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雄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說一個小學只讀了三年的農民培養(yǎng)出了兩個優(yōu)秀的兒女,兒子考上清華大學,女兒考上北京大學。當記者采訪他時問他怎樣教育兒女時,他說“我不會教育孩子,我就是用三句話教育他們”?!昂⒆?,你真行!這么復雜的問題都能夠解決?!薄耙磺兄荒軌蚩磕銈冏约?,爸爸幫不上什么忙”第三句話“盡力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種地”昨天我收到朋友發(fā)來的一條微信,微信上說;鄉(xiāng)下人教育孩子,常用這樣的三句話:爸媽沒本事,你要靠自己;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放心去闖吧,實在不行,回到家還有飯吃。城里人教育孩子,也有三句話: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事情爸媽來做;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能吃虧;再不好好學習,長大沒有飯吃。
上面的文章和微信雖然都有點調侃和搞笑的成份,但細細品味,卻引發(fā)我們的一些思考,農民的教育方法,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盼和鼓勵,能讓孩子明確做人的底線,能激發(fā)孩子的潛能,能讓孩子有一種永遠留在心底的溫馨。不管是鄉(xiāng)下人還是城里人,其實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教育方法不同,其結果往往大相徑庭。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都期盼著“好教育”。因為“好教育”可以讓我們看好未來,看到祖國的希望!我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我理想中的“好教育”?
好教育,應該是學會欣賞、鼓勵的教育。欣賞孩子,鼓勵孩子,不給孩子壓力,適當?shù)臅r候向孩子示弱是多么的重要呀!“孩子,你真行!這么復雜的問題都能夠解決?!薄氨M力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種地”沒有文化的父親用兩句最樸實的話語詮釋了對孩子欣賞和鼓勵的教育。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好教育,應該是一個有著“快”“慢”節(jié)奏的教育。教育一點也急不得,我們要有靜待花開的心境,有時候還需要如“烹小鮮”一般的小心翼翼,因此有人說,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英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懷特說過: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走上自我發(fā)展之路,這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等待。人的發(fā)展是一個終身成長的過程,是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過程。我們經常聽到“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言論。其結果往往引發(fā)出“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最惡劣的教育。
好教育,應該是能夠激發(fā)自主學習,增長智慧的教育。教育智慧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在于日積月累的實踐,在于關注細節(jié)的態(tài)度,在于師德智慧的融合。教育智慧體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留出教育智慧的空間”,也就是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減少教師的“關心和不放心”,只有學生的精彩,才能體現(xiàn)教育智慧的精彩。
好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關注個性發(fā)展的教育。根據(jù)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只是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xiàn)一定的差異;在學習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齊劃一地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使人在學習上存在個性差異,承認差異才能結合實際,承認差異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使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上發(fā)揮他的才能,獲得他應該得到且能夠得到的知識。
好教育,應該是播撒雨露陽光,充滿人文情懷的教育。好教育需要好教師?!靶撵`的純潔與善良,思想的睿智與深刻”這便是一位從教十八年,并將終身從教的我對“好教育”的理解、踐行和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