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昊
窗外細雨綿綿,雨聲敲打在青瓦上,順著屋檐,像串成珠簾似的不住落下?;秀遍g,那一絲細碎的關于泗州戲和親人的記憶也隨著雨的印記逐漸串聯(lián)起來,使我回到從前那段不曾細細思量卻一直難以忘懷的時光。
猶記得童年的生活是從來不乏趣味的。有別于今天物質高度填充的滿足,那種愉悅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歡樂。五月的鄉(xiāng)下,田間總是少不了忙碌勞作的氣息,這個時候,人們每每總是攜著倦怠而歸。而我對于五月,也常懷有莫名的期待。
傍晚時分,人們照例荷鋤緩緩歸家。各家各戶簡單對付了晚飯,便搬起長凳,陸陸續(xù)續(xù)地來到村口的大槐樹下,等待著大戲開演。這便是等待了一年的泗州戲班。每逢農時,戲班總是準時來村子里演出,這也成為農忙時節(jié),人們疲乏一天后的唯一消遣。
隱約想起懵懵懂懂的年紀,有一次與父親同去看戲的光景。戲班大概有十來人,那身行頭打扮,令人看了便過目不忘,而那次也是我生平頭一次接觸到泗州戲。父親告訴我,泗州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我當時對此十分驚嘆,天真地感嘆道:“?。磕沁@些叔叔阿姨們豈不是都已經(jīng)成仙人了嗎?”父親聽了,不禁“噗哧”一聲笑了出來,隨即充滿愛憐地摸摸我的頭,對我說道:“傻孩子,二百多年的是戲,而不是人呀!”我若有所思地輕輕點了點頭,可內心的疑惑終究未能解開。
臺上的演員們忘情地表演著,臺下的鄉(xiāng)親們歡呼鼓掌,好一派熱鬧景象!那掛著面條般白須的男人,聲音洪亮,猶似霹靂驚雷。如此,這個“兇惡”的形象便潛移默化地印刻進我的心底,每每遇見,總免不得一番震怖。與之大相徑庭的,該要數(shù)涂著香料、搽著粉脂的旦角阿姨了。只聽得她輕聲嬌語,吐字綿綿連連,好像四月的垂楊,酥酥軟軟,醉人心脾。兒時最喜見的,也就是此了。
父親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因而對于泗州戲這一傳統(tǒng)戲曲,他總懷揣著深厚的情感。此后,于我成長的十余年間,泗州戲的韻調總是不絕于耳、不絕于情、不絕于心。
如今,陪我聽戲的父親已然離去,而曾經(jīng)困擾我的那個疑惑也早已煙消云散,唯獨難以忘卻的,是泗州戲帶給我的快樂,以及關于父親的所有記憶。當熟悉的腔調再度響起,咿呀細語回蕩在耳邊時,往日的歲月便縈紆在心間,揮之不散。心底里,有一根弦在幽咽婉轉的曲調中被輕輕撥動著,它仿佛聽到了來自靈魂的聲音。