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離單位不遠處,有一檔賣饅頭、肉包子、煎餅特別旺的小店。這片區(qū)域的人,無人不曉這小店的名氣大,因為不少人去找人、等人,都說,到那間轉(zhuǎn)彎處饅頭店門口等。結(jié)果,這小店成為“地標”。早上6:00左右到晚上7:30,基本上沒有不排隊的,尤其上、下班前后,那里總得排隊,成為廣州一景。
有一段時間,看見饅頭店生意好,有人就在饅頭店旁開了一個小檔口,專賣炸鴨脖子。本以為借饅頭店的人流、顧客,也可以順勢而上,有利于開拓,把生意做好。誰知道一個月、兩個月、半年過去了,生意還是上不去,把那個小老板急得嘴上起泡,每天抽兩包煙也搞不清生意上不去的原因。
這個小檔口的小老板的老鄉(xiāng)閑聊時問筆者,為什么賣炸鴨脖子不好賣?筆者答一是生活習慣帶來的飲食習慣;二是廣東人怕熱氣燥熱,這炸鴨脖子是旺不起來的。筆者打趣說,如果要賣炸東西,不如炸油條,和旁邊的饅頭店生意成條龍,說不定就旺起來了。
他們那好事者就問筆者,為什么炸鴨脖子就怕熱氣,炸油條同樣易上火,就不怕了呢?
這就是他們有所不知了。因為廣東長期有吃炸油條的習慣,甚至把其與奸人秦檜聯(lián)系上,用廣州話說,就是“油炸檜”。后來,這句話因為政治色彩太濃,于是慢慢改為“炸油條”,春節(jié)的油角則稱“炸油角”。多年以來,廣州人早已知道炸油條上火,就一物降一物,用白粥、生菜肉片粥、皮蛋瘦肉粥去降火壓熱氣,中和了“炸油條”的燥熱,因此炸油條成為廣州人喜歡的早點。所以,炸油條的熱氣廣州人是有辦法壓的,而炸鴨脖子則沒有預(yù)案,沒有準備,會受冷落。即使有人光顧,也大多數(shù)是外地的打工妹、打工仔,本地人則不會上癮。
說來也巧,不久,那小檔口不經(jīng)營炸鴨脖子了,改做炸油條了。第一天,生意一般,人們都在觀望。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人越聚越多。幾個月下來,居然在上下班購買高峰要排隊啦。一邊賣饅頭、包子店排隊,一邊是賣炸油條的小檔也要排隊,這在當今的廣州,真是極為罕見。我想這小老板高興起來,會不會睡不好,要借助安眠藥才能入睡?當然這只是猜測了。
一日,筆者排隊去買饅頭時,也排隊買了炸油條,吃了后覺得這小店的轉(zhuǎn)型好,帶來了升級,但口味仍要提高。為什么呢?因為這小店是外省人經(jīng)營炸油條,自然用北方的手法, 條條炸油條入口雖松軟,但缺酥脆中的入口即化;油條一小時后拿起來,全部像軟皮蛇,不像廣東師傅的炸油條,立在鐵絲兜里,半天都不會軟趴下來。
這種情況就需要引起注意,一方面,可以用這種手法繼續(xù)做北方式的炸油條,另一方面,則要去請名師指點,名師調(diào)教,做出新的款式,做出有粵味的廣東炸油條。
好為人師是不妥的,因為不是每件事你都比別人高明。但是,我們做服務(wù)業(yè)、做公務(wù)的人,要善于傾聽,善于發(fā)現(xiàn)薄弱環(huán)節(jié),善于發(fā)現(xiàn)沒有隨俗的地方,才能更好地提升?!昂<{百川”則成海,明白這幾個字的含義,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飲食的人,一定是有作為的人。都是油炸的食品,但分為可被接受和不被接受,大有學(xué)問。這些學(xué)問一點都不能小看,我們過去就吃了這個虧。
幾十年前,許多酒店、粉面店、小餐館墻上都掛有一個“意見簿”,那是給客人提意見的。好的店大都從善如流,點點滴滴地按客人的意見去改進工作,那真是好味食物留人留心。今天這種店少了,你提意見他接受不了,好像受了攻擊謾罵一樣難受。這種人不適宜做飲食,只適合做廣告科的骨干,什么產(chǎn)品到了他那兒,都會變成“全國第一”。
(劉元薦自《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