理海量信息的時候,應該做到更加謹慎,更加全面,確保分析得出的數據新聞的準確性。
(四)新聞工作者要提高媒體素養(yǎng)。在大數據新聞背景下,首先,記者要被動變主動,積極地獲取新聞信息,積極主動的尋找與之相關的數據來進一步分析數據背后是否有相關的新聞事實存在。其次,記者必須知道如何利用數據尋找、分析和可視化新聞故事,要求記者有熟練運用計算機的能力。最后,記者要提高可視化平面設計的能力。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將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將繁雜的數據簡單化,便于受眾理解。
四、中國數據新聞肩上的三座大山
數據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模式,發(fā)展的道路上也有一些阻礙,特別是中國的數據新聞發(fā)展還是起步狀態(tài),因此面對的阻力自然更多一些。
(一)大山一----數據收集困難
我們都知道,數據新聞中“數據”是關鍵所在。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數據新聞報道之前,必須收集大量的數據。中國數據的來源,一般是在政府部門、企業(yè)或機構等公開的數據庫中獲取,由于媒體的人力與資源十分有限,很少能做到由媒體機構自己去獲取。
(二)大山二----人力不足
數據整合是制作數據新聞的核心所在,但數據的整合是一項十分巨大的工程因為數據收集之后進行的整合,需要刪除無關的數據和信息,保留重要的、所需的數據,而數據的繁雜龐大,則又導致這項工作需大量的工作人員進行整合。因此會出現人員不足的情況。
(三)大山三----傳統(tǒng)新聞工作者技能不足
傳統(tǒng)新聞工作者無法達到數據新聞創(chuàng)作要求。數據新聞需要的是跨界的復合型人員,既具備傳統(tǒng)記者的采寫編評的專業(yè)技能,又要具有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技術運用的能力,所以傳統(tǒng)新聞工作者的技能還不能完全達到數據新聞制作的要求。
五、總結
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變革的實質其實就是傳統(tǒng)新聞向數據新聞的衍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面對很多考驗,媒體應該要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為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一股新的發(fā)展,使新聞業(yè)的發(fā)展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彭蘭 “大數據”時代:新聞業(yè)面臨的新震蕩(J) 編輯之友 2013.
[2]《數據即信息 大數據時代新聞模式的共識》微博新聞.
[3]《“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表達方式的創(chuàng)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